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以下几点:1、匈奴的部落基本都是几千几万人的大型部落,在加上牛马畜生,必须要居住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特别是在贫瘠的漠北,这样的草场是更是数量不多,十分珍贵的。虽然匈奴游牧名族,但也有很强的地盘概念,草场的划分是十分明显的,所以部落经常做大规模迁徙可能性不大。而且各部落与单于间也都是有密切的联系,有联系,那就有办法找到。

2、部落的人畜在日常生化中肯定会留下痕迹,粪便和垃圾之类的。找到这些痕迹并加以追踪,会发现部落就不难。

3、别看匈奴的骑兵如此的骁勇,他们也是有老弱妇孺的,也有粮草辎重,所以他们就有了牵挂,弱点就表现出来。

4、匈奴人没有坚固的城墙,坚城据守是不可能的,这样汉军就不用付出攻城的时间和牺牲了,一个部落一旦被发现基本就只有束手就擒。

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呢?

在秦朝、汉朝时期,匈奴非常猖獗,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公元前129年,当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实施大规模反击时,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匈奴生活在广袤的大漠地带,居无定所。在没有GPS的时代,别说要打击,就是要找到他们的身影,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西汉名将李广吧?

李广在汉文帝时期就与匈奴作战,可以说,一辈子都奉献给抗击匈奴的事业。李广对匈奴相当熟悉,说为“匈奴通”也毫不为过。可是,就是这样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在公元前119年爆发的漠北之战中,竟然在大漠里迷路了,以至于贻误军机,被迫自刎。“李广难封”,终成绝唱。

事实上,除了李广,还有相当多的西汉将领在攻击匈奴时迷路。公孙贺、公孙敖、苏建等,都有过迷路的经历。这说明,在大漠中找到匈奴骑兵,是西汉将领面临的一道共性难题。不过,西汉名将霍去病找到了破解这道难题的有效办法。他在4年内,四次进攻匈奴,每次都找到匈奴主力部队,对之进行精确打击。霍去病是怎么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霍去病军队中的匈奴人。

众所周知,匈奴是西汉王朝誓不两立的死敌,汉武帝做梦都想把匈奴连根拔除,霍去病的军队里面怎么会有匈奴人呢?公元前119年,22岁的霍去病,与西汉名将卫青共同发起了著名的漠北之战。就在这一战中,霍去病北进两千多里,深入匈奴腹地,寻找大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一场激战后,斩杀匈奴7万人,还乘胜追击到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禅姑衍山”。

《史记》记载,战后,汉武帝下诏,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这里的“荤粥之士”,指的就是霍去病所俘获并留用的匈奴人。霍去病将投降的匈奴人作何用处?一是可以寻找水源,二是可以保障后勤。而最大的用处,则是寻找匈奴主力部队。

虽然大漠一望无垠,汉人进入后总是摸不到北,但这些匈奴人自幼就在大漠里长大,他们知道匈奴人喜欢在哪里生活,知道匈奴主力部队会在什么地方聚集。只要有他们带路,要找到匈奴主力部队,难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有人问了,古代军队里面一般都会设置向导,霍去病为何不依赖汉人向导?这是因为,一方面汉人向导对大漠地理环境和匈奴人生活习性的熟悉程度,赶不到匈奴人;另一方面,汉人向导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负责任,拔腿就跑。老将李广,就是因为“军亡导”,即向导跑了,导致军队迷路,没有按期抵达目的地,失去了与兄弟部队会合的机会,结果贻误了战机。除了使用匈奴人作为向导,霍去病的军队里面还配有一种类似于指南针的“南车”。

《中国战术史》记载:“在西汉最大的发明还是南车,南车上装‘司南’,有辨别方向之功能,尽管还很原始,但在汉匈百年大战中,却发挥了很大作用。它就是当时的‘指南针’。”霍去病利用“南车”来指示方向,结合匈奴向导的实地观测,可以让结果更加精确,匈奴主力部队就无从遁形了。

大漠中无路可循,为何霍去病总能准确打击到匈奴?

大漠中无路可循,霍去病总能准确打击到匈奴的原因:霍去病天资聪慧,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部下有一支匈奴人建立的军队,能够熟悉掌握匈奴军队的行动迹象;善于观察,明察秋毫,并且善于把握时机、作战勇猛。

霍去病和卫青一样,是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能臣武将,主要功绩是北击匈奴,为边境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朝时期,我国北方即是大漠,也就是匈奴人聚集的地方官,为何大漠中无路可循,霍去病总能准确打击到匈奴呢?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一、霍去病天资聪慧,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霍去病的舅舅是卫青,卫青作战时经常带着他,这为霍去病获得作战经验提供很好的环境和机会,相传他没有学习过兵书,但是能够屡战屡胜,可以说他在军队领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二、部下有一支匈奴人建立的军队,能够熟悉掌握匈奴军队的行动迹象

与卫青的部队不同,霍去病发展了他舅舅关于内部人员的编制。比如他的军营内部就有一支匈奴人组建的军队,他们的主要的任务不是带兵打仗,而是瞭望观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匈奴人对自己种族的习性自然了解,这给与了霍去病很好的帮助。

三、善于观察,明察秋毫,并且善于把握时机、作战勇猛

霍去病能找到匈奴军队,还在于他能够从细微的线索中,找到痕迹和踪迹,比如从水源和马蹄印迹,可以进行充分揣测,而当作出判断之后,能够果断出击,将匈奴人打败。

古代没有定位系统,霍去病怎么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

古代虽然没有卫星定位系统,但霍去病却成功地对匈奴进行了精确打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古代军队都有“斥候”,可以准确发现敌军的位置。二是霍去病可以利用匈奴战俘为向导,让他们带路,自然可以找到匈奴巢穴。三是霍去病可以利用地图作为行军导向和参考,保证行进路线的正确性。

一、古代军队中的“斥候”,就是将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现代战争中,侦察兵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在战前和战争中,深入敌境,准确侦察敌军的军事部署和防卫设置,使得己方在进攻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古人在这方面同样如此。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叫“斥候”,他们不直接参与作战,而是专职负责探测侦察敌军情报。

“斥候”每天身穿便衣,带着干粮,骑着战马,密切关注敌军动向,熟悉掌握敌军的营垒位置、仓库位置、大本营位置等等,随时把情况上报主将。主将就可以根据“斥候”的情报,向敌军实施精确打击。霍去病擅长长途奔袭作战,对斥候必定十分重视。

二、霍去病可以利用匈奴战俘充当向导,准确获知匈奴大军和其老巢的位置

霍去病从中原内地突然来到广袤无垠的北方草原,地理民情都不熟悉,必然会利用匈奴战俘充当向导。他们生长于斯,对匈奴军队的行动规律和宿营地等情况都非常熟悉,有了他们帮助,自然可以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

三、霍去病可以利用地图,作为行军出征的向导和参考

地图在中国的历史非常古老,汉朝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地图。霍去病千里远征,身边自然少不了地图。有了地图的帮助,就可以保证在行军途中不会迷失方向,对敌军进行精确打击。

正是有了上述三个原因,霍去病才创造了大破匈奴的辉煌战绩。

大将霍去病总能对匈奴实施精准打击,他有何制胜秘诀?

汉朝有一位常胜将军叫做霍去病,他经常能对匈奴实施精准打击,我觉得原因有三点。首先是作战方式和兵种的优势,然后是了解匈奴的生活习性,最后是霍去病拥有最好的资源。接下我来给大家一一讲解。

第一,霍去病善于用骑兵,所以经常孤军深入,杀入敌军,霍去病作战像战车一样快速推进,适合速战速决,搜刮敌军资源。再拿同时期的李广作为对比,李广擅长用步兵,但是不如前者行进迅速,假如遇到对方的骑兵,人数不占优势,就会受到致命打击。又因为匈奴为游牧民族,善于用骑兵,所以霍去病的骑兵,可以与匈奴进行作战,而李广比较吃亏。

第二,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很多人认为游牧民族是无忧无虑的在大草原游荡,但其实游牧民族也是会定居的。草原的气候比较干的时候气温非常低,草地会被大雪覆盖,并且在9月份的时候,呼伦贝尔草原就已经下起了大雪,所以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定居的。而霍去病正是掌握了匈奴的生活习性,确定了他们的定居地点,挑选春季出军。这时候中原正处于春季,而草原,正是被大雪覆盖的时候,也是匈奴最脆弱的时候,直接攻进匈奴安扎的营地里,所以霍去病总是屡战屡胜,俘虏了大量的匈奴。

第三,汉武帝喜欢重用霍去病,在霍去病出征的时候,喜欢将最好的兵种,最好的资源都提供给霍去病。当将将领手中拥有最好的资源时,他作战的胜率也会大幅度提高,而这些优秀的资源,汉武帝之所以愿意分配给霍去病,原因有两点。首先,汉武帝是认可霍去病的,之前的李广带兵作战不利,最后自杀,而霍去病却屡见奇功,汉武帝不可能不对其重用。其次,霍去病是汉武帝的亲戚,有谁不愿意让身边亲近的人去带兵打仗呢?

正是因为霍去病善于调兵遣将,拥有汉朝精锐的部队,以及上天的眷顾,这些因素集结于一身,怎么能不屡战屡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