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笔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鲁迅创作《呐喊》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呐喊》有着分明的启蒙主义的创作特色。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这样回顾自己弃医从文时的认识飞跃:“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并强烈地意识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他那出于爱国热忱,想借文艺的力量去唤醒民众精神的启蒙主义思想,在这里表述得十分清楚。

在鲁迅看来,要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首先要清除封建主义及其思想统治。封建蒙昧是我国实现民主主义革命的严重障碍。1919年,他在《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一文中说:“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发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不很像,所以不相干。”在这里,鲁迅非常明确地告诉人们,只有在对民众的思想启蒙奏效之后,中国才会有出路;在这里,他非常形象、非常突出地强调了思想启蒙对于社会革命的重要性。革命能否取得成功,在鲁迅看来,取决于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缺少任何一种都将成为不可能。

请简述鲁迅写作呐喊的原因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扩展资料

《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