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如下所示:

1、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建设得到空前发展;

2、在探索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下,在建筑领域内激烈竞争下,中国本土建筑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建筑观念,如何定位自己的建筑文化,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构建中国当代建筑体系,提高自身创作水平,创作出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又具时代性的建筑成为时代主题;

3、然而,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以至建筑创作在发展中矛盾重重、积弊甚深,价值判断失衡、

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

从50年代开始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

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

主张将宫殿、庙宇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

庆人民大会堂、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

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民族形式”的创作,无疑与“中国人民站

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但这种创作企图将

曾经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操作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在功能、材料、

结构、施工方法都与之大不相同的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

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可称为简约化时期。由于“民

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但这种纠正多

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

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

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

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可称为庸俗艺术论时期。在“突出

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

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馆”、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

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

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等的“创作方法”。具象象征主义如大

量使用具有政治含义的图案(红旗、五角星、火炬、向日葵)、“万

岁馆”的平面是一个图案化的“忠”字,甚至涉及某些建筑装饰的朝

向等;抽象象征主义主要采用数字象征手法,如雕像及基座的高度、

广场分块的数目、纪念塔的层数,不管造型恰当与否,都以是否隐含

某些政治含义为取舍。

以上这些观念都同属一元建筑论,即不是片面强调建筑的这一个

侧面就是片面强调另一个侧面。第四阶段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

建筑艺术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

人们在认识到建筑的多元性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

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80年代以来的大量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优秀作品可以有多种创作方法,大致可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

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

古风主义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

造,几乎全是在名胜之地作为旅游对象建造的,如武昌黄鹤楼、南京

夫子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等。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建筑的外部形象有更多改造,对传统以借鉴

而不是以模仿为主,多因处在著名古建筑附近而采取的一种协调处理

手法,或建筑本身的性质要求人们更多地联想起传统文化。代表作如

曲阜阙里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三唐工程”(唐代艺术

陈列馆、唐歌舞餐厅、唐华宾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

新乡土主义不是向以宫殿为代表的传统主流而转向民间建筑吸取

灵感,代表作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山庄宾馆、武夷

山九曲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黄山云谷山庄宾馆,呈现河西土堡

式民居风貌的甘肃敦煌航站楼等。

新民族主义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

代表作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吐鲁番宾馆、西藏

拉萨贡噶机场候机楼、西藏博物馆、九寨沟宾馆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

馆方案等。

本土现代主义更加普遍。如果说,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

土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创作多少都带有些特殊的性质,使它们与传统

的联系更富有内在的有机性,那么,在更多情况下,建筑却不一定和

传统有太多直接关系。但这类建筑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从中国大地上生

长出来的,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以鲜明

的时代感与中国气派。如重视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创造,取得突出成

就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

育中心;体现中原古老文明的郑州河南博物院;采取具象象征手法,

烘托出强烈悲壮气氛的甲午海战纪念馆;处在超高层建筑群的包围中,

突现与人的尺度和谐,采取横向体量的上海博物馆;借鉴传统园林艺

术精神却不见传统“符号”的杭州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充溢着诗

意的福建长乐“海之梦”,以及上海图书馆、杭州铁路新客站、成都

三星堆博物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等,都是十分优秀的

作品。

从以上简短的回顾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宏观文化环境对于建

筑的健康发展是何等重要。中国建筑离开传统木结构手工业方式究竟

还只有几十年,从弯路中挣脱出来更不过短短十几年而已,比起漫长

的四千年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它所取得的成就就

更值得珍视了。它将树立起我们的信心,成为新的前进的起点。当然,

问题还是存在的,创作环境还有待优化,建筑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在新时期中,泥沙俱下,艺术上平庸甚至低劣的建筑也还是不少,一

些被外国人讥为“舶来的二流货”如所谓欧陆风等类建筑,在商业利

益的驱动下,最近在中国就多有出现。但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期望,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

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展趋势分为以下几种:

①运用天然的原材料,不经刻意加工、修饰原生态的体现在建筑材料、家具产品、服装等方面。

②强调节能实用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装饰,创造出生动形象,回归经典的简朴。

③呈现复古的风格,使用高科技环保材料,创造出让人感觉温馨、舒适、利于亲近的设计。

④采用循环和组合设计方式,让一项设计作品有多种使用形式,而且设计作品还可以更新、升级,增加使用寿命,即便损坏,也可以回收利用。

中国建筑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1年建筑业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

2011-2020年,中国建筑业企业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建筑业企业数量达到了116722家,相比2019年增加了12.44%。截至2021年3季度,中国建筑业企业数量增加至121346个,相比2020年末增加了3.96%。

从中国建筑业企业类型分布来看,2020年,国有建筑业企业共有3746家,占比3.21%;集体建筑业企业共有2180家,占比1.87%;港澳台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共有235家,占比0.20%;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共有183家,占比0.16%。

2020年新签合同额占签订合同总额比重过半

建筑业新签合同额的高低,将决定未来半年到一年内建筑业的开工面积和实际投入,是未来一年建筑业产值规模的关键决定因素。2012-2020年,中国建筑业签订合同额及新签合同额皆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总额59.56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其中新签合同额32.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43%。

2021年1-3季度,中国建筑业签订合同总额52.27万亿元,新签合同额21.94万亿元。

建筑业企业利润逐年增加

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47.74亿元,比2019年增加2.03%。

产值利润率连续三年走低

虽然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持增,但是行业产值利润率却连续两年出现下滑。2020年,中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3.20%,相比2019年下井了0.13个百分点。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发展方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一部曲折而忧伤的乐曲,它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主要表现为:①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出现了新的审美趣味,致使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②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类型的建筑。③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④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体制的变革,使得传统建筑艺术赖以存在的许多重要审美价值发生了根本动摇,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⑤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新的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等,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了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这些都是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一致的。而在20~30年代兴起创作民族形式以后,大多数也都是套用古代某一时期官式建筑法式(主要是清代),致使广州的民族形式建筑与北京的无大差别。只在80年代以后,才较多地注意地方特色,即所谓乡土建筑风格。

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它们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群体更是要突出了开放型性格没,近代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于是产生了崭新的群体艺术。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其艺术形象异常鲜明,如北京的使馆区,香港和澳门的特别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型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时代风格变化迅速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短短的150多年间,建筑风格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古代。其间,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从艺术特征来看,后者无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也就是说,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在21世纪我们的城镇内建筑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也促进了中国的建筑的发展!一系列的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豪华的酒店、高水平的城市绿化雕塑等艺术设施的建设,正在体现着中国作为世界性的大国的意义!!总之,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既有新城区、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又有旧乡土建筑依然故我的推迟转型;既交织着中西建筑的文化碰撞,也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它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分近代建筑还遗留至今,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并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