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
想一想论语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对现代的指导意义如:
1、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意思是三个人在一块儿的时候,一定有个人可以当你的老师,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学习它。不管在哪里,都保持虚心求教的心态,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
骄傲自满的人,就像是一瓶装满了水的瓶子,再也倒不尽新的东西,所以要想让自己能够得到提升,那么一定要保持谦卑的心态。随时随地,学习他人的优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 可以当老师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于经典书籍,每次再去温习的时候,总会带来新的理解和体会。现在社会很浮躁,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书出版,但真正高价值的书,没有几本。
与其每天焦虑的学习新的知识,不如多把过去看过的经典图书,再去学习的时候,会带来更多的感悟。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的经典书籍不多,能历经时间磨练的,才值得我们去反复诵读。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一条河旁边,看着流水向东流去,感叹时间流逝,日夜不停。这里给我的感受是,每天都好好去珍惜时间,那些浪费时间的事情,能不干别干。看剧、打游戏、刷无聊的抖音,都是在杀掉我们的时间。
多把时间拿来工作和学习,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这样才对得起每一天。论语能历几千年而不衰,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每天学习之,修心养性。
艺术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生活中的论语
生活中的论语
山东临清 刘玉英
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说:“纵是科举废了,《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既不是敲门砖了,为什么这书还有不少人读它呢?一则,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看成必读书;二则,《论语》本身也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和较大的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所以直到今天,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古籍;三则,古人喜欢引用《论语》,把论语读懂了,阅读理解古书自然较为方便。”
我觉得,现代人读《论语》,是因为《论语》能给人生存的智慧,生活的指引、心灵的平静。它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了古往今来普通人的生活。
有的人用《论语》里的词语来命名:胡三省(宋元之际史学家)、陈省身,名字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刘思齐(毛岸英之妻),任贤齐,名字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的人用《论语》里的话作为书名:朱熹、吕祖谦编订的《近思录》,“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王阳明的《传习录》,“传习”一词源于《论语·学而》:“传不习乎。”
有人喜欢用《论语》里的词语给自己的房子命名,如北宋王文穆的房子就叫“三畏堂”,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由于他还怕老婆,所以杨亿(北宋著名文学家)取笑他,建议他把房子改为“四畏堂”。
有的校名也来源于《论语》,如著名的辅仁大学,“辅仁”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有的学校用《论语》里的话做校训,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上海电视大学校训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有教无类、乐学致远。”
有的地名来自《论语》,如湖南省安仁县,“安仁”出自《论语·里仁第四》:“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四川仁寿县,“仁寿”出自《论语·雍也第六》:“知者乐,仁者寿。”
有的广告语来自《论语》,如“仁者爱人汇仁集团”,“仁者爱人”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当然,现在我们用的东西也有一些和《论语》有关,如我们常用的下载工具“迅雷”,在《论语·乡党》中就有这个词:“迅雷风烈必变”。
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和话语,当你翻阅《论语》再遇见这些词语是否会像遇见老朋友一样亲切呢?
论语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古话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以来,他被诸多名家推崇:
马云曾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不断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教育学家钱穆先生说:“《论语》为中国识字人必读之书。”
是啊!一本《论语》,包罗万象,从治国理政到修身养性,再到言行举止,处处都是智慧。
但遗憾的是,这样一本好书,却常常不被人待见。有人觉得,《论语》不过是封建糟粕,充满了愚民思想;有人觉得,《论语》对女性不尊重,早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只是因为我们误读了《论语》。
01
那些被误读的《论语》句子,你知道吗?
在《论语》中,有哪些句子经常被我们误读呢?让我们举例来说明。
以德报怨,真的好吗?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想要找途径伸张正义,结果旁人却劝我们说:“算了吧,宽容点,孔子不是还说了,要以德报怨吗?”一句“以德报怨”就这么成为他人道德绑架、情感勒索的工具。
可是,孔子真的有要求我们要做到“以德报怨”吗?让我们回到原文看看。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和弟子对话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假如你用善行来回报恶行,那用什么去回报善行呢?所以正确的方式应当是用公正的态度去回报恶行,用善行来回报善行。
可见,孔子不仅不支持以德报怨的做法,还大力地反对它。在孔子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那么,这个“直”是什么意思呢?朱熹曾说:“直道,无私曲也”。也就是在面对恶行时,我们不必用“德”去回报,也不能过分打击报复,而是要公正地对待。
总之,孔子推崇的,绝不是道德至上的“白莲花”,而是公平坦荡的责任意识。是德,就要涌泉相报;是怨,就要公正指出。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君子吗?
生活中,我们常以“说话算数”为美德,并引用《论语》的话说:“孔子不是说了,言必信,行必果吗?”
但这句话的原文是怎么样的呢?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在这一回里,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士?”也就是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孔子回答道,士一共有三等。上等为“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做事知道羞耻,出行能不辱君命,这就能称为上士。
《论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这有很多的啊!不太能看懂你要问什么!只能给你一个例子,希望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例子:一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被政府扶助完成了学业,并且学业有成。后来,回到自己贫穷的家乡,献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