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皇帝即位时“改元”是怎么回事?

皇帝改元就是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日本天皇即位时亦会改元,明治维新以前一直都是一旦遇到事情就瞬间改元,所以一个皇帝最少也有3个年号(即使才在位3年也一样)。到了江户时代明治天皇登基之后,就颁布了一世一元的法律。

皇帝改元是为什么

我喜欢回答有意思的问题。

多告诉你一些有关的:

年号从汉武帝才开始使用,第一个年号叫“建元”。

汉武帝之前是用干支纪年。

明清两代,除了(明)英宗因为做了两次皇帝有两个年号,(清)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外,其皇帝都是一帝一号。

所以,史家称明清的皇帝就习惯称他们的年号,如康熙帝、万历帝...

有继位后仍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的,一般是混乱时期的小国。

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干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

还有使用同时期的大国皇帝的年号,表示臣服的情形。

如: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改年号最多的是武则天,她好像一共改了十七次年号。

改年号的原因。

1.亲皇帝登基要改年号。

登基时改,次年新年使用。

2.为了纪念某件大事。

如:

因为边关无战事,汉元帝遂改年号为「竟宁」。

因为黄巾军被平定,汉灵帝刘宏改年号为“中平”。

因为李显出生了,武则天就改年号为“显庆”。

......

3.为了取吉祥之义。

如:

还是武则天,她觉得大佛的脚印特别吉祥,就改年号为“大足”;长出新眉毛了,就改年号为“久视”。

客观上,因为改年号被认为是吉祥的,皇帝每改一次年号,便要大赦天下。

所以,改年号有时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康熙”(61年);

金朝末帝完颜承麟的“盛昌”年号,使用了还不到一天,金朝就告灭亡,是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

重复使用次数最多的年号是“建兴”(11次);

有趣的改年号故事:

晋哀帝上台后,改“升平”为“隆和”,由于朝 *** 败,民不聊生,当时民谣唱:“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足。

”朝廷闻而不欢,改年号为“兴宁”,人复歌曰:“虽改兴宁,复聊无生。

”果然,晋哀帝崩,在位仅5年。

虽然耽误我不少时间,但很乐意。

交卷。

追问

呵呵,不过取年号对国家的发展,例如经济、农业那些有关系吗?为什么书上有的说更换年号是无奈之举?你有没有《三国志》原著,看看蜀书的后主刘禅评论,那一段我不太明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