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后的称呼有庙号和谥号之分。皇帝的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而庙号则是用来表示皇帝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无论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任继位者确定的,朱元璋的谥号为高皇帝。而朱棣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文,所以合称太宗文皇帝。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高皇帝朱棣称为太宗文皇帝

古代皇帝死后的称呼有庙号和谥号之分。皇帝的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而庙号则是用来表示皇帝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无论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任继位者确定的,朱元璋的谥号为高皇帝。而朱棣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文,所以合称太宗文皇帝。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高皇帝?朱棣称为太宗文皇帝?

1. 皇帝的年号是用来作为纪年标准的,古代中国没有采用西方的纪年法(以基督降生年为元年),只能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比如洪武元年就是指1368年,洪武、永乐都是年号,可以用来代指皇帝,但有些皇帝有多个年号,事实上一帝一号的传统是元代之后才大体成型的,比如武则天就有将近二十个年号。年号在皇帝在世时就可以说,譬如朱元璋没死时就可以称他为洪武皇帝。

2. 皇帝的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太宗文皇帝”中的"文"就是谥号,以“文”为谥是很高的评价,因为古人对“文”很重视,谥号为“文”就是说这个皇帝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或贡献。谥号是皇帝死后定下的,只有在皇帝驾崩之后才能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皇太极的谥号就是“太宗文皇帝”,只有在顺治即位之后才能用这个谥号来称呼皇太极。

3. 庙号是皇帝死后确定的,用来表示皇帝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至于朱棣的庙号在明朝还曾经引发过争论。因为朱棣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他死后,按照“一太祖、一太宗”的惯例称为“太宗文皇帝”,并一直延续到明朝中期,但孝宗死后,孝宗弟弟兴献王的儿子继承皇位,就是嘉靖(世宗),嘉靖皇帝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这就把从永乐开始一脉相承的继承顺序打乱了,因此,嘉靖皇帝援引永乐皇帝夺权的史实,改尊永乐为“成祖文皇帝”,这个当不当正不正的名号说明永乐皇帝出身旁支,也就是说明朝皇权的传承是由以朱元璋、建文帝为代表的正统和永乐皇帝为代表的旁支构成的,兴献皇帝和兴献皇后的名号才名正言顺。成祖也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例。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棣被称为“明成祖”呢?

古代帝王的庙号称呼一共有两个:祖和宗。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宗则是这个王朝优秀的继承者。

一个王朝中做出优异成绩的皇帝死了以后,将他的牌位放入祖庙接受后世祭祀供奉,这时就有了庙号。

所以说这庙号是君王死后的称呼,是为了后世进入祖庙祭祀供奉所用。

明太祖朱元璋

而能称为太祖的,就是他在创立皇朝的过程中没有一点是沾祖宗的光,全部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披荆斩棘一路走出来的。

朱元璋的身世我们大家都知道,穷苦的农家出身,世代以种地为生。到了朱元璋这一代生活更是困苦,为了生计放过牛、要过饭、还做过和尚。

后来参军南征北战,一路上滚爬摸打,那全都是靠自己扛过来的。

他死后入庙,后世称之为太祖再合适不过。

明成祖朱棣

朱棣最初的庙号是太宗,而成祖这一庙号是在一百多后由嘉靖皇帝追谥的。

嘉靖帝之所以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其实是嘉靖帝为了自身的利益所运用的手段罢了。

我们都知道,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没有留下后代,而嘉靖帝是以藩王的身份坐上了龙椅。嘉靖帝登基后,为了将亲爹的牌位摆进祖庙,就搞了一个“大礼仪之争”。

因为按照正常的庙号制度,嘉靖帝亲爹的牌位是没有资格进入祖庙的。

嘉靖帝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将朱棣升了一规格,将其庙号从宗升级为祖。

紧接着,嘉靖帝将其亲爹以睿宗的身份摆进祖庙。

今天我们看来可能会觉得古人很无聊,为了这些虚礼争得鸡飞狗跳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在当时,这些礼仪的背后其实就是政治斗争,要知道礼就是古代的宪法,不合礼仪就是不合当时的宪法。

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棣被称为“明成祖”,这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是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定庙号为太祖,朱棣被称为成祖是因为嘉靖皇帝想让他的父亲配享太庙,于是就把朱棣升为了成祖。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君主,以一介布衣之身,一统天下,建立明朝,他死后作为开国皇帝,追赠庙号为太祖。古代的皇帝在去世之后都有庙号和谥号,不仅仅是为了祭祀,更是为了后人称呼方便,毕竟不可直呼皇帝其名,古代能够称祖的皇帝基本都是有重大作为,或者是开国君主才有资格称祖。

朱棣本来只是藩王,在叛乱之后夺得皇位,他死后的庙号是太宗,继承他皇位的是仁宗,后面还有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是由他的堂弟明世宗继位,也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不是孝宗的儿子,他继承皇位之后,大臣们有一个想法,希望嘉庆可以认孝宗做父亲,做孝宗一脉的继承人,但是嘉靖皇帝想要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享受后人的供奉,此时太庙还有空位,作为交换,嘉靖皇帝就把明太宗升为了明成祖。

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太庙当中有七个位置,嘉靖皇帝为了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去,考虑将朱棣挪走,但是以朱棣的地位,很多人都反对嘉靖这么做,于是就把朱棣升为成祖,这样就不会被迁走,迁走的就是仁宗,而实际上仁宗皇帝和嘉靖皇帝的父亲在一起呆了很长时间,直到嘉靖29年的时候,才把仁宗挪走。而且明朝的太庙一共有9个位置,根本不需要迁走一位。嘉靖皇帝此前就已经挪走了老祖先,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于理不合且有人反对,无奈之下提升朱棣的格位交换。

明世宗皇帝为何尊太宗皇帝为成祖文皇帝?

朱棣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棣死后,按照“太祖、太宗”的惯例称为“太宗文皇帝”,并一直延续到明朝中期,但在武宗死后,孝宗弟弟兴献王的儿子继承皇位,就是明世宗,按照辈分明世宗应该尊明孝宗为皇父,但明世宗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并且在太庙中供奉。但是中国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也就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亲尽”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但是当时太庙里供奉皇帝已经满了九个,如果明世宗要把他的父亲放进太庙供奉,那么只能从太庙里祧出一个,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那么除了朱元璋,离明世宗亲缘关系最远的就是朱棣,但是明世宗又不敢祧出朱棣,因为他这一脉能够当皇帝全靠朱棣,而且朱棣功业巨大。可是朱棣离他的亲缘关系最远,却又不是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这样,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轮到仁宗朱高炽了。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总结一下:明世宗皇帝尊太宗皇帝为成祖文皇帝的原因就是想把他的父亲放入太庙,而采取的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