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立宪是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重压下实行的,然而,清政府也就是慈禧并不希望立宪,毕竟立宪对于慈禧这种封建贵族而言,利益将受到很大的损害,此时,慈禧只想安享晚年,有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由推迟立宪时间。于是,立宪成了空谈,各省官绅普遍不满,立宪派代表纷纷上京,重压下,1908年8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可是,这个名义上的立宪大纲却处处以保障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召集并解散议会,总揽司法大权,当时皇帝没有权利,自然而然掌权的是慈禧。另外,清政府也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设立了内阁,可是内阁13人,有7人是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所以说,她是家天下,这次的立宪,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笑话。
清朝后期时的“立宪”是什么意思?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立宪的意思就是建立宪法,还政于民,当时的清政府是迫于国内和国外的压力才假意立宪,作为一个最后的皇朝,权在于王,而不在民,所以清王朝是绝对不愿意去立宪的。立宪的好处就明显的就是三权分立,司法,行政,立法各做各的,以人民的要求做决定。是民主的基础,然后生产力就解放了,发展就更快了
为什么清廷宁愿亡国,也不“立宪”?
首先,触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例如,皇帝没有实权了,这在中国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古代向来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权利呈金字塔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皇帝的亲戚们,再也不能享受封建专制带来的好处,自己的子女也不能世袭了,皇帝也不会给他们金钱和权利了。对于基层的读书人来说,实行君主立宪制,势必会废除科举考试,多少贫困子弟苦读十年的书,只为金榜题名,改变他们的命运,如若废除科举考试,这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当时就有因为废除科举考试而抗议的行为。
其次,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天朝上国的优越心理,毕竟小国朝拜,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治国方法,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被当做的中心。即使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是有识之士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思想固化,认为中国的制度是最好的,这些只是暂时的。
最后,各种势力的阻扰君主立宪制的实行。中国的统治阶级首先会不同意,严重触及了他们的利益。各国的列强更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因为他们把中国当做是殖民地,一旦中国强大起来,就会脱离他们的控制,所以他们会扶持各种势力来打击中国。中国越混乱他们越好掌控中国,获取得的利益也越大。
这只是我列出的主要原因,仅供参考。
为什么清廷宁愿亡国,也不“立宪''呢?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末立宪这个事情,为什么大清王朝都快灭亡了,却还是固守传统封建制度,不愿意学习西方的立宪制度呢?其实这件事情很好理解,所谓立宪的本质,就是要让满清的权贵把手中的一部分权利让出去。清朝为什么宁愿亡国都不想立宪 说白了就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利
让出一部分权利就相等于要让满族把手里的利益分一部分给汉族,但是他们不敢,他们怕之后再也压不住汉族。在汉族掌握的这部分权利后,会打压满族,他们会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东西。
其实从现在来的情况来看,如果当时真的立宪的话,满清贵族的手里还是有部分权利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像现在的英国皇室一样,至今还有金钱和名望。
结果,他们就是不搞立宪,就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利,在国家快要垮掉的时候,才弄了一个假的立宪,最后还是被人武力推翻,什么都没剩下了。
第一、没有过主动放弃权力的先例
举个例子,红楼梦中的贾家,他们随便吃一顿饭钱都都赶得上普通农民的一年的家用,他们是靠什么奢侈的?靠的就是所谓的田庄,是作为地主对数十万佃户的剥削。
立宪的话,第一个出现改变的就是土地政策。 如果让贾家放弃一些土地的话,对贾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们的收入会出现巨减,生活方面要比之前要过得艰难很多,至少不能像之前那样奢侈。而且这些直说斗鸡遛狗的富三代们,除了斗鸡遛狗之外,什么都不会,能做的就是集结和他们一样的人全力反对改革。
第二、权利不能放在汉族人手里
由于八旗的特殊政策,旗人是不能经商的,种地也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只能做专业的军人。最有意思的是,八旗军队的腐败堕落,在最后这些旗人不仅不会打仗了,更是成为了清朝的寄生虫,靠清朝给的补助过活。
如果,立宪成功的话,会让出去一部分权利,旗人是不可能把握权利的,他们没有这个本事。最大的可能就是汉人把权力拿到手里,从而大大提高了,汉族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这是那些满清贵族最不愿意看到的。实际上,他们连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的汉族大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十分记恨,用尽办法抢夺他们的权利。他们有怎么可能会把权力亲自交到汉族人手里。
第三,怕人心不易满足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给出去,就再也不是自己的了。满清之所以立宪,最主要的还是怕,自己走了沙俄的老路。 他们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些人无能,真的把权力给出去后,根本不能把控大局,而且他们怕,老百姓一旦知道了立宪的好处,让他们在退回去,以自己这些人的手段是不可能把他们收拾听话的。万一,老百姓要求满清下台,他们岂不是无路可退!
清朝为什么宁愿亡国都不想立宪 说白了就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利。其实回观历史上的大事,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上看问题,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是饱满的、丰富的,转换一下角度,我们可能就能理解当时人们的做法。
为什么清廷宁愿亡国,也不“立宪”呢?
纵观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改革,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进步的改革方式是放权,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红利;反面的改革方式是收权,把权力抓到少部分人的手里。晚清所谓的预备立宪,就是后者。
清朝要立宪可不是说几句话,发几道旨意就可以完成的。那是从上到下完全的大变革。清朝首先在1905年派遣了大臣们到日本和西方考察宪政。随后在1906年正式宣布《宣示预备立宪谕》。
具体包括,设立省级和朝廷级的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开始重新讨论各省的预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选举资政院议员。当时在1908年,清朝表示要用9年时间完成预备立宪。
在这9年时间,将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中小学和大学学堂,完成近代巡警的建立,重新建立近代化海陆军等等。另外,还要重新详细制定各项法律和财务制度,以及新的官员制度。
具体时间表是,第1年,建立起国民识字课本,建立地方自治章程,在第2年所有省份举报咨议局选举。第3年,开始着急朝廷级别的资政院议员,同时,在所有州县推广识字班。
慈禧死后,载沣等一帮小王爷攫取了清廷大权。这些人上位后,又愚蠢又贪婪,把袁世凯等原来的权臣赶回了老家,一切权力都由他们瓜分了。
这些小王爷们,既没眼光,又没能力,只知道捞权、捞钱。要让他们立宪,交出手里的权力,那简直是与虎谋皮,不可能的。
在这些小王爷们的手里,清廷就像盲人骑瞎马,夜班临深池,危机越来越近,他们却不自知。
终于,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的丧钟已经敲响。第二年,清帝逊位,清廷正式被袁世凯推翻。
现在很多人说,如果当时是汉人当皇帝,立宪肯定就搞成功了。这种话说的很绝对,忽略了立宪改革的反复性,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一必然规律。但是从载沣等人的改革倒退来看,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晚清的立宪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改革深层次的东西,始终停留在表面,也就是满汉官员利益分配的这一方面。最终立宪失败,没有什么原因,其实就是汉人官员抛弃了满洲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