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主要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作者曾受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创作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带有狄更斯式写作技巧的作品,也写过一些幽默嬉笑的作品,如《猫城记》等。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旧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18岁从乡下来到城里,他勤劳正直、能吃苦,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车子。围绕这个梦想,他的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他的性格也经历了“积极向上到不甘失败最后自甘堕落”的变化。通过他梦想的破灭和最终堕落的故事,作者表达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祥子等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

主要人物

祥子:十八岁,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

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描述了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1《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骆驼祥子》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语言质朴、简单,没有进行大量华丽的修辞与描写。书中没有生僻字,而且在用语上注重现代白话文的用语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读者的阅读,这也是《骆驼祥子》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2《骆驼祥子》主要内容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

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骆驼祥子 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作者老舍,1936至1937年在杂志上连载,1939年首次出版单行本。故事讲述1920年代北京一个年轻人力车夫的挣扎和不幸,命途坎坷的祥子一心希望拥有自己的洋车,却一再得而复失,最后抵不过社会环境的重重打击,自甘堕落。

《骆驼祥子》内容写实,呈现北京城风貌,流露对低下阶层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对个人主义的奋斗不表赞同,也讥讽政治上的集体行动主张。技巧方面,小说结构严谨紧凑,运用北京方言,文字生动传神,善用象征与反讽手法,深入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骆驼祥子》是中国新文学中读者最多、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代表老舍文学事业的巅峰和抗战以前最出色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写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情节

祥子是个老实、木讷、硬朗的年轻汉子,在北京的街上拉人力车,风雨无阻地在城里跑着,熟悉城里的大街小巷。他唯一的野心是省钱给自己买一辆车子拉。可是他刚买了一辆,就糊里糊涂地被捉进军队里当苦力,车子也被人夺走了。

一天夜里,他从军营逃出来,顺手牵走三匹骆驼,慌慌张张地只贱卖了三十五元。他对自己偷骆驼并不后悔,因为他的车子是被无理抢去的,但不管怎样,这次是他堕落的开始,他的人格受到损害,不完美了。

为了再买一辆车子,祥子加倍卖力地拉车,从前他是不屑和老车夫们抢生意的,这时却硬抢他们的客人。他像从前一样,很受租车的老板刘四爷信任,每天把车还了以后,就在他车厂里过夜。刘四爷又凶又丑的女儿虎妞引诱祥子通了奸。

祥子原本一直想着有了钱之后,娶个干净利落、身体强健的乡下女孩,这次向诱惑屈服,表示出另一个妥协。他感到很羞耻,离开刘家到曹教授拉私人包车。这个新雇主是个和蔼的社会主义者,可能就是作者老舍的自画像。

本来祥子在曹先生的照顾下,可以找回他的纯洁,无奈虎妞一再来缠他,假装说怀孕了。有一次警察借口曹先生参加地下活动,搜查他的住宅,祥子所有积蓄都被一个贪赃枉法的侦探没收了。现在他没路好走,只有回到刘四爷的车厂去。

刘四爷对他起了疑忌,因为他女儿还是坚持要嫁这个没有一文钱的苦力,不想找个经济地位较好的丈夫。刘四爷跟虎妞父女之间似乎有乱伦关系,因此特别反对虎妞出嫁。

父女之间的对立,终于在刘四爷六十九岁生日那天爆发,大吵起来,祥子为良心驱使,只好站到虎妞这边:尽管他讨厌虎妞,可是他更忍受不了刘四爷歪曲地骂他爱钱。他和虎妞结了婚,搬到贫民窟去住。祥子极其悔恨被这样骗着结了婚,就越发卖力拉车,希望能独立自立。

有一天奇热,又下了豪雨,祥子拉车回家,发起高烧来,在床上病了两个月。

从此他健康受损,而他太太老是嘲骂他的自力更生愚不可及,使他更加痛苦。虎妞以为父亲早晚会原谅她,安心地靠平日积蓄过着舒服日子。不料刘四爷把车行卖掉,拿了现款逃走,从此失踪,使虎妞始终得不到父亲的财产。

祥子邻居女孩小福子靠做妓女赚的一点钱,养活她的酒鬼父亲和两个弟弟,祥子跟小福子来往时,得到些许慰藉后来虎妞难产而死,使祥子大受打击,为了安葬费用,祥子唯有把车子卖掉了。事后祥子很想娶困苦而好心的小福子,但是想到要养活她一大家人,就吓怕了,搬到别的地方去。

他心情太坏,开始抽烟喝酒,而且和以前看不上眼的那些吊而郎当的车夫来往起来。他给夏先生拉包月,给其实是私娼的夏太太勾引,染上性病。受了这屈辱以后,祥子毅然振奋起来,他要娶小福子,然后再去找他的恩人曹先生,给他拉包车。曹先生很高兴他回来了,但祥子决定先去找他以前撇开的那个女孩子。

焦头烂额地找了一阵子,他才知道小福子作了一段时期最下等的妓女后,上吊自杀了。这一来祥子精神全垮了,他不再回曹家拉车,因为工作就表示为了体面好看而作徒劳无功的挣扎,而他现在已失去勇往直前的毅力。

他开始自暴自弃,偷东西,出卖朋友,越来越肮脏懒散,最终成为无业游民,在北京的婚礼和葬礼替人家打小旗子赚钱,向警察当局出卖工人运动的情报。

主题

《骆驼祥子》写一个诚实年轻的人力车夫如何沉沦到社会弃儿的地步,对社会不公作出有力控诉,对下层人民追求幸福的欲望和绝望深表同情,呈现对社会底层的人道关怀。祥子似是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典型,身无分文,无依无靠,无朋无友,也没有家人。

小说描摹祥子时关怀细腻,情感强烈,对受害者有博爱襟怀。老舍将主人公的堕落归之于社会环境,受康拉德的小说影响,写出人物“被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表现人与环境的酷烈斗争及其必然的失败,流露悲观立场和宿命决定论。

一败涂地不是祥子的个人责任,而是这个社会使他一切自力更生和诚实生活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以致城市贫民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在不公不义与充满剥削的社会里,任何要达成理想的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世界本是深不可测的黑洞,妄想从中理出个道理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

主题思想

《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是共同的。

旧中国的军阀势力,为了抢夺利益而引发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处于社会底层的祥子等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辛。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是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本。

《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小说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

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那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祥子的一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破产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沉沦,因而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

作者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出路的关切来剖析祥子的命运,既从传统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出发批判现代畸形文明的负面效应,为传统美德的沦落而痛惜,又不满于祥子身上所积淀的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既诅咒那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的社会和制度,又痛心于无知、愚昧的善良民众在病态的旧社会的堕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

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

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