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赤。元朝时期,邮驿有了很大发展。元朝建立了历史疆域最大的帝国。为了适应对广大领域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在邮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把驿路范围大大扩展了。不仅在西域新添了许多驿站,而且把驿路一直横贯到欧洲,形成联结欧亚大陆的一条长长的驿路。元朝在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了严密的站赤制度,使邮驿通信十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所谓站赤,是蒙古语驿传的译音,从此后来通称驿馆为驿站.站赤制度是一种完整而系统的驿传制度,包括驿站的管理条例,驿官的职责,驿站设备以及对站户的赋税制度等等。

驿站在元代称为什么

元代时的驿站叫站赤,“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汉文的“站”是蒙古语jam的音译,即汉语的“驿”之义。

从春秋、左传等书之叙述,可知当时通信之方式有三种:一是“传”,为车递;二是“邮”,为步递;三是“驿”,为马递,综称“传遽”,后因车递费用太大,渐不使用,只剩步递及马递,故改称为“邮驿”站。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维持庞大的帝国,于是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

由来: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汉代开始就设有“驿传”制度,但没有“驿站”一词。“站”来自蒙古语jam(一说此词源于汉语的“驿马”),也作“站赤”(jamcin),在元代时开始普及。

正因此字是蒙古语读音,到明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将通用的“站”字改称“驿”。但沿用成习,“驿站”连称也已成为百姓的常用短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驿站

驿站在元代称作什么 元代把驿站称为什么

1、元代把驿站称之为站赤。据《元史·兵志》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元朝建立以后,全国遍设站赤,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网。站赤又分为陆站和水站。陆站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别,北方使用雪橇的地区有狗站。陆站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2、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边疆防卫军传递信息,为古老海关、水师、海军所管。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已有传递讯息的记载。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最远可追溯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驿站"在元代叫什么?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于是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mile),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经世大典》记载中国有站赤1,496处,藏区共设大驿站28处,小站约7至8处。

驿站在元朝时称为?

站赤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当时的驿站称为“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而“驿站”这一词汇也从元朝开始在汉语中出现(之前只称“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