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控制缝系指为避免温度胀缩、地基沉降和地震碰撞等而在相邻两建筑物或建筑物两部分之间设置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等的总称。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其定义:根据结构设计需求而采取的分割混凝土结构间隔的总称;按功能分为十种:收缩缝、施工缝、膨胀缝、沉降缝、抗震缝、局部缝、体型缝、控制缝、拼接缝、界面缝。

什么是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怎样?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对施工缝有何要求?如何处理?

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时,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i施工缝。施工缝是混凝土施工的结合部位,施工缝两边的粘结强度小于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使该部位的抗剪能力减弱,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防水的薄弱环节,施工时应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留施工缝时应避开应力集中处,置于应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因为剪力和弯矩较大处容易引起裂缝的开展,对结构和防水都不利。

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

300mm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柱子应留里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或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与变形缝相结合。单向板宜留置在板的短边;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

一般设备地坑及水池,施工缝可留在坑壁上,距坑(池)底混凝土面300^-500m的范围内。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该缝需根据设计要求保留一段时间后再浇筑,将整个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设里距离,应考虑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得。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有关规范对此的规定是如混凝土景于室内和土中为30m;露天则为20m。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根据设计确定,一般至少要保留28d。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施工方便,避免应力集中,一般其宽度为700-1000mm。填充后浇带混凝土可采用微膨胀或无收缩水泥,也可采用普通水泥加人相应的外加剂拌制,但要求填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两侧的施工缝应按要求进行防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