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性训练应该是不用器械进行锻炼 静力力量的特点和训练安排 肌肉对抗固定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称为静力性力量。肌肉在表现静力性力量时,其长度基本不变,但肌肉张力增加。 最大静力性力量就是该肌肉所能达到的最大力量。该肌肉动力性的最大的单纯性力量不可能超过它静力性力量的最大值。静力性力量的表现为关节角度有选择性。

1、收缩次数和收缩强度 德国学者提出:每周练五次,用最大力量,每次做5~10次收缩时间为5秒的训练,效果最好。

2、静力性训练的周期和次数 静力性力量的训练在训练初期可

请问什么是静力训练?

静力性训练又叫等长训练,是一种保持某一特定姿势对抗阻力的训练方法。对应肌肉的等长收缩——肌肉在保持长度不变的条件下产生张力对抗阻力。

静力性训练动作太多了,比如靠墙半蹲、鹤立,还有平板支撑、人体旗帜、瑜伽中的许多动作等等,只要符合上述定义就是静力性训练,此处不再赘述。后面讲一下静力性训练的分类、用途及局限。

首先是静力性训练的两种类型及其主要用途:

1、第一种是对抗固定物体,发力可以达到100%,对抗的阻力等于自身发力的反作用力。例如搬一块无法搬起的石头、用尽全力推墙壁。这种常用于提高在固定角度和姿势下的力量,如力量举运动员用来突破卧推的停滞点。

2、第二种是发力以保持姿势固定,阻力由各种负重、弹力带或自体重提供。例如靠墙半蹲、平板支撑之类。这种训练经常用于恢复性训练,一方面是提高肌力,另一方面保持平衡的过程也促进了本体感受的恢复。

最后是静力性训练的局限:

静力性训练对于很多运动意义不太大,因为某个姿势下的静力性训练只能提高这个姿势下的力量,对于整体力量则不会提高。所以在体操、柔道、摔跤中用静力性训练的多一些,而田径、游泳都极少用静力性训练。

对于一般人来说更主要的用处应该还是在恢复性训练上。

静力性练习与动力性练习的区别是什么?

1、特点不同

静力训练时是身体固定,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训练方法。可以动员更多的更多的肌纤维工作,力量大,力量增加快,节省训练时间,肌肉围度增加不大。

一般的肌肉训练法都属于动力性练习,即在锻炼时,肌肉收缩与伸展交替进行,肢体在空间发生位移。静力练习的特点是肌肉紧张用力,但肢体却静止不动。静力练习可以动员更多的深层肌肉纤维参与与紧张用力,因而对增强绝对力量效果较好。

2、效果不同

静力性拉伸由于被动拉长的活动方式在肌肉牵拉效果上更显优越,可用于准备活动及运动后放松,在运动后放松中效果明显。动力性拉伸对肌肉整体活动的刺激效果好,毕竟,我们使用的肌肉在活动中都是处于运动状态,除了对于肌肉本体的刺激外,还有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协调。

如果是初级训练,建议以动力性牵拉为主,静力性为辅。训练程度如果较高,能体会肌肉感觉,就可以加大静力性牵拉比例。据研究表明,在放松活动中使用静力性牵拉效果是显著的。

3、适用人群不同

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没有这方面锻炼的老人,和儿童不适合做静力性练习,其他都可以,但要注意循序渐进。这种方法是肌肉收缩时,长度在缩短,肌肉的起正点向中心靠拢,因而又叫向心练习。

动力性训练就是用肉眼能很直观的看见肌肉伸缩的运动。更专业的定义就是指肌肉收缩时肌长度缩短的练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静力紧张法则

百度百科-抗阻训练

什么是静力性运动,什么是动力性运动,如何定义?

静力性运动:肌肉持续保持收缩或伸张状态。

动力性运动:肌肉反复收缩伸张的动作。

定义:

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将力量划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根据力量和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根据力量的表现,又可以分类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根据和专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

扩展资料:

静力训练是在关节和四肢不动的情况下,保持某种固定的姿势,进行肌肉的收缩,肌肉对抗阻力时表现的方式。这种法则和肌肉控制有关。当你做一个动作姿势时,不论是否使用重量,最后若能静止不动,并保持最大紧张度3——6秒,或静止后再重复做3次,就是静力紧张训练法。

冠军们常一周3次使全身各部肌肉都作此训练。这种训练法可以增强神经对肌肉控制的能力,而使在比赛中更好地表现各种体姿造型,并使肌肉线条明显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力锻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