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门事变时,李二想杀掉哥哥李世民,这场涉及到李世民登位大事的事情李靖却没有参加,而当时凌烟阁的排名受到玄武门很大影响,尉迟敬德排很高是因为当时充当了打手,李靖,李绩,秦琼都吃了很大的亏,因此在名声上弱化;还有就是演义的扭曲和忽略,隋唐演义这些小说里面,严重弱化李靖,歪曲徐世绩,抹黑苏定方,而这三位才是真正的统帅级别的人物,倒是尉迟恭,程咬金等等这些战将型的人物出尽了风头,建议多看历史书籍了解历史而不是通过小说或者影视等;卫青和霍去病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这两位的历史伟绩可以查看相关书籍,两位比李靖名气大也可能在于参战很多,名声远扬,在民间和帝王眼里更能得到重视,但这些并不代表李靖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三人都各有优缺点。
为什么李靖的名气远不如卫青、霍去病呢?
历史上那些能被千古流传的,必定会有一些可歌可泣又或者背负一生污点的故事。比如韩信胯下之辱、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朱元璋的兔死狗烹、岳飞的喊冤受戮等等,而李靖的一生过的太过平淡了,他虽然是军神,但却少了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经历。
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名气那么大
除了除了封狼居胥、英年早逝外,当时汉朝的战争局势也是一大卖点。因为他们都存在一个完美级的敌人—匈奴,这也就给两人的名气增添了许多助力,毕竟有难度的副本刷起来才有成就感嘛!
之所以说匈奴是一个完美级的对手,是因为从秦到汉武帝之前,我们一直被匈奴侵犯,甚至都被打的叫爸爸。后来汉武帝登基,用了两代人的时间累积资本,狠狠地打怕的匈奴喊爸爸。而汉武帝手下两位大将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是几乎所向披靡,尤其是霍去病的能力,完全就是现在小说的男主模板,妹子见了合不拢腿的那种。
而李靖的存在时间不对,那时候的对手东突厥能逼迫李世民定下渭水之盟,完全是侥幸。这里并不是说东突厥弱,而是当时唐朝皇权更替,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需要时间来安定国家,服软只是被逼无奈。
但如果唐朝也走汉朝的路线,如卧薪尝胆几代人,然后突然出现一个将星打的东突厥哇哇叫,那么这个人的名气必然更霍去病一样。可惜唐朝休养生息三年就缓过来了,并且派出了李靖这样的军神,一次就灭了东突厥。
瞧这事给办的,没有任何的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就那么轻松给灭了,是自己太强还是对手太弱?这样的战争自然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那么轰动了。
李靖战功不凡,为啥名气不如霍去病?
我认为不懂行的人,不懂军事的人才说,李靖的名气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犹如流星般璀璨但短暂,李靖则如太阳般光芒万丈且知道啥时该下山,两人不是一个级别的。李靖是公认的大唐战神,他打仗可以打到最简单。
他先是用两个月时间平定了江南最大的枭雄萧铣。621年年过50岁的李靖带水军出发,但天降大雨,众将劝李靖不要着急进攻,李靖却说现在才能出奇制胜,发兵攻击果然先攻占了敌人地盘上的两座战略要地将荆州和宜都。萧铣派大兵过来抵抗。李靖的侄子说,赶紧迎上去,李靖马上拦住,穷寇莫追,但他侄子不听,结果大败而归。李靖二话不说带上人马来了个大反杀,直接攻破了萧铣的国都江陵。攻破江陵后,李靖把敌人所有的船只顺流而下,让漂了出去,别人骂他是个败家子。李靖却说,当船下去的时候,敌人的援兵都会看到,证明国已经被占领,没有必要来救援了,萧铣马上就会投降。果然萧铣乖乖地投降了。
李静不但擅长运用水兵,也擅长运用骑兵。3个月就把与唐太宗签订渭水之盟的东突厥给灭了。这一仗凸显了李靖料敌如神,事先在敌人逃跑线路上埋下伏兵,打得东突厥找不着北。630年,李靖带3000骑兵奔袭200多里,偷袭了东突厥的国都定襄。
吉利可汗被李靖伏兵揍了两次,一直向北跑到了现在内蒙的白云鄂博一带,那时候叫做铁山。吉利知道不是对手,派人跑到长安向李世民请降。李靖趁双方谈判的时候,又派5000骑兵偷袭了吉利可汗。吉利可汗又向西逃了600公里,而李靖派的大军已经等候多时,又把吉利可汗痛扁一顿。吉利可汗看又跑到了他的舅姥爷那里,结果又遇上了唐将领李道宗,吉利的舅老爷也直接把吉利可汗交到了唐军手上,自此东突厥灭亡。
为什么李靖的名气远不如卫青、霍去病?
1、他的皇帝叫李世民。
国内比较公认的历史top3帝王“龙猪凤”。其中祖龙嬴政牛逼在统一版图、统一制度。野猪刘彻牛逼在开疆拓土、改革制度、统一民心。剩下一个二凤李世民,相比秦皇汉武,他可能没留下多少影响后世的巨大遗产,但他牛逼就牛逼在全能。
李世民的武功可能不如秦皇汉武那般空前绝后,但也足以与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比肩,在文治方面相对秦皇汉武则是绝对的优势。(并非贬低嬴政、刘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始皇帝统一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北击匈奴,都是关系到华夏民族存亡的大事,巨大的武功必然要付出代价)
而且李世民的武功与嬴政刘彻的武功不同。嬴政刘彻是制定大战略,真正去落实的,是王翦、卫青、霍去病……这些人。皇帝和将领分工明确,使得功劳也很明确,哪场仗是谁指挥打的,斩获多少一目了然。
而李世民本身就是唐朝开国直接的军事统帅,他的光芒与李靖、苏烈、李勣等人的光芒互相照耀,也互相掩盖。这使得很多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的人,难以分清到底是谁的功劳,或者说,谁的功劳比较多。这点和汉光武帝刘秀很相似,刘秀本人也是个统帅,所以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乃至于伏波将军马援这些人,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开国将领,都没多大存在感。
在各种民间自制的帝王、将领排名中,唐朝和东汉开国的将领,以及刘秀、李世民、Judy……这些帝王,基本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李世民号称天策上将,你把他排进名将中,可他皇帝的身份又显得格格不入。而李靖李勣苏定方等人,又因为李世民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军功都显得不那么纯粹,好像多少捡了点李世民的便宜。而东汉,大魔导师位面之子——秀儿,一个人身上的梗,就让人把其他将领全部忽略了。
李靖已经算好的了,至少有“大唐军神”这么个排面在,而李勣和苏定方才是真的没名气,苏烈甚至在某些影视作品的渲染下成了反派。绝大多数人印象中,唐初最强的名将是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东汉的开国大将马援,很多人知道他的存在,居然是因为马超……
简单的说,皇帝干的太多,导致大家对将领的功绩产生了怀疑。
2、唐初并不是一个特别热血的时代,导致其存在感不强。
中国古代最热血的时代在我看来有这些:
①武王伐纣(神话加成)②秦灭六国③楚汉之争④汉武帝北击匈奴⑤汉末三国⑥朱元璋光复中原
其中我们对比的卫青霍去病时代,也就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那一段时期,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燃的一段。一个时代要为后人津津乐道,要令人怀念,以下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结局至少要是美好的,不然就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所以岳飞北伐这一段历史很出名,却没人愿意回望,结局太难受了。三国的电视剧,后期关羽一死,后面就没什么看头了,因为名将谋士接二连三的凋零,也没有哪个国家统一成功。
其次,要有强大的对手。对手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刘备最终未能光复大汉,可三国这段历史,远比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那段历史,存在感更强。因为刘秀时期没有能与之比肩的对手,你可以说是其他人太弱了,也可以说刘秀太强了,总之缺乏对比,而刘备遇到了曹操和孙权。
李世民同样如此,唐朝开国时期,除了大隋朝廷,再无能与其并肩的军阀势力。尽管李世民、李靖很强,但他们没有太出名的对手,缺乏对比,使得后人无法准确评估他们的实力。
最后,要符合现在的价值观。人们总喜欢看卧薪尝胆、屌丝逆袭、绝地反击的有波澜的故事。为什么《大秦帝国》系列,要从秦孝公的时期开始写,而不是直接讲嬴政统一天下?因为嬴政单方面吊打六国虽然爽,但这种爽并不持久,且很枯燥。可是当你从秦孝公嬴渠梁商鞅变法开始讲,这就变成了秦国卧薪尝胆、屌丝逆袭的过程。
另外,一些对外作战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非正义的。有关汉武帝的影视剧不少,但大都在讲怎么打匈奴,很少有拍南征百越、东平朝鲜的。因为这些战争本质上是侵掠战争,虽然我们仍然将其视为功绩,但在明面上,不太好去歌颂。而北逐匈奴这一段,讲的是反侵略作战,名正言顺且具有教育意义。
为什么汉武帝北逐匈奴那段历史数千年以来都让人神往?首先,汉朝相比于秦朝,更能代表整个中国,因为嬴政灭六国,本质上是内部斗争,而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合力反击外敌,体现了民族凝聚力;其二,汉朝前期七十余年对匈奴屡战屡败,汉高祖刘邦甚至有白登之围这样的耻辱,侧面反映了敌人的强大,并使得这个过程具有转折起伏;最后,主要人物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张骞出使西域被困十三年汉节不失,这是民族气节。卫青从弼马温干到大将军,娶旧主母平阳公主为妻,和汉武帝成为共轭姐夫,典型的屌丝逆袭。霍去病既和卫青有舅甥关系,又同为平阳侯府私生子,年少立下不世之功,又突然陨落。再加上龙城大捷、封狼居胥这些在古代诗词里面存在感超强的标志性事件,这段历史想不出名都难。
唐朝开国,首先缺乏有名的对手,隋文帝杨坚在位之时就被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称为圣人可汗。隋炀帝杨广虽然能作,但隋朝后期依然对周边势力保持极大的威慑力,这使得唐朝初年主要的外部敌人——突厥,远没有秦汉时期匈奴那么强的存在感,唐太宗对外作战也就没有了汉武帝时期那种卧薪尝胆,一朝复仇的快感。
客观上讲,匈奴、突厥、乌桓、吐谷浑等等一大票外敌实力到底如何,谁都说不清楚,因为当代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我们只能通过史书的描述去评价,但唐朝的人也没到过汉朝,描述的客观程度也会有差距。除了“XX带兵奔袭XX里”这种比较容易有概念的记述之外,其他的斩获胜负,还会有双方的对比差距,既“到底是敌人太弱了,还是我方太强了”这种偏差。这种偏差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种说法的根据,它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可能成为无功之人的借口。
所以谁也说不清楚李靖和卫霍到底高下如何,这还受客观条件影响。比如王翦灭楚用了六十万军队,你能说他用三十万、四十万就一定不能成吗?不一定吧,但是你若站在王翦的角度,如果你能拿到六十万军队稳稳的拿下楚国,你会为了博得后世一个“以少胜多”的名声,而只带很少的部队去冒险吗?我想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去冒险吧。
其次,大唐李氏属于隋朝贵族,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是亲戚,不存在屌丝逆袭;最后,隋朝并不是辽金元那种外族入侵建立的王朝,和唐朝一样属于中原大一统王朝。所以唐朝取代隋朝,就成了简单的政权更迭,没有了朱元璋灭元的那种民族意义。
整个年代存在感的缺失,自然会导致将领的存在感偏低。
3、李靖本人经历没有卫霍那么传奇,既有本人因素,也有时代先后因素。
李靖和卫青、霍去病同为中国古代骑兵战三大天才,但卫霍在前,李靖在后,使得卫霍多少有探路者的意思。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古代作为农耕社会,对游牧民族作战先天弱势。实际上卫霍并不是最早的抗击匈奴的将领,最早最有名的应该是李牧,但李牧对匈奴作战,乃至于秦始皇“却匈奴七百余里”,相比于后来卫青首战便纵横八百里直捣龙城,霍去病直接攻至瀚海,封狼居胥而言,更多也只是防守性质。
卫青霍去病建立的功业,不仅是单纯的在战争上取得的实际成果,更有他们对军事战术所做出的革新。不仅在于他们做到了,更在于他们是第一个。就像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开疆一样,后面也有好几位皇帝再度拨乱反正重归统一,也有不少皇帝抵御外敌、扩张领土,但相对于秦皇汉武,他们都是后来者,有前人的经验参考。更不提这两人在改革制度、统一民心方面所建立的功勋。
相比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吃再多的螃蟹,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李靖的名气远不如卫青、霍去病,他究竟差在哪里?
李靖并不差,相反他很有战略才能,他灭东突厥国看起来比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要轻松得多,以至于人们以为是东突厥国太弱,殊不知是因为李靖太强。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声势浩大,打了十年的仗,把汉朝的家底都给掏空了,而李靖则是为唐朝开国打了漂亮的一战。
东突厥国并不比匈奴弱人们只知道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匈奴人骁勇善战,不好对付,却不知东突厥国也是跟匈奴一样难缠的存在。在唐朝还没有完成大一统之前,东突厥国就多次起兵入侵中原,但是由于唐军不擅长骑兵作战,因而多次输给了东突厥国,李世民只能跟东突厥国达成协议,签下了城下之盟。可见在李靖出马之前,东突厥国的势头正好,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李靖以少胜多,踏平东突厥国李世民继位之后,下定决心要灭了猖狂的东突厥国。适逢东突厥国遇到了天灾,内部还出现了矛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过东突厥国虽然糟了重创,但还是有三十万精兵,李世民只给了李靖十万士兵。人数上的劣势让李靖不得不加快战争的进程,也就是说这场战宜速战速决,拖越久对唐军越不利。因为唐朝刚刚建立,如果战争打太久,后勤补给会跟不上。
李靖先是派了三千铁骑偷袭了定襄,颉利可汗是万万没有想到李靖会出此奇兵,一时之间突厥居然被打得落花流水。颉利可汗请求与大唐和解,李靖却当机立断,活捉了颉利可汗,就这样东突厥国灭亡了。
李靖这一战打出了大唐的国威,让大唐周边那些小国闻风丧胆,纷纷对大唐俯首称臣,怎么可能会差呢。可能是因为李靖能力太强了,才会衬得突厥太弱。
为什么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家喻户晓,而李靖的名声默默无闻?
这本就是个伪命题。卫霍二人功绩,也不是啥家喻户晓。他两人名字。你要问个一般不喜欢历史的女子,多半不知道。李靖相反有些女子还知道些。虽然不是真历史。就是虬髯客,红拂女和李靖故事。因为女子不喜欢历史,却还会看些故事书。
李靖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名气反而不如卫青和霍去病?
为什么李靖是一个很厉害的将领,但是他的名声却没有卫青和霍去病的大呢。其实我们是受了小说的影响。在隋唐演义这些小说中,对李靖的描述太少了,但是历经自身的能力实际上是很强的。毕竟在小说中哪吒的父亲,托塔天王就是李靖为原型的人物,所以导致了众人皆知,托塔天王却不知李靖的局面,事实上能作为小说的原型人物的实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尉迟敬德这样的将领事实上在领兵打仗方面,他们并没有李靖厉害,但是由于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出尽了风头,所以众人将他视为战功赫赫的将军。而李靖在这件事中并没有没有什么参与程度,反而是吃了亏的,所以这一方面也输给了程咬金和尉迟敬德这样的人物。并不能说是李靖的能力不如他们。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小说隋唐演义的误导,隋唐演义是一部小说,在其中作者大力的描述了尉迟敬德和程咬金这样的人物。反而对李靖这样的战功赫赫的人没有什么过多的描述,我个人觉得是因为,隋唐演义讲的就是皇权之间的争斗,而尉迟敬德,程咬金他们是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是属于他的阵营的,所以才会过多的描述。
而李靖在这些事情中的出镜率不大,因为李靖一直都在不断的领兵打仗。毕竟小说对大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历史很少有人研读,但是小说却有很多人看的。但是事实上李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只看李渊和李世民对他的评价就能看得出来,二人对李靖的评价可谓是高到了极点。而历史上李靖在战场上也几乎是从无败绩的,由此也可见李靖的能力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