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论语中有什么糟粕

在今天看来,《论语》中的不少内容都在讲述封建统治的方法和思想,是落后的。

孔子看不起愚钝的人,《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说,先天的聪明和愚钝是后天学习改变不了的。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你知道《论语》中有哪些经典中的糟粕呢?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感觉这句就是论语中最为经典的糟粕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管这些事情了,做好自己就可以了,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事不关己,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完全违背了我们社会所主张的公平,友爱,互助观点,不能有这种思想,我们一定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都是追梦人,要共同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孔子的糟粕思想都有哪些?

一、等级观念

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绝无平等之必要,更无平等之可能。

《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愚民政策

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愚民为何,一句话:便于统治!

中国近现代的诸多落后,以及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都是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对此,孔老夫子,恐怕难辞其咎。

《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二元思维

孔子眼里,人只有两类,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简单的二元思维,导致国人在面对多元社会,多元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其实人性之复杂,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盖的,当然,孔子认为一分为二足矣。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扩展资料: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的代表作,其中很多思想已经融入到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的骨血之中,无形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但是就是这样被我们每一个人奉为经典的典籍,其中却有着不少的思想糟粕。

一、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第十七》

孔子说,先天的聪明和愚钝是后天学习改变不了的。这是赤裸裸的歧视智力平庸的人,所谓笨鸟先飞,人是可以靠自己的后天努力来弥补一些后天的不足。孔子把后天的努力效果全部抹杀。

二、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很明显的歧视女性,孔子轻贱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如今这一思想在农村依旧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与56个民族的和谐民族政策明显背道而驰。

四、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典型的精英主义者,骨子里看不起劳动人民,视农民、菜农、手工业者为小人。放到现在就是职业歧视,和那些歧视农民工的自我感觉良好者有什么区别。

儒家思想有没有糟粕的地方

儒家经典《论语》里的糟粕部分:
1. 尊天信命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 认为“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 贵古贱今
孔子是贵古贱今与以古反今的祖师爷。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 重男轻女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4. 君子与小人
《论语》到处论君子与小人,这可有两种意义:一、小人是劳力者,君子是劳心者。如孔子的弟子樊迟请学稼学圃,被以“君子”自居的孔子斥为“小人”。此即孟子说的“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至于其他"大儒"如董仲舒塞进去的糟粕则有:
三纲五常,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等。

孔子思想的十大糟粕

古人的话总是容易被误解,毕竟古人说话时的具体情境后人不得而知,于是给了统治者用来歪曲愚民的可能,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看孔子被歪曲了的十大思想:
一等级制度
孔子曾经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封建社会就被引申出一大堆压迫人的愚忠愚孝的纲常伦理,导致近代以来的人们都痛骂孔夫子是帮助统治者剥削百姓的帮凶。其实,这句话按照顺序直译出来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君主先有君主的样子,臣子才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本分,孩子才有孩子的本分。讲的更直白点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人臣的忠孝是得建立在明君慈父的前提下。后世有人用“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来讽刺孟子不忠于周天子,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儒家不盲目愚忠的理性精神。
二愚民政策
有的人说孔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过来就是百姓可以驱使,但不能让他们有智慧,于是抨击孔子提倡愚民政策。多年来,许多学者都通过证明歧义想为孔夫子正名,但都收效剩微,直到2008年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负责人李学勤教授才从清华简中发现此话是传错了,原句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也就是说对待老百姓要去开发民智而不能摧折,说孔子愚民的要打脸了。其实觉得孔子愚民的真是不懂历史,早知道孔子之前都是学在官府,百姓没书读,已经愚不可及了,孔子何必再愚?正是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才使得底层百姓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万世师表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三歧视女子
前两条还不算最黑孔子的,其实黑孔子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咋看之下居然把女人和小人并列,于是引起了广大女权者的炮轰,甚至有人骂“孔子的老妈不是女人吗?”归根结底都是大家不熟悉先秦语法尤其是论语语法的关系。在《论语》一书里,成年女性都叫妇人,由此可见女子只是单纯指未成年的少女;有人说小人指底层劳动者,那是过去的说法,从孔子这里就用小人指代道德品质低的男人。由此可见孔子这句话的愿意是说小女孩和品质低的男人都很难教养呀,和她亲近就放肆,和她远离就遭怨恨,看来就连孔夫子也搞不定“女人心,海底针”这个难题呀。

哪些是国学?论语应该算是国学了,那么论语中有哪些是精华?又有哪些是糟粕?

论语中;所谓精华代表应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类的,它教育做人要谦虚,影响颇深,另类的应该是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耶》为代表,它带有深刻得性别祈视,孔子当初或许没有这意思,但对后人的影响实在不值得提倡!

论语的缺点和漏洞是啥?

论语没有除恶、扫除腐败的思想,没有进攻精神; 有一点自卫思想。(时代原因)
并不适合现代人(毕竟是战国前期的)
论语是封建时期的产物,里面肯定有许多封建思想,但也有许多精华部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论语当中的精华部分拿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论语当中的糟粕部分拿来反省自我,如此才能掌握论语中的真谛!
再说孔子又并无实权,五霸七雄为何一定要听他的?

儒家文化的糟粕有哪些?

最大的糟粕,恰恰不是孔子语录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而是儒家信徒抱住“孔子永远都是对的”这一信条不放的执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二千余年而不变,经历了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

"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思孟学派,又称“孔孟学派”,指以子思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

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孟子》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