作品鉴言是指一个人看过了一个物品后给的建议和对这个物品的评价。

鉴是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

作品赞赏是什么意思

指欣赏并分析作品,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拼音:zàn shǎng

含义:赞同,欣赏,钦佩。得到人们的赞赏和高度评价。赞赏是指非常赞同值得欣赏。亦作“賛赏”。赞美赏识。

出处:《北齐书·元文遥传》:“ 晖业 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 洛 ,诸贤皆赞赏之。” 清 金志章 《因树亭观唐明皇磨厓碑》:“手摹口诵极賛赏,忽忆往事心神忡。”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六:“‘真是个好地方呀!’ 巧珠奶奶 赞赏地说。”

近反义词引证释义:

赞颂

1、赞美歌颂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其年,黄龙见邺西漳水 , 衮上书赞颂。”

白话文:“这一年,黄龙出现邺西漳水,张衮上书赞颂。”

2、文体名。“赞”和“颂”的并称。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班固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钩深,犹称碑赋如一。”

白话文:“班固博学,还说赞颂相似;陆机钩深,还称碑赋如一。”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
感受、体验与分析、阐释。
文学作品的双重结构:情感、心灵层面与事实、思想层面。情感、心灵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事实、思想层面的接受途径是。
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文学作品中那些活的灵动的生命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味,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感受、体验是指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拥抱作品,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在这里,欣赏者心理中没有概念的干扰,没有逻辑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觉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那活泼流动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全身心处于愉快陶醉之中(马斯洛心理学称之为“高峰体验”)。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灵的狂欢,这是最大的艺术享受。
必须通过感受体验才能把握的艺术因素,也不应排斥和拒绝“过程”之外的分析、阐释。分析、阐释可以使感受体验更明确更稳定更深刻。文学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对于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直说,而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深地寓于形象背后,如果仅凭感受往往很难把握它。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理性分析,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炼和阐释。而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二、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 音韵、节奏的意味;
2、 字词的暗含意;
3、 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 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 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联想义等)
3、 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 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 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 表层意蕴,
2、 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文学创作过程,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积累成为记忆中的表象,再将生活积累的表象,生成能够传达作家审美体验的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巧妙转换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以传达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思想情感。
欣赏的过程,是读者将语言解码编辑,根据作品的蓝图,调用自己的生活储备(包括语词记忆、表象记忆、情绪记忆),在自己心中重构审美意象,并进行二度审美体验,将作品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从而感受、释放与作家同构的情感的过程。
希望你能用的上啦!

什么 叫做文学鉴赏

虽然文学鉴赏是整个文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它的作用却能辐射到文学活动的其他环节。首先,文学鉴赏是文学功能的实现机制。文学的功能可以举出种种,但是其中无论哪一种功能,离开了文学鉴赏都无法得到实现。就一定的作品而言,它具备了某种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已经产生了实效,作品的性质还只是一种前功能或潜功能,在这里要将潜在的变成实在的、可能的变成现实的,还必须借助于文学鉴赏,只有通过文学鉴赏,作品才能满足读者的欣赏需要,才能对读者产生影响,才能发挥实际意义,也才能谈得上产生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供给的产品本来并没有效用。它的效用是由消费者确定的。即使产品的效用得到公认,但产品究竟不仅仅代表效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5-86页。)这就相当于一件衣服、一份食物,当人们还没有穿它、吃它时,它虽然不失其固有的性质,但是无所谓功能;一旦它发挥了功能,产生了实效,则事先必然已有穿和吃的消费行为加诸其身了。同样道理,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无论作者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优良的美学品质,但是只要它还没有进入欣赏过程,还没有被人感受、领悟、理解和激赏,那么它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会收到任何效果。这种情况只有在文学鉴赏中才能得到改观,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尧斯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认为作品就像一部乐谱,欣赏者就相当于演奏者,不通过演奏,乐谱还只是一堆死材料,只有通过演奏,乐谱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功用无一不是通过文学鉴赏而得到实现的。总之,文学鉴赏是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产生功用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文学作品来自现实生活再回归现实生活的必由之路。
其次,文学鉴赏对文学创作具有制约和反馈作用。文学鉴赏对于文学创作的制约作用可以从文学创作始终在“隐含的读者”监督之下进行这一点见出。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作者在创作活动中预先构想的接受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了解它的需要,揣摩它的兴趣爱好,设想它可能作出的反应,听从它的劝告和建议,并从而调整和变更自己创作的意图、目标、思路和方法。在这里作者与读者存在着某种易位现象,作者面对着他心目中的“隐含的读者”倒成了接受者,而这个“隐含的读者”的态度倒起着主导的作用。沃尔夫冈·伊瑟尔指出:“在文学作品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含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含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第57页。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9年版。)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隐含的读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品本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伊瑟尔说,“隐含的读者作为一种概念牢固地植根于本文的结构之中”,“作品的本文中暗含着读者的作用,这种作用已预先被设计在本文的意向结构之中并形成本文基本结构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成分”。(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第34、43页。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9年版。)
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这种“隐含的读者”的预想有人是不自觉的,但有人则具有明确的自觉意识。陆文夫曾提出“为读者想”的主张,他说:“最好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抽空把自己退居到读者的地位,或者是设想有几个读者站在你的面前。观察他们什么地方微笑,什么地方叹息;什么地方紧张而又激动,什么地方需要一点休息。什么地方他们可能知道,要从简;什么地方他们很想知道,要详细。什么地方应该顺其心意而发展,什么地方又该出其所料用奇笔;什么地方可以娓娓而谈,什么地方应该一口气到底……”(陆文夫:《为读者想》,《文艺报》1980年第3期,第48页。)在创作中作者必须考虑到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读者的一般欣赏规律,力求做到使欣赏者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度,例如中国古代戏剧经常运用插科打诨的办法来调动观赏者的兴趣;二是读者的欣赏层次,据此而对创作进行分层处理,如果是比较高雅的欣赏层次,就必须突出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如果是大众化的欣赏层次,就要注意到通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三是读者的构成状况,不同的文学体裁所面对的欣赏者的构成状况判然有别,阅读小说或诗文一般都是个人接受行为,但是戏剧所面对的则将是聚集在剧院中的庞大群体。发生在公众群体中的事情与发生在个人接受行为中的事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个人接受行为比较宽容一些,公众接受行为则更加挑剔;个人接受行为比较冷静,公众接受行为则更加情绪化;个人接受行为比较随意,公众接受行为则更加限定,例如戏剧、朗诵诗其欣赏者的构成就不同于小说和散文,相应地,它们的创作也就各有一套不同的规矩,因此,戏剧的“三一律”和“程式化”,小说的章回体,散文的“起承转合”,诗歌的格律声韵等等的形成,其实都与“隐含的读者”有关。凡此种种,作家在创作时都不能不考虑在内。
但是“隐含的读者”还并不就是“现实的读者”,尽管这两者密切相关,前者为后者的活动勾勒了粗略的轮廓、圈定了大致的范围,但它们却总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作家所构想的“隐含的读者”的作用在实际接受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奏效,在实际接受活动中“现实的读者”总是要进一步发挥、补充、修正甚至推翻作家原有的构想。当然就不同的作家而言,这种差距往往不尽一致,一般地说,富于创作经验的作家能够较为充分地预料到在实际接受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在作品中所设计的“隐含的读者”可能会比较接近“现实的读者”,从而在实际接受活动中更有效地实现他的创作意图;反之,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则往往对实际接受活动的规律缺乏经验,以至他所设想的“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相去甚远,从而在实现其创作意图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但不管怎样,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不可能将“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二者严丝合缝地弥合起来,以他预成的设计取代实际的接受活动,取代“现实的读者”的作用。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隐含的读者”只是作家在创作时头脑中构想的对象,他的品格只是作家根据创作经验预先设定的,只是意念性、理想化的,是一般、抽象、普泛的观念,他的作用是使作品更加切合实际接受活动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但“现实的读者”则是生活在五光十色、变动不居的现实生活之中的,他的接受活动有着为作家的超前构想所不可企及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他是特殊的、具体的、限定的,时代、民族、地域、阶级、个人的特点都可能改变其接受活动的倾向和取径,历史的演进、时代的更替、民族心理的差异、风俗的流变,都可能使其接受活动带有新的特点。而作家在作品中所预先设定的“隐含的读者”却总是跟不上“现实的读者”在日新月异的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这就难免造成二者之间这样那样的落差、错位和距离。这就要求作家还必须密切注视“现实的读者”的欣赏需求、欣赏特点和欣赏动向,将其作为不断调节、修正以至变更自己的创作行为的重要依据。一般地说,当一部小说受到读者冷落时,作者就要考虑如何改变写作的套路了,当一场演出让观众昏昏欲睡或纷纷退场时,导演和演员就要考虑如何增强戏剧的舞台性和剧场性了。反之,一部作品或一场演出引起轰动,以至红极一时、家喻户晓,那就将极大地激发起作家的创作热情,使之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例如当代作家叶辛的小说《孽债》所引起的轰动,就是对于作者贴近现实生活、思考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创作道路的肯定和褒奖,它无疑将对作家的创作激情起到有力的激励作用。
再次,文学鉴赏也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然是一个具有较高的鉴赏力和良好的欣赏趣味的人,缺乏良好的艺术感受力、洞察力和鉴赏力的人决计成不了好的批评家,他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意见往往不能切中肯綮,总是难以消除隔靴挠痒之感。因为文学批评是对于作品的主题、意蕴、题材、形象、形式、技巧等美学内涵的理性把握,这种理性把握是否可能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批评者的理论功底和思维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作品的形象体系和美学内涵的感受、洞察、体会和领悟却是必要的基础,理论的分析和概括只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的结晶和升华。一旦缺少这一基础,理论便成为空中楼阁,只是成了从概念到概念、从思想到思想的智力游戏,脱离作品实际而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古今中外的大批评家,无不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欣赏经验,对于他们的批评对象总是表现出餍心切理的感悟和鞭辟入里的洞察。例如海涅,既是著名的诗人,又是重要的批评家,他的《论浪漫派》就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品评一代德国浪漫派作家时,表现出非凡的美学识见和艺术悟性,这是一般批评家所不可企及的。就看他对浪漫派作家诺伐里斯和霍夫曼的比较评价便可略见一斑:
诺伐里斯眼里,到处都是奇迹,娇媚可爱的奇迹;他谛听花草树木的娓娓 清谈,懂得含苞待放的玫瑰的心事隐衷,他终于和整个大自然合而为一,待到 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他也就憔悴而死。相反,霍夫曼只看见满地鬼影憧憧, 每把中国茶壶,每顶柏林发套都藏着鬼怪,它们探出身子向他频频点头;霍夫 曼是个魔法师,他把人变成野兽,把野兽甚至变成普鲁士王家宫廷顾问; 他能把死人召出坟墓,可是生命本身却把他当作阴郁的鬼魂,把他赶走。霍夫 曼自己也感觉到这点,他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鬼;大自然对他来说,仿佛是一 面凹凸不平的镜子,他在镜里只看见自己死尸的面容千变万化,幻化成种种怪 样,他的著作就是一声长达二十卷的惊呼怪叫。……
他们的诗艺实际上是一种疾病。有人就此说过这样的话:判断他们的作品 不是批评家的事,而是大夫的事。诺伐里斯的作品所呈现的玫瑰色泽,并非健 康的绯红,而是痨瘵的红晕;霍夫曼的《幻想小品》中燃烧的紫焰,并非天才 的火苗,而是发高烧上火。(海涅:《论浪漫派》第108-110页。人民 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这里对于诺伐里斯和霍夫曼的精彩评价都分明是建立在良好的艺术鉴赏力的基础之上的。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比较鉴赏、情感鉴赏、摹写鉴赏。

比较鉴赏: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话用在美术鉴赏上同样适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收获。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比较的维度去观察、认识鉴赏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共性与个性,把鉴赏活动引向纵深。可以将存在可比性的作品进行平行比较分析,把同一主题、同一时代、同一画种、同一风格的作品对比鉴赏。

情感鉴赏就是通过对民族意识、时代精神,艺术观念的理解,领悟作品意境和内涵把握美术作品的整体形象的鉴赏方法。对于写意或者表现性美术作品来说,情感鉴赏是首选的鉴赏方法。写意画名家石涛、徐渭等人的作品最适合用情感鉴赏的方法来品啜。

摹写鉴赏:南齐谢赫在《画品》中一再强调“传移摹写”的重要价值。摹写,既是习画之法,也是鉴赏之法。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实践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强的美感。因此要体验美术作品全部的美感,摹写实践不可偏废。

通过实践,能够体验到创作的难度与技巧,真正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良苦和创新所在。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大胆去尝试用素描、速写、临帖、摹刻等造型手段,感受西方艺术精确科学之精神,领略中国文人画高洁、坚贞、潇洒、飘逸的风韵,体味金石之美、书法之妙。

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的过程。经典美术作品是美术史上的典范,在内容和技巧上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虽然不是专业的美术学习者,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形式、内容相对简单的经典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到美术家匠心独运的美术技巧。

书法作品如何鉴赏?

“想要知道一个书法写得好不好,首先看书法写的是不是平稳,总之字形要稳,千万不要东倒西歪,而且每个字之间也是非常均衡的,这是书法的几个基本的要点。
【】一、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二、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三、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绍兴文理学院为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经研究,决定成立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
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五、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如何进行文学作品鉴赏

回答鉴赏评价类试题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注意鉴赏要求。“鉴赏评价”是一个总的要求,具体到出题时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而不同的说法就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答案。如果将它们混为一谈,就可能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如2006年江西卷第17题,命题要求是“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命题人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从命题要求和参考答案来看,这里的“鉴赏评价”侧重在“赏析”,即鉴赏和分析,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方面入手,进而讲出它们的效果。而有的题目则是不同的特点。如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 字左右。”该题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律,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开放性试题的题型虽然千变万化,但考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考生要能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明确究竟考查哪些知识点,从而找出答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答什么、怎么答、有何限制。像回答这样的题目时,倘若考生只表明看法而不加以分析就会导致答题不完整,反之亦然。与此类似的,有些题目要求谈一句话的作用,那就应该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有些题目要求运用文章提供的理论,解读生活中相关现象,那就应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进行阐释。二、注意鉴赏对象。在一篇文章中,进行鉴赏评价的对象可以指定一个,也可以指定多个,或是由答题者自己选择。如上面提及的江西卷就是要求“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进行赏析。而山东卷则是交由考生自己来选择评价对象。考生可以从苏轼的创作思想,也可以谈他的创作方法;可以从整体谈他的文学贡献,也可以就其一点(如他的豪放词)谈他的标新立异。回答这一类题目一定要注意还要注意看准对象,准确答题,不能答非所问。也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哪怕就是极具开放性的题目也需要突出重点。如要求谈修辞手法的好处,你就不能偏向于表达方式;要求“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时,你就不能过多地谈及苏东坡以外的作家;如此等等。倘是方枘圆凿,离题千里,得分当然也就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了。三、注意挖掘程度。对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要进行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作品的风格、时代的要求等。一般说来,我们要遵循文本,避免自由联想无限上纲,把文本读成政治教科书一般。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就事论事,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对写作特点等方面的鉴赏评价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如2006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其参考答案是“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如果一味延伸,再讲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或思想,就是画蛇添足了。又如2006福建卷第15题:“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考生只要抓住“视角”和“立意”谈文章如何“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即可,如果一定要把它“深挖”到作家的创作风格甚至思想意识等,也是远离本意,不得要领。四、注意表述语言。高考主观题的评卷一般采取踩点得分的方法,所以考生答题时对语言精炼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这决不是没有语言要求。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准确,即紧扣题目要求,以切中肯綮的语言,要言不烦的回答。其次,还要特别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先理后据,先总后分,条分缕析,纲目清楚。再者,尽量运用一些专业术语,避免语言表述的边缘化。 如2006湖北卷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是: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又如2006广东卷第16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参考答案是:1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2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这样的答案准确、简练,无懈可击。

影视作品鉴赏标准

影视作品评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的基本科目之一,以笔试文章写作的形式出现。考试现场会给考生放映一部电影或电影片段,在规定时间内对影视作品进行评论。在这个写作过程中,需要考生对影视作品进行鉴赏与评析,实质上是考查考生的视听语言、文艺常识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分析能力。备考阶段需掌握评论原则和技巧,要增加自己的影片观看量,并多加练习。

文学鉴赏 要点

这个问题很大,略说一二。
读诗与读小说,都要经历文学艺术鉴赏的过程,二者有共性也有异性,其实只要是文学作品,无非细节与整体,客观与主观的问题。
首先,什么叫鉴赏?鉴就是鉴定,赏就是欣赏,鉴定是理性的,欣赏是感性的,鉴定是客观的,欣赏是主观的。欣赏可以不需要理由,喜欢就是喜欢了,但是这只是完成鉴赏的一半,因为还有一个“鉴”,鉴定必须拿出理由。(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即所谓“赏析”的出处,赏析与鉴定,都是强调主观与客观。)
那么,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从哪里来,这就牵涉了鉴赏需要抓住的要点了,所谓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要站出来客观的评价一个作品,就先要进去了解他。了解的是这个作品的整体与细节,比如说作者,创作时代,相关背景,作品形式体裁,这些是整体的,而作品中的字法词法句法,是相对的细节,熟悉并把握了这些整体与细节,我们才做出一个感想,这在孟子而言,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所以,识字,知人,论世可以说是通用的法则。
诗歌与小说的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一点就是诗歌押韵且短小,小说更长更大。所以在读诗时,我们要注意的首先是识典,诗的意味很多时候是通过典故来达到的,其次,在音律平仄上的和谐,也是小说没有的。而读小说时,我们更多的注意是情节,也就是说,大概可以认为,诗的阅读,更重于虚中而来的感受,小说的阅读,更重于实中而来的感受(这不是绝对)。
清代吴乔的“文饭诗酒”说可以供我们理解阅读诗与阅读小说的不同。因为诗与小说都是语言构成的,饭与酒都是米做成的,饭与酒的区别,恰是文章与诗歌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以上仅仅是一点窥见,要具体谈的话,其实知人,论世,识字,吟诵,比较,文法,意逆很多方面都需要专题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