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尼采和基尔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
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存在”而非“本质”,因为“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 真正的知识通过直觉来源于个人的情感。
● 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 知识的可靠性不能用一般概念加以衡量。
● 做人就是谋求自由,也就是进行选择。
● 人在他自己的选择中变成他自己,从而获得人的价值。
● 因为人自由地进行选择,所以他从属或生活于某一团体,而仍不失为一个个体的真正的自我。
存在主义道德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德国的海德格尔、亚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卡缪等。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

通俗的说,存在主义哲学由海德格尔开创,(海德格尔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主要研究与人的存在有关的。
产生的背景是:随着近代文明的发展,人开始异化(这个表述其实和“物化”类似),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关于人的存在的相关东西。
拿到我们当下来说,随着机器时代的发展进入到智能时代,人类文明相比从前是进步很多很多的,可是,有个奇怪的现象,物质和技术越发达,人本身越容易空虚,这个所谓的空虚肯定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它可以说是上面提到的“异化”,物质和技术越来越主导我们和生活,人越来越多的被动。

什么叫存在主义哲学?

在我印象中,关于存在的命题有这样几个: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顾名思义,是探讨人的存在的哲学。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创始人是海德格尔,他颇受尼采影响。尼采推倒了上帝的价值大厦,宗教的价值沦丧直接导致了人类的归属感的丢失。人们逐渐感到孤独,自我的微不足道,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考量存在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而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萨特。下面便讲讲萨特。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十分值得一提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什么是存在主义?麻烦通俗解释下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海德格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哲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
1.‘存在’的认知观理解是:从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种‘物’的存在。‘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动物的感觉不具备到达人对‘存在’的理解定位。
4. 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因永远有事物处于一种‘在’的状态下,使人类无法觉察到它——在。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
6. 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有理性的认识与非理性的认识,在此认识的过程中,体会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 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隐秘的,由“接收者”感知这种隐秘的‘存在’。
偶然荒诞
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自由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人与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指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狱”。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指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指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悲剧论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学关系
某些哲学家曾经系统性地试图把存在主义应用到基督宗教的思想去。这种做法却受到不少批评家的抨击。有些保守的新教人士甚至认为不管应用任何俗世哲学来诠释基督信仰都无可避免地造成扭曲与苍白。况且,存在主义只是二十世纪的黑暗与失望所造成的文化产物而已。与基督信仰委实大异其趣。抑有进者,抨击者还指出存在主义基本上是人文的,在它内没有为超越性预留空间。最后,当一位神学家,如巴塞尔大学的布里(F. Buri, 1907- )企图极端而全盘地综合基督教和存在主义的时候,他最后很可能以否定超越性,甚至天主的特殊行为告终;否则也会变成极端的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1]
不少存在主义的神学家也企图为此事答辩,探讨人类存在的哲学也许比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提供更适当的管道以传递基督教义。因为大部分的存在哲学家都深受基督宗教传统的影响,且看海德格的人学,深受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童斯史各都(Duns Scotus,约1265-1308)及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影响,而雅士培的圣经传统亦清晰可见,更遑论齐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及马赛尔了。存在主义代表着对科学崇拜和技术万能这种浅薄的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之反动。最后存在主义可以帮助基督徒们更清楚地窥见基督宗教神学的本质,以及它与当代文明、文化及思想的关系。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主要注意三位哲学家,创始人克尔凯郭尔,名声最响的海德格尔和当代后起者萨特.
我觉得存在主义区别于以往哲学主要是在本体意义上不再强调主客对立的认识世界,所谓“存在”就是这个“存在”作为哲学中最基本的“本体”本身,主体在认识过程当中不是对立于客体而“在”,而是包融在“客体”当中的“在”.在这种本体论上的观点,存在主义区别以往哲学,几乎是最彻底的了.既然本体论上是这样的观点,所以存在主义就不会说,你看,我们要认识某个某某某的规律,改造它为我们服务.存在主义就比较喜欢分析这个所“在”之物本身的状态,而作为人的“在”,就会更专长于分析人的感受,心理等,海德格尔把这个叫做“此在”.
这个哲学有什么意义?我个人理解的基础上举两个现实中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嘴上说,我是最喜欢环保的,自己却乱丢垃圾,家里还买几辆好车,有行必架,别人问他,他还说,我这就是偶尔,乱搞的人那么多,我这点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你看他犯了什么错,就是把自己的“在”独立出去,自己的“在”哪里去了?还有你比如我们看比较感动或者刺激的电影时候,好像觉得自己就是剧里的主人公,会跟着剧情或哭或笑.这是什么,正好和刚才那个相反,把自己的“在"错误的融在虚构的场景中了.
还有再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做不正当的生意或图财.做的时候他会这样想,这不是真实的我,我赚够就收手,你看,这又是把“在”给忘了,自欺欺人.结果你看那些人,最终都没什么好结果.

通俗地讲,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没有普遍意义的人,没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标准,每个人通过选择和行动创造价值和意义,在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在为整个人类做出选择。
存在主义强调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预设的价值,没有上帝在背后去规定苹果价值1而梨子价值2,那个统一的本质性的东西并不预先存在,并不是一种普遍真理,它只反映在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中,反映在我们的每一个抉择背后的行为里。
存在主义实际上首先解决的就是人是什么?或者我是谁的问题。
萨特说,离开爱的行动就是没有爱的,天才除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之外,是没有的。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综合、组织和一套关系。
萨特说,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是:认出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
举了个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例子。一个剪子的制作师傅,在造出一把剪子之前,头脑中是有一个剪子的概念的,这个剪子该是什么样,能做什么实现什么目的,在这把剪子没出现之前,这些概念就已经有了。这也就是“本质先于存在”。
如果人是上帝创造的,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帝脑海中有一个普遍的人的特质,上帝按照这种特质来创造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上帝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就随便造造。前者就是人有一种普遍的本质先于我们每个人诞生前就存在,而后者反之。
如果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从某个角度说,人就是孤苦伶仃的,因为不论是在自己内心还是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人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不应当怀着希望行动,不要去指望他人、外界怎么样,人能掌控的只有自己。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扩展资料:

存在主义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

内容简介: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

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存在主义

何谓存在哲学

存在哲学即存在主义哲学。哲学思想: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什么是存在主义,它是怎样一种思想?

存在本无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是自我赋予的。这是一种既悲观又乐观的哲学思想。谈及当代哲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那肯定就是有克尔凯郭尔开创,由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发扬光大的存在主义。在上世纪的战争年代,存在主义可谓是当时哲学界最著名的”思想力量“,许多知名哲人都是存在主义者。著名思想家阿尔贝加缪,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是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所谓的”荒谬“其实也是存在主义的另一种体现。存在主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

存在主义要从人类生命的荒谬性开始说起。熟悉哲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哲学家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难题,就是“存在意义”的问题。生命本无归宿,既然生存就是为了死亡,那么人类的生命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基督徒认为,这个世界是存在上帝的,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归于上帝;佛教徒认为,所谓的“终极意义”就是非生非死,无漏无为的“涅槃”状态;直到尼采横空出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揭开所有人不敢承认,也不能承认的一个事实:没有彼岸。

人类本无彼岸,尼采认为,“人是桥梁而不是目的”,所谓的生命就是人类通往不断超越的“超人”的过程。但是尼采本人能面对这种“虚无缥缈”,没有彼岸的世界,成为“超人”吗?他自己也没有做到,在晚年,他目睹了不断遭受痛苦的都灵之马,绝望的癫狂。而近代诞生的存在主义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了人类:存在没有意义,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人类是“自为”之物,永远在不断的变动,改变整个世界,永远可以通过选择,塑造自己的存在,和其他物体的存在。虽然世界仍然是“悲观”的一片虚无,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如希腊神话当中的西西弗斯一样,绝望而又充满希望的生活下去。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就是让人类认识到“存在本身就是意义”的哲学主义。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