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思善、口善、行善。所谓思善,就是思想上的善意。佛教提倡多做善事,所以要有“思善”。
口善:所谓祸从口出,佛教很注重人与人交谈。所以口善,正是针对这一点,希望修行人,能够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保持友好态度。
行善:做好事不分大小,小事也有大功德。因此要多做善事,这样才能有善的回报。
每天坚持“口善,思善,行善”这三种“善”,三年下来就会积累下了很多福报,上天也会赐福给我们,我们的命运也会越来越好。其实呢,都是在讲究一个因果吧。放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您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先怎么对待他人,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
何谓三善
指三种道德规范或者地名,也是人名。
1.指口出善言 心存善念 身履善行 言善心善行善 三善常立返天道
2.封建社会里提倡的三种道德规范:亲亲、尊君、长长 。语出《礼记·文·王世子》
3.地名。在番禺县城西南8公里。属沙湾镇。南宋建村。因 村中有福善里、德善里和乐善里三条巷,故名。
4.人名。竹林寺僧。清代长乐人。医治如神。有为刀杖所伤者,虽垂危能应期愈。给以金不计多少,不谢亦不索。门徒犹世传其业。
参照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Okyk1IFc3waoHY-sL0JtaQ7dzFjANHGOQMJ_rrxd4SDGxM0KEqlQBN8TM7NECHkTZTMzff8QNZcUSKtd6fwf_
日行三善”指的是哪三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于人命运的探讨。现在有很多人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先天注定,不可改变的,凡夫一生都受到命运的摆布。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超越命运,改变命运呢?
其实,《易经》开篇就说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个人的命运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同时加强自我修养、积累道德来改变。
《太上感应篇》有几句话值得我们铭记: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了凡四训》更是详细讲述了如何通过坚持不懈,改过和行善来变化气质、心性,直至自然,从而成功改变命运、掌控命运的。
日行三善:语善、视善、行善
眼善
眼善就是看父母家人、看亲戚朋友、看社会人类、看自然万物,心存感恩、心存善念善念、用温和和善的念头去看。不要邪心邪念、不要恶心恶意、不要满怀仇恨的去看,你持续去做,你的眼睛会越来越美。
语善
语善就是和父母家人、亲戚朋友、社会人士、自然万物沟通过程中,只说好的话。不口出恶言、不低俗骂人、不挑拨离间、不黄色邪淫、不传播邪淫、不传播恶道、不传播邪语等。
行善
行善就是多做善事,譬如:帮助人、鼓励人、赞美人、帮助动物、保护动物、保护植物,多印经书、义务献血、宣传善道、赞美人修路架桥、帮助穷人、救助失学人员、放生、施食、吃素、野外植树、保护动物等等。只要你持续去做,你的福报会越来越大。
这些三善事情,持续做满三年,命运就会自然改变,迎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辨善: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我们日常行善,最先要考虑的,是真心行善,还是假意为之?
了凡先生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个很好理解,我们行善的出发点要摆正,纯粹利他的,那就是真;纯粹利己考虑,即为假。比如,一些企业搞慈善捐款,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这样的慈善不能说是真善!
“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发自内心的为善,即是真;只是走走过场,心不在焉的为善,即是假。比如放生,有些人经常参加,过来后谈笑寒暄,念经也不认真,放生也很随意,他们似乎是在参加一场普通聚会,这样效果就会不好,为什么呢?只是“袭迹”而已,有名无实,慈悲心没增长,随喜心也没培养,收效当然不好。
所以,平时行善,应注重从内心出发,真诚行善,纯粹利他。“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无为”即无所求,“有为”即有所求。有所求的行善,本质是私心,当然是假善;无所求的行善,本质是公心,当然为真。希望大家在每行一善时,辨明辨透,自己是真善还是假善,最大限度地释放心中的诚意和本真。
上善若水:符合自然法则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
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如果说“辩善”是行善真实与否的判断法则,“日行三善”就是为人们行善积德列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上善若水”讲述的就是“合于道”的顺应自然法则的真谛了。
三善是哪3个菩萨?
从上述句子中,我们都能理解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家有言,万事都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行善的人,一定会得到好报,反之,作恶的人,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想要修得大福报,改变命运,那就需要种福因,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真正的“福”的来源是行善与布施。
这里所说的三善是指:眼善、语善、行善。
眼善
善眼看世界,万物皆善,眼善就是用善意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就是看父母家人看亲戚朋友、看社会人类、看自然万物,心存感恩、心存善念善念、用温和和善的念头去看。不要邪心邪念、不要恶心恶意、不要满怀仇恨的去看,你持续去做,你的眼睛会越来越美。
有人觉得自己命运不好,没有福报,我们要明白一点,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福首先是从心上来,心怀感恩去看待他人,多一点感恩之心,这样天地万物都会眷顾你,对你恩宠有加,让你逢凶化吉,福报自来,命运慢慢变好。
语善
就是和父母家人亲戚朋友、社会人士、自然万物沟通过程中,只说好的话。不口出恶言、不低俗骂人、不挑拨离间、不黄色邪淫、不传播邪淫、不传播恶道、不传播邪语等。恶语伤人,不但伤害到别人,而且也有损自己的福报。
行善
俗话说,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行善就是发菩提心,多做善事。比如发自内心帮助他人,鼓励他人,赞美他人,宣扬善道,放生,布施,施食等,只要持续去做,你的福报会越来越大。
一切财富、名誉、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载物这句话丝毫不假。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总有报的,所以日行三善,并坚持不懈地去做,等到三年满了,他的善行也就圆满了,佛菩萨都会保佑这种人,也会赐福给他,增长他的寿命,福泽安康!
黄河三善是什么意思?
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河床不断淤高,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这是千百年来黄河自身维持健康生命所体现的基本规律;
1、黄河规律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几代人利用黄河规律指导治黄,成绩大,代价也大——黄河河床不断提高,为未来埋下隐患;黄河治理与开发任重而道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标本兼治黄河水患,造福中华民族。
请问,勤修“三善,六道”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勤修“三善六度”而不是“三善六道”,六道中有三恶道,不可能让人修到恶道中去的。勤修“三善六度”的意思是:勤奋精进的修习“三善”和“六度”这种行为。
三善:是指身善、口善、意善。修行人应该在身体、言语、意念这三方面使自己断恶修善。其中身善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人则为“不淫欲”)这三种善业;口善包括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四种善业;意善包括不贪、不嗔、不痴这三种善业。
六度;是指菩萨应该修行的六个科目,六度的意思是通过修行这六种内容可以把人从生死的此岸度脱到不生不死的彼岸。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三善的解释
三善的解释
(1).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的三种 道德 规范。《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文选·沉约<齐故安隆昭王碑文>》:“协隆三善,仰敷四德。” 张铣 注:“三善,谓事君、事父、事长也。”《隋书·史祥传》:“仰惟体元良之德,焕重离之晖,三善克修,万邦以正。” (2).三样好处。《明史·刘 应节 传》:“ 通 仓无腐粟, 京 军沾实惠, 密云 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 仁爱 , 品质 淳厚: 善良 。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 慈善 。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 的,良好的:善策。 善本 。 友好,和好: 友善 。亲善。 和善 。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高分!有没有人把佛教“三善”的内容帮我翻译一下,谢谢!
初善、中善与后善
林崇安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
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
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会产生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正法,就是我们长期追寻的人生问题的解答。找到了答案,知道如何去灭除生死之苦,怎么不令人雀跃万分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听闻了一些法,反而增加了我们的疑惑、产生了恐惧和不安,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正法使我们安详,正法使我们如释重荷。佛陀时期,出家众与在家众听闻了正法,每人都在心中充满法喜。今日,我们只要好好听闻正法,也必然法喜充满,这便是「初善」。
什么是中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
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好好奉行佛陀的正法,在修习戒、定、慧的过程中,不落入极端的苦行,也不落入放逸的欲乐中,而能处在中道。因此,在学佛的路上,是内心轻松而不放逸,于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正念正知,使三学均衡地发展,不渴求成果的立即到来,在安详中培养出慈悲与智慧,这便是中道之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修习了一些法,反而内心焦躁、增加了贪欲,或太懒散或走入苦行、走入迷信,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
正法的实践,绝对不是非常的艰辛。佛陀经过长期的修行找出这条大道后,我们在后跟着行走,就不必辛苦。只要不偏离这条正道,轻松地往前走就必然到达目的地。不要被路旁的景色所迷惑,不要被禅修过程中的喜悦、灵异所迷惑,不要在条件未成熟时就渴望成果的来临,只要踏实的培养自己的止观,安安稳稳的修行,这便是「中善」。
什么是后善呢?前论又说:
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不断奉行正法,达到终点,必然是内心完全的清净,完全脱离了欲贪、色贪及无色贪。也就是说,我们会达到完全脱离三界的束缚,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从所有的痛苦脱离出来。佛陀的正法的一个特色,便是能指引我们达到苦的完全止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所修的法,反而增加了内心的负担,反而累积出更多的苦,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正法。
正法必然引向灭苦。只要遵循着正法,内心就能层层的净化,依次脱离欲界的束缚、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最后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无明存在,只有圆满的觉性,这便是「后善」。
在学佛的路上,我们只要以「初善、中善、后善」来检查,就不会误入歧途。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
这里的“三善”是指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其一,知父子之礼;其二,知君臣之义;其三,知长幼之节。)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也就是说作为世子(即皇太子)的一举一动在与父亲(即皇帝)之间都要遵循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所以皇太子必须要努力学习处理好这些为人之道才能顺利即位,以便统治天下。
在《三国志 后主传》中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也说过这句话(见楼上朋友的引用),意思是勉励他努力学习礼节从而顺继大统。
"人之初,性本善"是哪三善呢?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质好,心质良好。
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
善是指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的美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上说,是无分善恶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孔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是不准确的。所以才会说人之开始,应该是空,是无知~
但是,还是应该看到“人之初,性本善”中“善”的意思,它其实并不是指空和无知。因为它的儒学含义并不在此。在儒学和哲学上说,“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善在此有很深的意义,用其它字眼很难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