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北京不是理想选择,理由是北京气候干燥,粮食生产难以自给。最重要的是北京紧挨着北元,在安全形势上非常不利,一旦北元威胁,明朝就需要保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负担。但是朱棣并不这么想,在朱棣看来,北京不仅是自己的老窝,更是前出蒙古的前站。换句话说,朱棣要用定都北京的态度,告诉蒙古自己永不妥协,甚至要征服蒙古的雄心。事实上朱棣不仅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将北京定为都城后,明朝实现了守卫北京和守卫边疆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防的开支。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乐皇帝在万众瞩目之下做出了迁都的的决定,自此之后北京成了明清两朝的都城,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不过原来的都城南京,依旧保留“京城”名号,说起迁都由来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南京,广封朱氏子孙,北京作为大明边界位置,经常就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比起安稳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说起迁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南京是都城,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显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过从很多方面来看他并不满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营是为了与元朝对抗,如今天下归一,自然要作出调整。

古代北京被称为“幽州”,是中原王朝抵抗游牧民族侵袭的重要屏障,元朝统一天下之后,一方面要治理天下,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最合适,元朝称其为大都。

1368年,先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重要对手,朱元璋终于有了和元朝对抗的资格,朱元璋选择在南京称帝,不久之后,派遣大将徐达北上讨伐元朝,徐达不负众望,把落后的元朝统治者赶回了大漠,大都也被更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朱元璋建国之后广封诸侯王,实力不俗的朱棣被分封到北平,洪武年间,北平作为明朝军事重镇,始终站在抵抗元朝余孽反扑的第一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过比起南京来说重要性还是稍逊一筹。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定都南京,南京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对于江南一带的政权来说,最好的选择,不过对于南北统一的王朝来说,南京偏安一方,不利于全国的统治,朱元璋在位期间就有了迁都的想法。

据说朱元璋曾派出太子朱标前往北方考察,寻求合适的迁都地点,朱标认为西安是最佳选择,不过朱标不久就去世了,悲伤之余朱元璋搁浅了迁都计划,几年之后,朱元璋也驾崩了,迁都一直没有实施,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时间非常短,况且上任之后着手削藩,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迁都。

削藩惹怒了朱棣,不惜南下“清君侧”,最终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上位,迁都的决定到了朱棣手中,朱棣没有选择西安,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封地北平。

相比之下北平可以更好地的对东北地区施加控制。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多数选择西安,一方面众多王朝以农耕为经济根本,再者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方,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强敌,必须把都城定在西安,不过明朝统一之后,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东北,相比之下北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样北平的防守强度也更大,如果继续在南京留守,一旦发生战事,需要从南京调集大批军队,作为为边防要地,北平的守备数量也不能少,因此明朝需要在两地驻扎大量军队,压力非常大。

如果迁都北平,那么北平地区的边塞军队既可以守卫京师,又能迅速集结出战,避免了出现上述问题。

朱棣统治后期,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蒙古势力趁机卷土重来,为了防止反扑,明朝需要在北平投入更多兵力,随着蓝玉等人去世,明朝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几乎没有了。

朱棣性格多疑,对于手握重权的大将很不放心,既然没有靠谱的人,干脆自己出马,亲率主力部队出征,凯旋而归,朱棣发动靖难之后,大批精锐部队都被朱棣带着南下,北方的防守强度有所下降,蒙古人不断骚扰,为了挽回颓势,朱棣需要重新构建北方防守阵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朱棣选择迁都北京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皇位来的不光彩,南京作为朱允炆的旧都,很难避免有忠于朱允炆的人行刺,朱棣在位期间曾多次遭遇刺杀,元凶就是朱允炆的旧臣。

好在每次都化险为夷,几番刺杀之后,朱棣意识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一方面加强锦衣卫建设,另一方面着手迁都,北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不仅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还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朱棣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下令扩建北平,动身迁都。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迁都后,奠定了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依旧是名义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内阁机构,被称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叶以后,南京的地位逐渐下降,成了许多大臣养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祯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过群臣大多反对,不得已只能作罢,最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留下了“文臣皆可杀”的遗言之后上吊而死,传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

明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现代北京的奠基者——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将当时的北平改名顺天府,并定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他父亲朱元璋将凤阳定位陪都的事迹,想要以此彰显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是朱棣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建设,最后更是冒着政治风险,将首都迁到顺天府,就显然不只是仅仅处于政治层面上的考虑了。

实际上,即使是在朱元璋时期,虽然他将南京定为首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传统的河南地区的洛阳,以及陕西的长安。尤其是长安城,在明代不仅建设了不亚于南京的城墙,当地的秦王府,更是参照南京故宫所建。那么为何最后永乐不选择洛阳或者长安,而是选择顺天府北京呢?

▲北平虽然是朱棣龙兴之地,但却又不是他迁都于此的最大原因

永乐皇帝作为一个拥有极高军事素养的皇帝,其实他迁都顺天府这一决定,实际上正是出于他对于北京军事地位的注重。北京虽然在防御上,没有像南京一样的长江天险,但是北京本身,几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在北京向北不远,就有包括燕山、军都山等一系列山脉。这些山脉的存在,可以说组成了北京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但与此同时,这些山区距离北京城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当时被明朝视为心腹大患的蒙古军队南侵时,如果在北部山区的明军未能成功阻击敌军,那么北京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甚至,北京以北的一系列城市和卫所,也可以起到阻敌的作用。

▲今天的北京地形图

与此同时,北京的战略价值也非常的重要。本身北京就是华北地区通往蒙古和辽东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北京实际上也是整个华北平原,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明朝东部的门户。因为北京作为当时河北最大城市,同时也是毗邻蒙古的最大城市。一旦北京脱离中央的掌控,那么也就意味着,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整个华北地区横行。一直到长江,都难有能够长时间阻拦敌人的天险或城市。甚至如果是像蒙古军队那样以骑兵为主,完全可以延着大运河一路南下,绕过一些坚城,最后直达明朝前首都南京。可以说,这几乎就是朱棣靖难之役中的战略方针,因此朱棣自然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子孙,也重蹈建文帝的覆辙。

▲明清大运河

而作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南北枢纽——京杭大运河,则可以说是朱棣另一条,或者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迁都原因。京杭大运河从北京直到杭州,因此将北京作为首都,在很大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保卫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免得有向朱棣他自己一样的敌人,利用这条运河。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当时整个明朝的资源分配。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就是在将江南地区的物资输送到北方,以维持整个北方的社会发展。

尤其是从军事角度来讲,想要在北方维持抵御蒙古的庞大军队,没有江南地区的物资,更是无从着手。但是在明初首都位于南京的情况下,以此产生的庞大行政消耗,无疑会降低江南地区,对于北方物资的输送量,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滞缓。从而这将导致明朝中央对于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管理上的松弛。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讲南京作为首都,难以维持明朝对于北方的控制

几乎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作为传统首都的洛阳。洛阳和北京一样,同样需要依赖江南地区的物资,因此一旦这里作为首都,那么和南京一样,都会降低北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物资的补充。至于长安,非常遗憾的是,处于本身的地形的限制,江南地区的物资在明清时期难以运往长安。而当时长安周边,也就是过去的关中平原,伴随着常年的农业过度发展,在唐代,就已经难以维持一个完整的首都行政和经济体系,因此更加不能考虑在内。而北京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同时将这里作为首都,便可以以北京的中心,将来自江南的物资分配到边境地区,以此做到对整个北方更加牢固的控制。

▲北京成为首都,对于明朝的边境防御来说,是福却也是祸

但正所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有着很多军事上的益处,但是相应的,明朝迁都北京,却也给明朝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北京的位置过于靠近明朝和蒙古的边境,这无疑导致了明朝在北部边境地区的人口,从迁都开始便出现了不断激增的情况。这一方面增加了当地环境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让蒙古和明朝边民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尤其是到明代中后期,伴随着明朝边民数量的激增,很多人甚至逃亡到蒙古一边,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以及对明朝军事部署的了解,对明朝边军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明朝边境人口的增加,让明蒙之间的矛盾变的难以调和

而且北京本身作为首都的重要性,也迫使明朝不得不以北京为中心,格外加大军事资源的投入,因此对于整个明朝的边防建设来说,无疑会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对于曾经是首都圈的江南地区来说,迁都无疑带来了非常巨大的隐患。由于这一地区自永乐迁都以来长期没有军事威胁,并且失去了首都政治作用后,经济和政治军事地位发展并不协调,最终导致了在明嘉靖时期的大倭乱中,倭寇们在江南地区如入无人之境。

▲嘉靖时期的倭寇之乱,一方面就是明朝迁都的后遗症爆发

当然,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清朝入关之后,依然使用北京来作为首都,也基本上是基于以上理由。而以上种种更让这座城市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好还是坏,它们终究构成了我们的历史和影像着今天的生活。

明朝时期他们为什么会把首都建在北京呢?

因为北京曾是朱棣的封地,所以他在成功篡位之后就将都城迁至了此地。朱棣出生之时朱元璋正忙于征战沙场,所以都没来得及仔细看他一眼。待天下初定,朱棣已经长到七岁。九年之后朱棣被朱元璋派往老家凤阳“体验生活”,待在这里的三四年时间里朱棣对民间百姓的生活颇有感触,这也为他后来治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束凤阳的体验生活之后重返南京的朱棣正式就藩,封地为北京。

在几个儿子中,朱元璋除了十分偏爱长子朱标之外,他对能力出众的朱棣也是非常倚重的。在朱棣就藩的第十年朱元璋命他带领军队攻伐漠北,最后大获全胜。听闻捷报的朱元璋甚是喜悦,直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在这之后朱棣又多次奉命率军出征,因表现优越而声名大噪。与此同时,朱棣也不忘与地方官员加强往来,借此壮大自己的羽翼。

在朱标被立为太子之后,包含朱棣在内的诸多藩王虽然心有不满,但是暂且处于可控范围内。谁知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在他死后则直接将他儿子朱允炆立为储君。这也导致本就心存不满的诸位藩王变得更为不满,朱棣也因此进一步壮大自己势力。等到了朱元璋驾崩之际,朱棣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也正是因为如此,继任皇位的朱允炆在削藩时才不敢轻易动他,故而将他安排在了最后。

然而这样做反而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待准备后之后他便宣布起兵。经过四年时间的对战,朱棣最后成功从朱允炆手中夺得政权。而朱棣在登基之后便想要将都城从南京迁移至自己的“大本营”北京,所以他下令在北京重修了一座宫殿,也就是故宫。待故宫落成之后明朝都城便正式迁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