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宪问》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对人的态度。

基本解释:别人对我们怨恨或抱怨时,我们要以坦诚的态度去对待他。

典故:来源于《论语》。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办错了事。

论语中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的意思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扩展资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寓意:

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伦理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以直报怨的解释

用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邢昺 疏:“言当以直道报讎怨。” 朱熹 集注:“於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刘宝楠 正义 :“凡直之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报之,直也,既报则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不报之,亦直也,虽不报,固非 有所 匿矣。” 明 李贽 《八物》:“夫 君子 非无怨也,不报怨也;非不报怨也,以直报怨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词语分解

以的解释 以 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 报怨的解释 回报 别人 对自己的怨恨详细解释.见“ 以直报怨 ”。. 报复 仇怨。 汉 贾谊 《过秦论》:“胡人 不敢 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宋史· 奸臣 传一·章惇》:“妻 张氏 甚贤, 惇 之入相也, 张 病

以直报怨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出自 《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简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对于直字的另一种解释:
朱熹将直解为正直,他一向有按自己意思天马行空的习惯,不能当真。直,古意通值。古时字少,拿直当“值”用。诗经中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这是周朝之前的例子。系向牛头充炭直,是周朝之后的例子。
孔夫子的意思,从上下文推断,应该是“等值”之意。
首先,跟以德抱怨相对,肯定有报复的意思。不然不会说,以德抱怨,何以报德。这句话里面也隐含了,别人给什么就还什么的意思。
那么,怎么解释这个直?很显然,是强调报复不要过度的意思。
别人打了我两个巴掌,我应该还两个,不是一个,不是三个,这就是直。等值。不过分之报。一报还一报。贴切之至。
如果是朱熹歪解的正直。。。那接下来就该解释,什么才是正直的方法。。。然而没有任何疑问,可见就是这个等值的意思。直,字面本意就是等值。
对于坏的行为,应当予以等值的惩罚,才能保证这种行为不再发生。这是无私之论。为恶之人,为恶也占不到便宜,所以不再为恶。这才应该是孔夫子的本来意思。

以直报怨的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以直报怨

【标准发音】:yǐ zhí bào yuàn

【繁体写法】: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以直报怨成语接龙】:不知所以 → 以直报怨 → 怨入骨髓

【用法分析】: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yǐ zhí bào yuà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应近义词】:以德报怨、以礼相待

【对应反义词】:忘恩负义

【以直报怨的造句示例】: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1、以直报怨”,并不是做没原则的滥好人或乡愿。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孔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别无选择,只能回应“以直报怨”,用正义来惩罚邪恶。

以直报怨什么意思?

词目
以直报怨
发音
yǐ zhí bào yuàn
释义
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引用
《隋唐演义》第96回 拚百口郭令公报恩 复两京广平王奏绩 ...于公子,愿公子无忘之,无忘之者,必思有以报之也。”孔子曰:“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夫报德不曰以直,而曰以德者,报德与报怨不... 《前汉演义》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 ...险阻无益也。高祖释季布而斩丁公,后世以劝忠称之,实则未然。夫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乃圣人不偏之至论。季布可赦也,赦之不失为直...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 ...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 以直报怨 ,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 ...乱自是而分,惜其言不行于当时,而徒有验于其后。汝砺辨救蔡确, 以直报怨 。陶言榷茶为西南害,毅然触蒲、李之锋。庭坚论绍复未足以... 《论语》宪问篇 ...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论语注疏》卷十四·宪问第十四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德,恩惠之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疏“或曰”至... 《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 ...十两,付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苏公父子亲往拈香拜佛。...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 襄五年,尽九年 ...既无晋令,又无直辞,君死主少,兴师以求媚於晋,不能以德怀亲, 以直报怨 ,故二大夫异於子产也。陈之见伐,本以助晋,晋不逆劳而以...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 襄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 ...辞,君死主少,兴师以求媚於晋,义取乱略,不能以德怀亲,又不能 以直报怨 ,故二大夫异於子产也。陈之见伐,本以助晋,晋不逆劳,而... 《礼记正义》卷一 曲礼上第一 ...,证经很亦是小小阋很之事,若大很则当报之,故《论语》孔子云“ 以直报怨 ”是也。○“疑事毋质”。○正义曰:人多专固,未知而为已... 《礼记正义》卷五十四 表记第三十二 ...之仁也”,言“子曰”者,广明以礼相报之义。“宽身之仁”者,若 以直报怨 ,是礼之当也。今“以德报怨”,但是宽爱己身之民,欲苟息... 《绿野仙踪》第十六回 别难友凤岭逢木女 斩妖鼋川江救客商 ...辈访知我不在,碎我花英,折我枝条,屋宇几为之覆。此刻相持,亦 以直报怨 耳。“于冰道:”仙卿口中吐一小黄瓢,极能变化,此系何物...

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

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

假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诗句翻译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是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出自《论语宪问》。

2、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译文: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论语》中的“以直报怨”怎么解释

以直报怨
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对方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对其还以颜色,就是“以直报怨”。我说,这种认识是小人的认识,不是圣贤的观点。

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推行仁道的,仁者爱人,那对自己的仇人,是不是也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呢?所以就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德是恩德,怨是怨恨,如果有人对我有怨恨,和我有仇,对我不好,总想着伤害我、报复我,我还能以道德去报答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种人你觉得怎么样呢?

“以德报怨”的人,听起来好像非常地高大上,格局很大,心胸很广,与那些“以怨报怨”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些人相形之下,心胸就太狭隘了,格局就太小了。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那孔子怎么看得呢?

孔子说“何以报德?”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来了一句反问:“那如何报答你对你有恩德的人呢?”

真的是一针见血呀,对你有仇怨的人,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你还用德去回报他,那对你有恩德的人,你还用什么去报答呢?如果用同样的“德”去报答,那就显得不公平了,那就等于是非不分了。

所以孔子接着就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正直,以德报怨不可取,以怨报怨同样不可取,都是过于偏激了,应该以正直的心,来对待那个怨恨我、伤害我的人,这叫以直报怨,这才合乎中庸之道。

也就是说,别人伤害我,我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对等的方式还给他。用现在的话讲,这叫正当防卫,这是合法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才是直心。但我们的心态要正,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偏激。如果说别人稍微冒犯到你一下,你就大动干戈,非要把人置于死地,那就过犹不及了,用现在的话讲叫防卫过当。

当然,别人伤害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计较,不当回事,不放在心上,这也是以直报怨,这是最好的。但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还要装好人,装大度,还用恩惠对待他,那就有点过分了。那帮助过你的人,对你有恩德的人,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生烦恼,甚至对你产生怨气:既然你想做老好人,那好了,以后我也不帮你了,你爱咋地咋地吧。

所以说要“以德报德”,这叫知恩不忘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美德。帮助过你的人,可以不图回报,可以不计较得失,但你自己一定要记着人家的恩德,一定要想着去偿还,去报答人家的恩惠,这也是“直心”。

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代表了一个人正直、厚道的品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凭良心去做,不要故意造作。别人伤害我,不要装大度;别人对我有恩惠,也不要装看不见。别人对我有怨,最好能忘记,不放在心上;别人对我有恩惠,一定要想着报答。恩是恩,怨是怨,恩怨要分明,不要搞反了。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老师及百度给我的解释是:别人打你一拳,就打回一拳。可是我怎么想这个场面感觉都不会是孔子会做的事,该怎么去理解这个“直”?如果真的如上所说,这与孔子思想(在我看来应该是泛爱众,有人怨他应该是不理他吧,平时该怎么对他就怎么对他,也不因为他打了你一拳就对他不好一点)不偏离吗?(我论语学的也是不怎么样,欢迎大家纠正我错误的看法)怎么理解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始终分不清“中庸”和“乡愿”的区别,后来无意中再次翻阅《论语》,见到“以直报怨”这一段,忽然就明白“中庸”与“乡愿”之差别了。乡愿是好好先生,不(敢表面上)动气,只暗地里搞阴的,表面上和和气气,有时利用舆论煽动群众,因此被认为是“德之贼”。
我举一例,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言辞比较激烈的,这时有的朋友就会给他扣上“愤青”的帽子,这里的“朋友”多是话语权比较大、资历广的人,这顶帽子一扣,“愤青”说话就没人理了——可言辞激烈的是不是愤青呢?我们还是看《论语》,《论语》里孔丘也经常开口就批评人,甚至出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话语,那么孔丘是不是也是“愤青”了?
很显然不是的。
愤青,那是非理性的反抗。随便给抗议者扣上“愤青”帽子的,是乡愿。而中庸,则是不偏不倚的坚持(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回到我们的题目,“以直报怨”。刚才叙述了那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其实都是对这四个字做注解。诸位,我且问你,如果一个人小至偷窃贪污,大至谋财害命,你会“以德报怨”吗?
不妨做个设想,对于一个做了错事的人,我们去以德报怨,那么对于做得对的人,我们怎么做呢?还是以德报德吗?在这样的想法中,原来大家做好事做坏事,得到的别人的态度都一样,都是“以德”报之,那么还有人去做好事吗?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不是不懂规则,我是觉得这个规则不好。为什么大家认为这个社会变得这么差,因为每个人一点点小的冷漠、一点点小的姑息,最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怕的乡愿世界是会报复的。
中庸的意思是不极端。除了不极端愤怒外,还有不极端道德。极端愤怒才是愤青,而道德那是“圣母”——就好比“以怨报怨”是愤青,而“以德报怨”是圣母和出家人(二者不相容)。
这些年来我翻来覆去读的书是《论语》,不是死读,而是拿生活中的、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去印证它,每次都会给我以新的体悟,比如《论语·子路》中那则“父子相隐”,在这次思考那道举报自己父亲的高考作文题的过程中,又更深地思索了一些想法,有机会叙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