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贤表现在: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颜回的贤表现为安贫乐道的精神,不会每天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亦可以乐在其中。

孔子认为颜回贤在何处?颜回乐在何处?

孔子认为,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这说明颜回有着无比坚强忍受困苦的坚忍精神,而且他很宽容乐观,所在能做到在困苦中还能保持一颗平和冷静的心,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很强大的表现!
然而,这种坚忍乐观的精神,仅仅只是基础好,颜子有这样的强大的精神基础,但纵观颜子的一生,他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跟随孔子进行了大量艰巨耗神的哲学研究工作,虽然乐观坚强,虽然在他的这种无怨无悔的努力下孔门流芳百世的儒家巨著一一问世,然而,就单独站在颜子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颜子的确是付出了巨大的损失,他死得太早,操劳成疾,可谓是未得善终......
当然,我辈现在对当年那段真实历史也只能是大多是猜测,因为没有很详细的历史对颜子的描述,但是,我想,如果他还稍微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一点,也许他不会死得那么早,颜子也是为中国文化进行了牺牲性付出的伟大圣人!

论语十二章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能忍受简陋的环境,住在孤独的巷子里,食不足饭不饱,却还坚持学习。这是贤德所在

《论语》十二章贤表现在哪里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之“贤”,将其与常人做对比,反映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同表现的句子

《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之“贤”,将其与常人做对比,反映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同表现的句子。具体论述如下:
1、《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之“贤”:原话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将其(颜回)与常人做对比,反映他们面对困境时的不同表现:常人面对生活困境的表现是“不堪其忧”,颜回的表现是“不改其乐”。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原因是:常人追求名利与物质享受的欲望比较强,平时都处于“常戚戚”的心理状态,何况是陷入物质匮乏的生活困境呢?当然就是“不堪其忧”了,意思是:平时就忧愁了,如今是忧愁更添忧愁。
4、反观颜回,位居孔门十大弟子之首,品德修养深得孔子赞许,他平日生活本来就不太重视物质享受,而处于一种心安理得的喜乐境界之中,所以即便是陷入物质匮乏的生活困境之中,他也能保持这样一种心安理得的喜乐境界,安贫乐道,而“不改其乐”。

九年级论语十则孔子说的贤是指什么而然的?

以学为乐,不在意生活中的困苦。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特点

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是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那么颜回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特点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毫不吝惜的将“仁”和“贤”归于颜回,可以说评价之高在其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也得到了历代的统治者的推崇,颜回虽然是生前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死后却是荣宠万千,让人慨叹。

颜回首先是一个仁德的人,是一个贤德的人,但是无论是仁德还是贤德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词语,可以根据一些小事来看其具体的表现,来总结其品质。首先是知错就改,颜回输冠就讲述了颜回对孔子产生了误会,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之后,颜回立即对孔子跪拜认错,可见其知错能改,同时孔子评价颜回“不贰过”也说明了颜回知错能改。

另外颜回还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见其对孔子是尊重的,对知识的学习是刻苦的。

颜回死后孔子大哭,说,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孔子还评价颜回说,讲学的时候颜回总是沉默寡言,以为他很愚笨,但是后来发现颜回不仅仅能够理解孔子的精神,还能够发挥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天赋。

评价颜回的最著名的一句话现在经常还在人们的口头上传播的就是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清贫,但是却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会因为贫困而烦恼,而不愉快。

最后总结一下,颜回是一个称得上是一代大儒的人,是称得上“复圣”称号的人,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贤德、仁德的人。
孔子与颜回的 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 天下 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颜回简介
颜回是孔子最出色的弟子,也是孔子手下的七十二贤之首,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不只是聪明好学也很有古之仁人的风范,所以受到了很多后世读书人的敬重。如果说子路是对于孔子最忠心的“大弟子”,那么颜回就是继承了孔子思想精华的“真传弟子”,颜回一直恪守着孔子仁义礼教的思想,一言一行都合乎于礼,所以常常受到孔子的称赞。

纵观颜回的一生,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跟着孔子东西游走,游走在列国之间,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写过什么著作,唯一留下的一些言语都收录在了《论语》等书上,他基本上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的人尊称为“复圣”。遍览诸多提到颜回的文献,会发现颜回非常欣赏舜帝的无为而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孔子没有战争人人仁义的理想社会。可见颜回不只是有着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有着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怀。

颜回一生没有做官,在那个礼崩乐坏、儒家思想被不被认可的年代,颜回一直安于平淡,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一箪食,一瓢饮”就能够让他乐在其中,这种坚守本心,不改其志的作为深受后来人的敬重。颜回从小就聪明过人,因为对于孔子之道了解的更加深入所以很是赞叹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对于孔子的敬重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师生之情,而是把孔子放在了和上古先贤一样的层次上。


1.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

2. 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3. 孔子爱徒颜回有何故事

4. 关于孔子和颜回的故事有哪些

5. 北京孔庙的导游词

6. 对孔子赞美的话

7. 孔子试颜回的故事

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有多高

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孔子画像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孔子是颜回的老师,颜回十三岁的时候入孔子之门学习,颜回的一生之中都是在孔子的身边度过的,只有人生的最后两年有余生活所迫独自开堂讲学,但是仅仅短短的两年时间就去世了,可以说孔子对于颜回的了解是非常透彻的,在颜回跟随孔子的25年里,孔子多次对颜回做出夸奖,颜回是唯一的。

孔子画像

首先最著名的对颜回的评价就是孔子的那句“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颜回贤德啊!孔子作为一代宗师,门生三千,独独对没有任何政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颜回做出如此的评价可见其观点是与我们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的,从一方面圣人的价值观是与我们很多人不同的,因为圣人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孔子评价颜回的再一句就是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并且做出了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别人,一个错误不会犯第二次,这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优点,但是真正要想做出来,并且长期坚持是非常难的。

另外,孔子还评价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可以三个月的时间之内不会犯任何违反“仁”的行为,这也就是孔子将“仁”归于颜回的证据,想想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所行所说不会违反“仁”的要求吗?

在孔子被困于陈国语蔡国之间,与弟子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的状况下,孔子自己都觉得郁闷了,问子路、子贡和颜回自己为什么会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颜回表示出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坚定拥护,孔子喟然长叹:“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说,有这样的学生值得满意了,颜回如果有财富的话,自己愿意给他当管家。

从上面孔子对颜回的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孔子与颜回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师生关系,实际上,两者已经是惺惺相惜的,志同道合的儒家思想的积极推进者。

颜回是谁

颜回,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字子渊,又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是所有弟子中孔子评价最高的弟子,不仅仅称赞颜回“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的文人和统治者也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生前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潦倒,死后却荣宠万千,不禁让人感叹。

颜回画像

颜回,十四岁的时候拜孔子为师,入门开始学习,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汉代之后被列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首,在祭祀孔子的时候颜回配享。颜回在孔子处学习了六年,学业就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但是出于对孔子的崇拜,也出于“好学”,颜回一直追随着孔子。

在其学业完成之后,公元前503年颜回十九岁,已经到了应该婚配的年龄了,于是经过媒人的牵线,颜回要去宋国求娶戴氏,所以颜回西游到了卫国,通过卫国再到宋国去娶亲,二十岁的时候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下儿子颜歆。

颜回在成家之后仍然追随着孔子,公元前497年,颜回跟着孔子去周游列国,寻找自己的学说可以实现的国度,但是在那个刀光剑影战乱纷纷的年代,孔子的学说不能被接受,所以孔子的宣传虽然使得其思想为世人所知,但是却不能被当权者接纳施行。

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很多弟子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老师的学说。孔子喟叹:“有是哉,颜氏之子!”可见对颜回是非常欣赏的。

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并没有找到能够实现孔子政治理想的地方,公元前483年,颜回跟随孔子回到鲁国,为了能够有些收入养家,颜回开堂讲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流派,这便是颜氏之儒,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派。

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被尊为七十二贤之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历代统治者给颜回的谥号很多,但是历史上的颜回却并没有做过官,没有什么政绩,只是在陪着孔子周游列国后在自己的家乡教过几年学生,生活窘迫的连衣食都难以维系,可孔子却反复的感叹“贤哉回也!”,为什么大家对颜回的评价这么高呢?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颜回剧照

首先颜回的贤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这一点想想我们自己能否做到呢?我们很难做到,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摆着一张臭脸,总是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一个人可以犯错,但是很多人没有自制力总是在一个地方犯错,我们总是看电视到深夜,影响了明天的上班或者是上学,我们总是胡乱的花钱,导致月底的入不敷出,如果能“不贰过”这些都可以避免。

颜回的贤还表现在“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从来不会质疑,因为颜回能够完全吃透孔子所讲的一切,并且“足以发”,也就是说能够将孔子的理论落实到行动上,这是非常难得的,颜回的学以致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颜回的贤还表现在“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三个月之中能够做到自己的行为丝毫不会违背“仁”,也就是说颜回真正的是一个可以做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的人,所以说其贤一点都不为过。

颜回的贤还表现在其“身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可以见颜回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是非常低的,能够做到在物质生活非常贫苦的情况下,保持积极的乐观的精神,并且三月不违仁,是大贤。

从上面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立体的感知到,颜回是一个贤人,孔子的那声感叹“贤哉回也!”颜回是完全当得的。

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在颜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孔子的学生,追随着孔子走在寻求儒家思想实现的路上,颜回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也没有做过官,其言行大多是在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用现在世俗的眼光来看,颜回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颜回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

孔子与颜回剧照

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尚武力,权臣当道,想要实现大同社会完全不可能的社会,所以颜回在那个时代是落魄的,即使是名声在外,即使是成为一个名噪一时的大儒,对于其生活质量并不能有任何的改善,所以颜回“身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虽然颜回生前是落魄的,但是其身后却得到了极大的荣宠,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世代祭孔的时候颜回配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更是不断的给颜回追加谥号,死后的荣耀可以说非常的隆重。

颜回小孔子多少岁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孔子是颜回的老师,生于公元前551年,可见颜回要比孔子小30岁,颜回十三岁入学,入学的时候孔子已经四十三岁,那个时候孔子已经完全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也就是说颜回入学的时候孔子的教学模式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孔子画像

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已经完全的成熟,所以其思想的魅力对颜回的影响才是非常大的,颜回曾说过,老师的学问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颜回对于孔子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对孔子的学问是非常崇拜的,正是因为如此,颜回才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对孔子亦步亦趋。

颜回入学的时候是十三岁,历时六年,学业已经基本完成,东汉郎凯这样说:颜回“十八,天下归仁”,颜回虽然完成了学业,但是一直没有去求官,一直在追随孔子,公元前497年,也就是颜回24岁的时候,颜回随着孔子游历列国,这个时候孔子已经54岁。孔子的旅程一直持续了十四年,等到再次回到鲁国的时候颜回已经是38岁,孔子已经是68岁的垂垂老人。

颜 *** 到鲁国后,也没有入仕,这个时候的颜回已经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回家后,颜回不能再追随孔子,自己也开堂讲学,但是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四十岁的时候,颜回英年早逝,孔子痛哭失声“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慨叹再也没有像颜回那么好的学生了。

赖辉东《论语史鉴》11.23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第23章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匡:饮器,筥(jǔ)也。从匚(fāng)从㞷(huáng),匚指受物之器,匡的原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饭用具,这一含义后来写作“筐”。

      “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义,也引申为动词,就是扶正、纠察之意。如《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又如《论语》:“一匡天下。”
      匡也指辅助,如《前汉·宣帝纪》:“以匡朕之不逮。”
      匡又通眶,如《史记·淮南王安传》:“涕满匡而横流。”

      现代汉语的“匡”主要用作姓氏。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叫匡俗(一作裕)的人与其兄弟结庐隐居于南障山(即今庐山)。

      他们是受道于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称庐山为“匡山”、“匡岳”、“匡庐”或“匡俗山”。

      本文的匡,指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论语》中有两次出现“子畏于匡”,指同一件事: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吾以女为死矣:即吾以为女死矣。我以为你死了。
敢:勇也,犯也。这个字的古字形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场景。字形的下面是一只手,也就是“又”字,这只手握着猎叉,猛地刺向上面的野猪,也就是倒写的“豕”字。

      这个场景表示猎杀野猪时,人们勇敢进取。捕捉野猪是非常勇敢又有胆量的行为,所以“敢”字的本义“指有勇气、有胆量”。如《书·益稷》:“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又如《史记》:“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敢也指有把握作某种判断,如:“谁敢保证”?

      敢也指冒犯之辞,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如《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
全文理解为:
    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孔子和颜回师徒的关系非同寻常,孔子待颜回胜过儿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没什么建树,不在“七十二贤”之列,颜回却是“七十二贤”之首。

    《论语》多次记载孔子赞扬颜回的语录,颜回死后,孔子是“子哭之恸”、大叹“天丧予,天丧予”!却不见他儿子去世时有多悲伤。真是“亲生不如学生”啊!

      孔子的侄子孔忠也是“七十二贤”之一,《论语》中却没有记载孔子对他的评价,可见,颜回之贤并非浪得虚名。

      颜回与孔子心意息息相通,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共同体。当然,这里的生命不是自然意义的生命,而是道之生命、文化之生命。
      颜子深明传道之责任重大,故不敢轻死,再则颜子事师如事父,父在,子不敢轻死。

      患难见真情,师徒二人,这种生死与共的感情,让人动容。
“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巧的是,孔子母亲也姓颜,叫颜征在,孔子如此器重颜回,会不会因为颜回是孔子母亲娘家人的缘故?

      其实不是,因为颜回的颜姓和颜征在颜姓的来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同一个祖宗。

      颜回的颜姓源于曹姓,陆终之后。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叫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曹安后裔曹挟,被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

      曹挟之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颜回即夷父之后,算是没落贵族。
      颜征在的颜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征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孔子办学13年后,颜路带着儿子颜回一起进入孔门学习,此时颜回13岁,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
      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

      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

      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孔子也觉得颜回看上去愚,其实“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他曾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

      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他曾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衡·讲瑞》中提到:“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公元前503年,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孔子家语》、《庄子》中均有记载颜回西游之事。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
      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有可能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颜回言行一致,孔子称赞他的德仁,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善哉回也”。

      据传,当时有的同窗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过高,很不服气。有一天,他们出了个点子,想考验颜回一下。

      他们见颜回走来,就派人绕道于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锭金子,然后躲在一边,远远地看他如何处置。颜回突然发现了路上闪闪发光的金子,拾起来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行小字:“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摇了摇头,把金子翻过来,在另一面也写了一行字:“外财不发命穷人”。写完后,把金子仍放在原处,拂袖而去。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从心里更加佩服颜回。
      孔子带上弟子们进入卫国后,先至卫都帝丘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

      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

      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朋友,子贡外公)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

      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

      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

      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于是,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

      后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

      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颜回二十九岁时,颜回头发全白,不幸在四十岁病死。 孔子曾夸赞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孔子是如何评价颜回的?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白话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扩展资料

颜回不仕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

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