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传递过程是有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在突触后膜上。因此

突触小体的概念是什么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单胺类物质等)。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高尔基体后作用在细胞内,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突出小泡(囊泡)是由高尔基体分泌的,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细胞质里的核糖体功能是一样的,只是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形成的多肽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后分泌到细胞外,叫做分泌蛋白,细胞质里的核糖体形成的多肽经内质网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二、组成不同

1、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等属于突触小体。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一词首先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C.S.谢灵顿于1897年研究脊髓反射时引入生理学,用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实现功能联系的部位。

而后,又被推广用来表示神经与效应器细胞间的功能关系部位。Synapse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接触或接点。

扩展资料

一、过程

兴奋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电位变化,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二、特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突触小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突触

突触是什么突触小体是什么 突触及突触小体解释

1、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2、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_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等)。突触小体属于突触。

突触小体什么是突触小体功能及作用生物结构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突触小泡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_神经递质(如乙酸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等).突触间隙中的钙离子即进入突触小体之后,钙离子作为一种信号物质可以引发许多下游反应,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至于其中的过程,现在研究得还不是很清楚.

突触小体是什么? 请问

不是突触,是突触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都次的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小体属于突触的什么地方?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构成突触前膜部分的神经元轴突末梢呈球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所以突触小体属于突触前模那个范畴.

突触是什么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化学突触或电突触均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两膜间的窄缝——突触间隙所构成,但两者有着明显差异。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

螯虾腹神经索中,外侧与运动巨大纤维间形成的突触便是兴奋性电突触。在螯虾螯肢开肌上既有兴奋性,也有抑制性化学突触。此外,尚发现一些同时是化学又是电的混合突触。

扩展资料

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以及与胞体形成的轴突-胞体突触。

当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化学突触时,往往先形成膨大,称突触扣。扣内可见数量众多的直径在 30~150纳米的球形小泡,称突触泡,还有较多的线粒体。递质贮存于突触泡内。一般认为,直径为30~50纳米的电子透明小泡内贮存的是乙酰胆碱 (Ach)或氨基酸类递质。

有些突触扣内含有直径 80~150纳米的带芯突触泡和一些电子密度不同的较小突触泡,这些突触泡可能含有多肽。那些以生物胺为递质的突触内也含有不同电子密度的或大或小的突触泡。突触膜增厚也是化学突触的特点。

高等动物中枢突触被分为GrayⅠ型和Ⅱ型,或简称Ⅰ型和Ⅱ型。前者的突触间隙宽约30纳米,后膜明显增厚,面积大;多见于轴突-树突突触;后者的突触间隙宽约20纳米,后膜只轻度增厚,面积小,多见于轴突-胞体突触。当然也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移行型。

突触名词解释 突触是什么意思

1、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2、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的名词解释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扩展资料:

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方向传导,即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

当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突触间隙中的钙离子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

小泡内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且经过弥散到达突触后膜,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并且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

这里,递质起携带信息的作用。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内冲动的传递就有一定的方向,即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从而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突触

突触小体由哪些结构构成

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具有生物膜结构。 突触小体(也称为“终扣”)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_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单胺类物质等)。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