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昏君,才有奸臣。先有乱世,才有汉奸。一个国家,如果人民生存的机会都没有的话,反叛就不再是偶然。所谓汉奸,只不过因为他们投考的对相不是汉人而已,或者说他们在汉人身上看不到希望。也不止明末汉奸多,任何一个外族入侵的时候,都会滋生汉奸,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容易成为汉奸。当然,其它民族也会有背叛者,只是我们的立场不同而已。其实我更相信另一句话:忠诚,只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为什么明朝末年那么多汉奸走狗

实在是当时的朝廷已经不得民心了,内乱导致外敌有机可趁。
明末农民起义从1627年打到1644年灭掉大明崇祯上吊(后来还和清军打了十几年),越打越多,屡次围剿不能灭,反倒被起义军灭掉大明,已经充分说明朝廷不得民心了。
至于后来,那就是形式多样了。比如我们总说吴三桂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是大汉奸,但问题在于,吴三桂作为大明将领,在大明被李自成灭了,后来自己家人也被杀的情况下,难道不该掉头去打李自成吗?同样的,清军刚入关,也是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所以是得到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支持的(刚入关的时候甚至没有要求剃发易服)。至于后来嘛……已经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呗。主动的汉奸并不多,大多数都是有点原因的(孔有德等人也是因为老大毛文龙被袁崇焕擅自杀死并且受人排挤才跑的)。说到底,还是汉人自己内斗了起来,才给了外敌机会。
而且大明的政策也有问题,本来以大明的实力,无论是围剿起义军还是抵抗清军,单一个方面都是做得到的,但是崇祯太急了,非要同时做两件事。

为什么明朝末期汉奸那么多?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明朝政府对于臣子太差。明朝是出了名的腐败+专制,在明朝为官,不贪污连基本生活保障都很难做到,而同时东西厂+锦衣卫又严厉得控制官吏的言行。物质和精神都无法得到满足,想出忠臣还真挺难。
二、满清初期对汉人十分重视,由于满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实际上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因此战斗力远不如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所以,满清在成长壮大到一统江山始终都很依仗汉人,除了满八旗外还有汉八旗,统一天下后更是封了几个汉人为王。这就好比你在中国找不到工作,在韩国给你百万年薪,你去不去?
一正一反,对于道德水平不那么高,民族观念不那么强的人来说,当汉奸是很自然的事。

为什么明末会出现那么多汉奸??

之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汉奸,跟明朝灭亡其实是同意个原因。大概分为以下几个因素:
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行政能力地下,扯皮严重!
崇祯上台之后,虽然能一举解决阉党问题。赢得了民心,但他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是亲王登基,十年只有十七岁,没有经过整治历练,不能很好的识人用人。当时明朝党争严重,而崇祯上台由于缺乏经验也就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摆布了。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崇祯对于几个关键人物的任用上,时而英明时而糊涂。比如孙承宗,当他被启用守卫北京城,守卫辽东的时候,是很合适的。以他的才能一定可以支撑住辽东,至少可以缓解清朝的进攻。等西北农民军消灭之后,大明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辽东战事!可是当孙守辽稍微受挫,身边的言官开始弹劾,有一部分人借机排挤的时候,崇祯就动摇了。孙承宗递交辞呈,踏遍批准!这是一个失误!!!用人不疑,不应以一时得失而随意改变对一个关键人的任用使用。 第二, 卢象升的战死!1638年,清朝倾举国精锐进犯明朝京城附近。朝廷急调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勤王。当卢象升披着孝服见到崇祯之后,崇祯的态度就有点搞了。皇帝本来受杨嗣昌的影响想要和谈,而主战的卢象升说出“能战方能言和”的态度下,又支持坚决出战。并委托卢象升全权负责京师防务和清朝作战。 既然你交给他军权,就被怀疑,还要太监监军。并且卢象升也只能指挥其中的两万人。没有补给,没有支持。导致卢象升英勇战死。这只能说明崇祯朝廷只知道扯皮,政令不同一,没有一个有效决策,有了好的决策又不能好的执行。
外敌实力强大
清朝军事强大,行政有效。 皇太极执政后,任用了大量汉官,并且积极吸收了汉文化。使得行政行军方面简单有效的八旗制度和优秀的汉族文官制度有机结合。皇太极也有雄才大略,最终使得明朝和清朝的力量对比天平向清朝方面越来越倾斜了。

为什么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而明末却是汉奸辈出

当时的民 族精神问题,汉民族越混越倒退。秦汉时期的汉人尚武、较朴素,所以地方军阀狂虐外族无压力,既然如此,何必当汉 奸??而明朝就不同了,过于崇文轻武,地方军阀虐民有术,抗虏乏力,常常吃败仗,所以他们很多人做汉奸自然就不奇怪了。晚明社会风气比较萎靡,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为上层人士堕落和社会风气腐化创造了条件,自私自利,追求享受等,士大夫阶层风气腐化且多无耻之徒,晚明社会的黑暗和风气腐败,讲句很难听的,晚明社会有些像今天的日本,繁荣、堕 落又纵 欲。所以,汉奸多就不稀奇了,晋商中的八大皇商的行径就不稀奇了。

为什么明末汉奸和伪军历史上最多,明朝气节不是很行

并不能说明末汉奸伪军最多,其实南宋末也不少,原南宋将领吕文焕、刘整、夏贵、范文虎,文臣留梦炎、王积翁、叶李不说,就算是许多元军将领其实也算是背金降元的“金奸”,比如史天倪、史天泽、张弘范等。对比南宋末与明末,南宋末年吕文焕在襄阳投降后朝廷官方的大规模抵抗就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而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却有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张名振,可见至少明末是不输于南宋末年的

为什么宋朝十万军民殉国,明朝却出了那么多汉奸?

朱由检继位之后可以说大明王朝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尤其是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和祖父的祖父嘉靖皇帝,最糟糕却在位时间最长,加上父兄的接力赛继续糟糕,他接过这个烂摊子,年纪轻轻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累的半死,越收拾越乱,内有民变,外有强虏,到处修补,到处扑火,越修越烂,越扑火越多,已成燎原之势,扑不胜扑,即使出任大明的皇帝比他再强些也未必能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以身殉国,博得了后人的一些同情,但是在当时大明的臣子看来大势已去,都当了带路党了,因为朱明的历代皇帝多是刻薄寡恩,一个个残暴嗜血,昏庸荒唐,几乎每个皇帝都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感情上臣民更多对其产生了厌恶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维护它,因此朱明的命运早已注定,不以人的意志改变,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诚如斯言!

明朝的汉奸为什么都那么厉害

明朝朝廷让人才都丧失信心。
1、南朝君昏臣奸
比如清朝四藩(还有个孔有德)中的三藩王原本都是东江镇的武将,忠于明朝,可惜明朝杀东江镇老大毛文龙后纷纷投靠清朝了
2、打不过。被逼投降
再比如祖大寿。援军断绝。困死城中。没办法
再比如吴三桂。投降那会崇祯已死。援军断绝。没办法。
像洪承畴也是战场被俘。被迫投降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汉奸特别多?

中国历史上汉奸特别多的原因其实可以从人的劣根性,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有国家历史长度情况来说。人们觉得中国历史上汉奸特别多,可能是现实的情况,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局限在自己的视野中导致的错觉。

第一点,从人的劣根性来说。三字经说“人之处,性本善”,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在没有被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我们根本上是善良的。但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中说,人们生来的时候带有恶的种子,所以需要在后天受到良好的教育。两个观点虽然对立但是相辅相成,说明人在类其实生为一种高级动物,是有劣根性的,所以如果这个人的控制能力差,可能就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也就变成了为钱财趋炎附势,最后队伍逐渐壮大,变成了一类人,也就被人们称作了“汉奸”。

第二点,从当时中国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来说。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也就多了一些对侵略者尽心尽力的“走狗”,其实这在当时也是一种职业。当时有一部分是迫于无奈,迫于压力,被人胁迫最后当了汉奸,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导致他觉得自己的民族没有战胜的可能,所以对他来说最好的安排也就是依附别国。其实这种人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只是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专有的代名词。

第三点,从中国历史长度上来说。中国的历史达到了数千年,比其他的国家长了数倍,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每一个时期长短不同,所以在一定时间出现的汉奸也肯定是没有比我们数千年历史中出现的多。所以中国的人们有种“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觉。

明末清初的十三大“汉奸”:为清朝打下九成江山!

明末清初十大汉奸,这些汉奸,历史上都很有名,某种程度上,他们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虽然他们也遗臭万年。

提到汉奸,人们想到的往往都是那些在本人已被强敌所困的时候,或者国家已经遭强敌入侵,危在旦夕的时候,为保全自家性命或地位而投降敌方的人,如洪承畴,吴三桂,汪精卫之流,他们都是看到敌人过于强大,若再不投降,要么身家性命不保,要么自身的荣誉和地位将泡汤,这才决定当汉奸的。但是大家没有想到是,历史上居然还有个别人在国家还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敌人还并不强大,而且其自身也没有什么危险时,就主动投靠异族,自愿充当了汉奸,他就是明末清初的文人汉奸,范文程。

1、范文程 满清汉臣第一人。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抚顺人,祖籍江西,明朝初年,其祖上迁居至辽东,到范文程是这一代已是地地道道的辽东 *** 了。范家祖上几代都曾做过明朝官员,范文程的曾祖父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祖父则出任过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所以他们家几代都受过明朝的恩惠,而范文程本人,青年时期也曾考中了生员(秀才),按说,他家这样的背景应该是誓死效忠明王朝的,范文程是读书人,更应该懂得忠孝节义的道理。可是,他偏偏就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明帝国),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可耻的投奔到了满人的旗下。

公元1618年,刚刚统一女真族不久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领他的八旗劲旅,攻陷了范文程的家乡抚顺,当时的八旗军其实不过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土匪,他们在抚顺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此时的范文程,面对这种暴行,不但没有义愤填膺,没有奋起反抗,反而主动去拜见刽子手努尔哈赤,自卖才华,请求双手沾满他父老乡亲鲜血的努尔哈赤给他一官半职。

洪承畴是因为自己的部队被八旗军重重包围,粮尽援绝,不得已才投降满清的,吴三桂则是因为明王朝已经垮台,主子都没有了,才决定降清的,汪精卫则是看到日军来势凶猛,大有吞灭中华之势,为了保全自身,才投靠倭寇的。而这个范文程,则是在自身完全没有受到威胁,而且国家也还没有面临亡国之危时(一个小小的抚顺的丢失,对偌大的明帝国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简直不能与明帝国同日而语),就主动投靠了异族,充当了汉奸,范文程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真是可耻之极。

范文程拜见努尔哈赤后,虽然极力吹嘘了自己,并大大表现了一番奴才德性,但努尔哈赤还是没怎么赏识他,只是让他去文馆(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去任职,没给他官阶,只是让他每天给不识字的各旗军官们写写军令,文告什么的。范文程对这份差事很不满意,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前途,为了尽量在主子面前表示忠心,他竟然“投笔从戎”,亲自骑马上阵,攻打明军,当时努尔哈赤攻打沈阳,广宁,这几次战役,范文程都参加了,呵呵,为了当一个让主子满意的合格汉奸,竟然舍得用自己原本握笔的手去拿刀,范文程当汉奸当到这份儿上,也真是亏了他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他“慧眼识英雄”,将范文程调到自己身边,作为贴身的谋士,范文程终于可以大肆施展自己“才华”了。他特意拟定了一份奏折,劝谏皇太极发兵攻入关内,直捣明王朝的中心,北京。范文程毁灭大明的心情比满人还急切,其实当时,满洲的实力与大明相比,仍然悬殊,全部的八旗军兵力还不及明军的十分之一,经济上更是相差巨大。范文程为了主上的前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誓灭大汉,其决心远超正统满人。

后来,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率八旗军绕道蒙古,攻打北京,范文程乐不可支,紧跟鞍前马后,沿途,他利用自己的 *** 身份,再加上那“三寸不烂之舌”,骗取了很多明军将领的投降,使满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很多城池。最狠也最有成效的一招,是他向皇太极进献了一条他精心设计的反间计,即散布谣言,使明崇祯皇帝误以为辽东督师袁崇焕(此人才能极高,是皇太极的克星)跟满人勾结,竟然将他处死。范文程借刀杀人,为他的主子除掉了心腹大患,真是“功高盖世”啊。

令人捧腹的是,范文程虽然对他的满洲主子一片忠心,恨不得给他们 *** 趾,但他毕竟不是满人,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作为一条狗的命运,有一年,皇太极的弟弟,满洲镶白旗主旗主多铎,看中了范文程的妻子,竟然要明目张胆抢夺他的妻子。范文程气得欲哭无泪,没想到自己为满清效力多年,最后竟然连老婆也要贴出去,这时皇太极已经死了,幸亏继掌大权的多尔衮感念范文程曾救过他的命,便及时制止了多铎的这一莽撞行为。

这里,还要提一下范文程对大汉犯下的另一大罪行,当年就是他挽救了多尔衮,这个最终吞并了整个中国,降服了整个大汉民族的满洲强人。还是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年轻的多尔衮不慎违反了军纪,皇太极勃然大怒,决定处死多尔衮(多尔衮只是皇太极的同父兄弟,不同母),是范文程极力劝谏,皇太极才饶过了他,留下了这个文武兼备的强人,也正是范文程后来大力劝谏多尔衮,多尔衮才下决心入关,夺取整个中原的。范文程间接毁灭了整个大明王朝,当然,这也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多尔衮入关后,范文程身居大学士之位,可谓功成名就了,但他还在为满清的政治事业操心费力,他为多尔衮制定了许多规章朝纲,教他如何安定民心,如何选用人才,在清初的几年里,若不是范文程的尽力辅佐,满清是很难稳住局面,并最终坐稳江山的。范文程真乃满清的开国元勋,其作用举足轻重啊。

在中国的历史上,汉奸虽然有很多,但像范文程这样主动投降,而且一生以消灭自己国家(明帝国)为己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极品汉奸,还真就他一个,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2、洪承筹 康熙的祖母真的值得一个汉奸?

洪承畴是明朝的重臣,以蓟辽总督率兵援辽,朝中文武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及其部将祖大乐被俘。皇太极派席赖、查塔、钟古、商吉图等前往松山,谕请围困松山的皇太极长子、多罗郡王豪格,代善的孙子、多罗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的十五子、多罗贝勒多铎等说,松山所获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之弟祖大乐,可送入盛京;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如不降,可处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锦州。于是,豪格、阿达礼等对被俘人员以不同的待遇:将洪承畴、祖大乐两人送往沈阳;对明朝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先进行劝降,遭到拒绝以后,当即把他们就地处死,其下部将一百余人、士兵三千余人,也全部被杀害;将祖大寿的另外两个弟弟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却放回锦州,实际是让他们去做祖大寿的工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极很有心计,同时也说明他虽然比较宽厚,但对 *** 的屠杀也是十分残酷的。被俘明将仅洪承畴、祖大乐送沈阳。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弟弟,为争取祖大寿,自然要保护;而洪承畴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韬武略闻名,如能争取洪承畴归顺清廷,对清朝以后形势发展将起重大作用。

洪承畴于三月到沈阳以后,据说被幽禁在大清门左边旧有的三官庙内,距宫门很近。清廷一再劝降,洪承畴坚决不降。劝降的满将见洪承畴怒目而视,死不开口,就举刀欲杀承畴,他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那么,洪承畴后来为什么投降呢?史书说法不一,据《清朝全史》上记载:

汲修主人(礼亲王)谈太宗襟度有曰: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畴),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言不休。太宗乃命诸文臣劝勉之,洪一语不答。太宗乃亲至洪之馆,解貂裘而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太宗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太宗大悦,即日赏赍无算,陈百戏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仅一羁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竟欲何为乎?”众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众乃服。

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这两处所说的一个共同点是,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其他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

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朝鲜的王子李P吹摹渡蚬萋肌防镆菜担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清史演义》中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事实上,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极为顾及自己的颜面,也不会同意庄妃去用“美人计”说降洪承畴,这是一般常识。况且,《清史演义》在讲这个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话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