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为刘备集团开始寻觅立足点、树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效果,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发生严重影响。可是,因为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涵的缺点也捆绑了刘备集团的开展,形成蜀汉政权短寿。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

郭嘉的《十胜十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较,谁更优秀?

一、形势不同《十胜十败》乃鼓舞士气的檄文。《十胜十败》是郭嘉为弱势的曹操能够战胜强大的袁绍提出的理论原因,无任何具体战略战术,仅为原因分析,只能增加已方信心。《隆中对》乃争夺天下的战略。《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迷茫且一无所有的枭雄刘备提出争夺天下的战略,隆中对是战略,包括提出路线、采用方法、达成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背景与对象不同1、《十胜十败》是郭嘉为曹操提出的,背景是官渡之战前夕。官渡之战前,袁强曹弱,并且曹营中多人私通袁绍,从当时大部分人看来,曹操肯定会败于袁绍,而曹操自已也显得信心不足,郭嘉长于人物性格分析,显然己看出已方信心不足,而十胜十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罗列出曹操之长,袁绍之短,以曹操之长对抗袁绍之短,必为增强已方信心。

2、《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供的,背景是公元207年,赤壁之战前一年。此时刘备一无根据地,二无战略方向,三无实力争霸天下,简单三无人员。但好歹刘备是个英雄,且有英雄之志向,但不知如何达成志向。诸葛亮之于刘备,如萧何之于刘邦,如鱼得水。理想是远大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走过曲折的道路,实现远大的理想,很显然,刘备是不知道的。而诸葛亮显然明白刘备的志向,为刘备提出战略规划,达到志向,这显然是刘备最想要的,也让刘备恍然大悟。

三、实现的可能性《十胜十败》分析了曹操击败袁绍的十个原因,但如何去操作?郭嘉没有说明,那能实现吗?显然可以,但曹操战胜袁绍,和十胜十败并无关系,曹操赢的很艰难,差一点就要放弃了,至少在信心上,十胜十败能增强信心。《隆中对》分析了刘备夺取天下的战略规划,有路线、方法、和目标。能实现吗?应该说能。从刘备自208年开始,基本是按隆中对战略方针来操作的,但决策人是刘备,而决策人刘备对隆中对的理解与设计人诸葛亮是不一样的,刘备显然加进了自已的主观意图,如刘备称王、关羽北伐等,如此势必与诸葛亮在战略上产生分岐,事态的发展验证了刘备的意图。如果一定要相比谁更优秀的话?当然是隆中对了。战略决定一切。

郭嘉的十胜十败,与孔明的隆中对相比,哪个厉害

郭嘉的“十胜十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都是战略决策。曹操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打败了袁氏集团,可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国来说作用却不大。

“隆中对”单单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推理,纯是战略层面的东西,够“大”,却不够“细”。作用是为当时的刘备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而且天下并非只有诸葛亮看得清这天下大势,东吴的鲁肃就有相似的观点。

“十胜十败”郭嘉从政治、军事、后勤、人心等方面充分分析了官渡之战的一切,不仅“大”处着眼,而且“细”至入微。不仅奠定了曹操击败袁绍的决心,而且还说明了如何取胜。“”是战局分析标本,曹操视之为宝。曹操在赤壁失败后,司马懿说得中肯,时局不对也,人心向汉是时局,曹操没把握好。因此相比“隆中对”要更加全面一些。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什么出名,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吗?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虽然说了一些精妙的言论,为曹操最终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但在高度上是没办法和隆中对相比的。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只是对一场战役的评论,而隆中对则是对全国大势的战略谋划。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操最终赢得战争,隆中对让一无所有的刘备成为一代帝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如隆中对,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确实体现了郭嘉作为谋士的水平,不愧为曹操最信任的人才。

不同情况“十胜十负”是一场鼓舞士气的战役。十胜十负是郭嘉为弱小的曹操能够打败强大的袁绍而提出的理论理由。没有任何具体的战略战术,只有原因的分析,只能增加自我党的信心。隆中对是一个争夺世界的战略。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迷茫而一无所有的刘备争夺天下的策略。隆中对是一种战略,它包括提出路线、采用方法和实现目标三个方面。

郭嘉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在所有谋士中,曹操也最信任他,最看重他。这么有才华的人很早就去世了。郭嘉死时,曹操哭得很伤心。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还说如果郭嘉还在,就不会败得这么惨,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十胜十败是郭嘉为曹操提出的,背景是官渡之战前夕。官渡之战前,袁强曹势单力薄,曹操中不少人与袁绍有染。

从当时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曹操肯定会被袁绍打败,曹操自己似乎也缺乏信心。郭嘉擅长人物分析。显然他看到了自己信心不足,十胜十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罗列举了曹操之长与袁绍之短,以曹操之长对抗袁绍之短,肯定能增强他的信心。郭嘉为曹操做了很多好的打算。每次有重要的事情,曹操都会和郭嘉商量。曹操发展壮大后,郭嘉预料会与袁绍决战。当时曹操也害怕袁绍的势力。《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供的,背景是公元207年,赤壁之战前一年。此时的刘备没有根据地,没有战略方向,没有称霸天下的实力,也没有幕僚。但至少刘备是个有英雄志向的英雄,只是不知道如何实现。

诸葛亮“隆中对”郭嘉“十胜论”到底谁更高明呢?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郭嘉是一个现在拥有较高关注的人物。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一统北方中原地区下了功勋。在曹操阵营中,郭嘉这位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而曹操也非常器重郭嘉,称他是自己的“奇佐”。在官渡之战之前,为了鼓舞曹操去战胜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那么,问题来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谁的水平更高呢?


首先,就诸葛亮的《隆中对》来说,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而就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针对曹操与袁绍的优劣做的战略分析,目的是为打赢官渡之战而做的一篇激励文。从结果上来看,《隆中对》和《十胜十败论》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方面,在官渡之战前,因为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为了鼓舞曹操,所以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对于《十胜十败论》来说,全面分析了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优劣,提升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也振奋了己方的士气。

而最终的结果,如同《十胜十败论》所预料的一样,曹操大胜袁绍,击败了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对手。另一方面,孔明《隆中对》也分析了刘备当时面对的形势,为刘备势力指明了今后的方向,促使刘备成为匹敌曹操、孙权的一方诸侯。


由此,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表明《十胜十败论》和《隆中对》都是富有预见性,并且行之有效的策略规划。但是,就水平上来说,笔者认为是《隆中对》更加优秀。相对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隆中对》的格局更高、更大。

作为刘备势力的战略规划,《隆中对》谋取的是整个天下,而并非一城一池。《十胜十败论》主要是为了击败袁绍这一毒死后,而《隆中对》则是天下大势的谋划,指引着刘备击败了多个强大的对手。如果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图取天下很有可能会实现。


最后,总的来说,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只针对袁绍,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分析了全国的诸侯。如果的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实现以弱胜强,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要实现“从无到有”。对于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虽然弱于袁绍,但毕竟是一方诸侯,而《隆中对》时期的刘备,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从难度上来看,《隆中对》无疑要远超《十胜十败论》,所以笔者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相比较,显然是前者更加优秀。当然,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是非常成功的战略分析。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孰优孰劣?

郭嘉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这个人比较有魅力,可能出身世家清流,英年早逝,加上曹老板本人的包装,和“不治行检”的指责,慢慢包装成一个生性风流的带有一点后面魏晋名士特征的少年英才。而且郭嘉作为一个谋士,确实也比较出色。曹操早先和袁绍是一种竞争的关系,郭嘉针对这两个人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十胜十败论》。这个《十胜十败论》在网络上吹得特别火,甚至都要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肩。那么抛开郭嘉的这层“偶像滤镜”,他提出的《十胜十败论》真的这么重要吗?


郭嘉与《十胜十败论》

小编为什么说郭嘉可能出身世家清流呢?一方面在颍川阳翟确实有一个专门修习法律的郭姓家族,可以说是世代衣冠;另一方面源于郭嘉早期的经历。郭嘉早期有一段蛰伏的时期,史料中的说法是“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这就符合东汉末年名士清流互相交游标榜的风气,像刘备就只能结交轻侠少年了。当然郭嘉的本意不是终老林泉、著书研经,他是想出仕的。

郭嘉先后投奔了袁绍和曹操两个人,他对这两个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得出了这个《十胜十败论》。

即曹操在礼仪、正义、政策、用人、谋略、附众、仁德、队伍、赏罚、军事这十个方面都要胜过袁绍

,那么竞争的结果当然就是曹操获得胜利了。这就是《十胜十败论》中的大概含义。


《十胜十败论》的含金量

简单地说了说《十胜十败论》的内容,那么《十胜十败论》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呢?它是否能与《隆中对》相提并论呢?小编以为是不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十胜十败论》的时机

《十胜十败论》主要讲的是曹操和袁绍的优劣,但这个理论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在“官渡之战”前后。当时袁绍和曹操的关系是比较暧昧的。我们都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和袁绍是处于一种同盟的关系,曹操阵营发生“兖州之变”的时候,袁绍还帮助曹操收复了兖州(当然可能也趁机捞了一点利息)。

后来曹操把汉天子迎接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袁绍和曹操在汉天子的归属上产生了一些分歧,加上双方实力上的增长,他们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况。

但是双方也都避免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冲突,因为彼此都有掣肘。袁绍和公孙瓒打,曹操和吕布打。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时间,就发生在曹操和袁绍关系逐渐破裂以及曹操消灭吕布之间,这个时间应该是建安二年到建安三年之间(即公元197年到198年)。

这个时机说急不急,说缓不缓。在当时的情况下,谈论曹操和袁绍的优劣的意义实在是有限,曹操集团在初期的战略就是在黄河以南发展,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稳固地盘以外,避免和袁绍进行战争。这个时候徐州还有吕布、臧霸等人的力量。

曹操的首要之务就是趁袁绍消灭公孙瓒之前消灭吕布,拉拢臧霸,保证右翼的安全。那么郭嘉这个《十胜十败论》是有点不合时宜的。而且郭嘉提出这些论点后,也主张曹操先攻打吕布。

小编窃以为,郭嘉这个先攻打吕布的提议其实比《十胜十败论》更符合当时的形势。

二、《十胜十败论》并非郭嘉一人所为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提出的,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不过这些说法是郭嘉独有的吗?这个不一定。首先说说荀彧的《四胜四败论》。这个《四胜四败论》提出的时机和郭嘉的一样:袁绍和曹操关系恶化,曹操想要先攻打袁绍,但觉得力有不逮,于是荀彧献上《四胜四败论》。

其内容和《十胜十败论》有重合的地方,简单来说用人、谋略、军事、附众四个方面,曹操要胜过袁绍。

我们可以看到,荀彧和郭嘉提出观点的时机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连里面的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且在《三国志》当中记载的是荀彧的《四胜四败论》,郭嘉的则出自裴松之引注的《傅子》。小编个人推测,当时曹操和一干谋士均在场,荀彧先提出《四胜四败论》,然后郭嘉进行了补充。但二人后来都提议先并吕布,再动袁绍。可见二人的观点仅仅是安抚曹操而已。

除了荀彧和郭嘉,后面更有贾诩提出《四胜四败论》,是发生于“官渡之战”时期。由于内容相类,而且有荀彧和郭嘉珠玉在前,这里小编就不详细说了。

三、《十胜十败论》的本质

这是一篇主观色彩非常强烈的论文,而具体有什么好的办法,该如何增强实力、削弱敌人、战略战术,基本上没有。

《十胜十败论》又并非檄文,能够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人士气,它能提升的仅有曹操和一些高级将领的作战意志而已,作用相当有限。

反观《隆中对》,诸葛亮在里面明确地向刘备分析了各个军阀的优劣、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确定要夺取的地盘,对曹操的出兵路线,完成的三个步骤。

而刘备集团也确实依照《隆中对》进行,勉强实现了“跨有荆、益”。虽然《隆中对》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也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刘备的实际意义远比《十胜十败论》要高得多。


小结

郭嘉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他优秀之处体现于在战机上的把控和先知先觉,而非这个为了鼓励曹操而提出的《十胜十败论》。而且郭嘉仅仅是一个谋士,与将领甚至主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政治上更不见有什么建树。所以小编认为,无论郭嘉和诸葛亮的历史贡献,还是《十胜十败论》和《隆中对》的实际意义,二者均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郭嘉军事才能如何?与诸葛亮相比谁强谁弱?为何郭嘉一去世诸葛亮就出山?

郭嘉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另外四个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但陈寿在《三国志》中把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人合为一传,而把荀彧、荀攸、贾诩三人合为一传,这说明在陈寿眼中,郭嘉、程昱两人与荀彧、荀攸、贾诩三人是有区别的。

曹操手下这五大谋士其实是各有特色,荀彧是曹操的战略管家,为曹操主持后方政务,提供战略规划,代表性事件包括劝曹操迎立汉献帝,官渡之战时劝曹操坚持到底,为曹操在大政方针上提供战略性的意见,大多为曹操所接受。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和战术大师,曹操打仗时的战术演练基本是荀攸制定的,比如白马之战,都知道是关羽斩了颜良,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荀攸的计谋,荀攸建议曹操声东击西,假装攻打延津,然后在半路派出骑兵突袭白马,关羽和张辽当时是曹操的前锋,关羽直接在战场上斩杀颜良,关羽能立功,那是荀攸的计谋得当,曹操的执行正确。

贾诩是曹操最聪明的谋士,号称毒士,轻易不献计,一献计必定石破天惊,贾诩的第一计导致李傕与郭汜打败吕布攻下长安,贾诩的第二计导致张绣打败曹操,贾诩为曹操献计离间马超与韩遂,协助曹操打败了马超与韩遂。

程昱本质上是一个将军,偶尔为曹操出出计谋,也可以算做曹操的谋士,大多数时候,程昱是率军在外作战的,比如兖州之战时,程昱与荀彧、夏侯惇守住三城,官渡之战时,程昱是振威将军,率领七百兵守着鄄城,还拒绝曹操的援兵,两年后,程昱纠集了一批亡命之徒,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氏,直到赤壁之战前,程昱才交出兵权。

郭嘉算是五大谋士中最特别的一个,如果以官职来看,荀彧是尚书令,朝廷政务高官,荀攸是中军师,算是参谋长,贾诩是太中大夫,算是闲职,偶尔出出谋略,程昱是将军,善于守城打仗,郭嘉是军师祭酒,算是首席谋士

郭嘉在曹操五大谋士中的地位只是中等,低于荀彧与荀攸,高于贾诩与程昱,但以曹操的眼光来看,郭嘉是最懂曹操的人,曹操曾经有一句评价郭嘉的话: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这话的意思是说:只有郭嘉才知道我的心意。曹操身为一方势力的主将,考虑军事谋略时,考虑的问题和角度相当来说比较多,大多数时候反复考虑利益所得,就容易拿不定主意,每当曹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喜欢听郭嘉的谋略,因为郭嘉作为谋士,看透了曹操的心意,喜欢顺着曹操的心意出谋划策。

举个例子,曹操想远征乌桓,以曹操本人的意向来看,他倾向于北征,但是曹操又担心南方的刘备、刘表等人会趁他北上时偷袭后方,所以拿不定主意 ,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意,就告诉曹操,你可以放心地远征,刘表会阻止刘备偷袭中原的。

你说郭嘉这样的谋士谁不喜欢,顺着主公的思路出谋略,又排除了主公的担忧,所以曹操才会说只有郭嘉最懂我的心,郭嘉能够看出曹操的心思,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俩就是知己,所以曹操最喜欢郭嘉,尽管郭嘉在五大谋士中不是最出色的,但却是曹操最喜欢的。

除此之外,曹操对郭嘉还有这样的评价:

《傅子》: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志》: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大五大谋士中,都是少见的,可见曹操对郭嘉的喜爱,当然了,郭嘉的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郭嘉的能力主要是军事谋略,其军事能力主要表现在谋略上,他的特点是:喜欢大胆冒险、善用奇计,擅长人物性格分析

比如建议曹操北征乌桓就是奇计,很冒险,后来虽然成功了,但是曹操却表彰了那些阻止他北征的人,再比如郭嘉准确预测孙策的死亡,这是利用分析人物性格而做出的预测,很准确,这就是郭嘉的特长,包括他分析曹操的意思也是一样。

再比如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这是郭嘉为提振曹操打败袁绍的信心,所作的一个全方面的政治军事谋略,全面分析了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这更像是一篇讨伐袁绍的檄文,提振己方的信心,但没有具体的战术,也没有具体打败袁绍的谋略。

郭嘉的定位就是谋士,他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出谋划策上,那么郭嘉与诸葛亮相比,谁强谁弱呢?

实话说,两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郭嘉充其量是曹操的谋士,而诸葛亮的定位则是著名军事家与政治家,两人不是一个档次的

论军事谋略,郭嘉的特点是善于奇谋妙计,敢于冒险,诸葛亮却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郭嘉激进,诸葛亮保守,所有谋略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胜利,不管是奇谋还是阳谋都是如此,郭嘉协助曹操立了很多功劳,成就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这是因为郭嘉所处的时代,正是曹操处于四处扩张的时期。

郭嘉给曹操出的谋略基本上都获胜了,比如协助曹操打败吕布,在官渡之战期间建议曹操先攻打占据徐州的刘备,官渡之战后,建议曹操让袁谭和袁熙先手足相残,再进攻北方,建议曹操北征乌桓,并且舍弃辎重,快速突袭,等等,全都成功了。

诸葛亮在一生的用兵中,很少有奇谋妙计,本来第一次北伐有很大的希望成功,但是因为用错了马谡,导致失败,所以,论奇谋妙计,郭嘉超过了诸葛亮,但除了军事谋略之外,郭嘉其他方面都不如诸葛亮

先拿郭嘉十胜十败论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做一个对比,首先是目的,十胜十败论的目的是提升曹操的信心,隆中对战略的目的为刘备提出全盘的政治军事战略,最终目的是统一天下,十胜十败没有具体的做法,而只有鼓励,隆中对有具体的战略规划,还有明确的形势分析,十胜十败论相当于告诉你曹操,你一定行,但是如何打败袁绍,曹操得自己去想法办,诸葛亮告诉刘备,你能统一天下,前提是如何做,方法都告诉刘备,具体的执行你去做吧。

十胜十败论最终协助曹操成功打败袁绍,虽然曹操在最后关头有所动摇,还写信问荀彧能否退兵,明显曹操还是信心不足,看来十胜十败的作用有限,而隆中对最终协助刘备建立了地跨荆益二州的政权,但是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并非诸葛亮的错,因为决策权在于刘备。

但是,隆中对对刘备的作用,远远大于十胜十败论对曹操的作用,刘备依靠隆中对开始咸鱼翻身,建立政权,并一步步做大,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与十胜十败没有必然联系,比较起来,隆中对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十胜十败论,也可以说,在战略方面,诸葛亮远强于郭嘉

论军事思想,诸葛亮远超郭嘉,诸葛亮有很多军事著作流传于世,比如《便宜十六策》、《将苑》、《南征》、《北伐》等等,其中的军事思想为后人所称道,比如近代军事家高锐就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视为三国时期与曹操军事思想并列的,并且整个三国只提到了这两人的军事思想,而郭嘉没有任何军事思想流传下来,五大谋士中唯有荀攸有军事思想,但是也没有流传下来。

论带兵和练兵能力,诸葛亮远超郭嘉,诸葛亮的带兵与练兵能力是三国一流的,《三国志》作者也说诸葛亮治戎能力一流,治戎就是治兵,也就是带兵和练兵能力,司马懿在视察诸葛亮的营地后,也有类似的评价,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指的也是带兵和练兵能力,郭嘉一生都没有带过兵,也不具备带兵和练兵能力,郭嘉只负责提出谋略,至于执行,他不管的,诸葛亮则完全不同,不仅要管谋略,还要负责带兵和练兵。

诸葛亮是全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能提出战略、分析战略、执行战略,郭嘉是谋士,只能提出谋略,至于如何执行,如何达到目的,郭嘉是不管的,是甩手掌柜,这就是诸葛亮与郭嘉的区别,两人不是一个级别的。

郭嘉病死于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回军的路上,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平定了整个北方,接下来,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曹操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南方的荆州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必须要出山辅佐刘备了,因为诸葛亮再不出山,曹操就有可能对荆州出手了,到时候诸葛亮出山就晚了。

当曹操平定北方的消息传到了南方的荆州后,诸葛亮肯定也觉察到形势的紧迫,于是诸葛亮托徐庶等人向刘备推荐自己,从而促成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出山与郭嘉的去世没有关系,而与曹操平定北方的大局势有关,是天下形势的发展,促使诸葛亮不能再等待了,从而提前出山。至于为何郭嘉之死与诸葛亮出山一前一后,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罢了,没有特别的意义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能否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起比较?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虽然一番精妙的言论,为曹操最后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但是在高度上没有办法和隆中对作比较的。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只是针对一场战役做出的评论,而隆中对是针对整个国家大势做出的战略谋划,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操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隆中对让一无所有的刘备成为了一代帝王。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否不如隆中对,但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确实也体现了郭嘉作为一个谋士的水平,不愧是曹操最倚重的人才。

郭嘉是曹操前期重要的谋士,在所有的谋士中,曹操也最信任他最看好他。可以这样的一位英才很早就去世了,郭嘉去世的时候,曹操哭的非常伤心,在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还说过如果郭嘉还在,自己不会败的这么惨,足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郭嘉为曹操出了很多好的计策,每次遇到重要的事情,曹操都要和郭嘉讨论。曹操发展壮大之后, 郭嘉预料到和袁绍肯定会有一场决战,当时的曹操也畏惧袁绍的强大,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却犹如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操有了信心能够战胜袁绍。郭嘉在大概率上分析袁绍的弱点,说明了曹操的优势,后来荀彧也同意郭嘉的言论,在这两位重要的谋士劝说之下,曹操决定和袁绍一战。但是郭嘉只是一个谋略家, 他只是从理论方面说了自己的想法,无法准确地排兵布阵,最后的军事方面还要曹操来定夺。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强吗?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出自《傅子》,这本书,不是说没有可信度,毕竟多为孤证,效果跟饱受争议的《赵云别传》差不多,其实,史家对这种野史(听到野史两个字就炸毛的朋友,可以去点反对+木有帮助)的原则上是:与正史不冲突,姑妄信之(范晔、司马光就是这么做的),与正史冲突,就得放一边做参考了。就事论事。《郭嘉传》原文是说郭嘉入职就当了司空军祭酒,其实,这是陈寿的概述。按照《武帝纪》的记载,这个官职得到建安三年(198年)正月才设置。《郭嘉传》: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武帝纪》:(建安)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再联系《傅子》记载,曹操写信给荀彧怀念郭嘉时提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郭嘉207年死,反推10年(11年为虚数),郭嘉跟随曹操应该是在197年。(我一直以为:因为献帝都许是在建安元年九月,按照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以及很多人对曹操采取观望态度,许都真正吸引人才投奔,应该是自197年开始。)《傅子》中“十胜十败论”的记载,裴松之是把这段内容放在郭嘉为曹操军师祭酒之后,应该是确定为郭嘉得到曹操重用之时。所以,有人戏称之为“入职报告”。其实不然,只是看起来像而已。因为郭嘉在“十胜十败论”之后,还分析当前局势说“(袁)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联系范书《公孙瓒传》提到袁绍是在198年大举进攻公孙瓒,曹操也是在198年去讨伐吕布,可见:郭嘉与曹操这段谈话(十胜十败论)发生时间,就在198年。联系《郭嘉传》及裴注内容,可推郭嘉履历顺序是:197年,郭嘉入司徒赵温府。年27岁。郭嘉被荀彧推荐给曹操,曹操起初并未引起重视。198年,郭嘉在给曹操分析局势时,提到十胜十败,将曹操与袁绍做对比,得到曹操赏识,拜军师祭酒。要知道,同时期的荀攸是先入尚书台,然后也是在和曹操一同谈话之后,得到曹操赏识,留在身边,拜的是军师。郭嘉军师祭酒,荀攸军师。谁高谁低,一眼看得出来。

郭嘉“十胜论”和诸葛亮“隆中对”,哪个更高明?

公元207年末,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想对于热爱三国历史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当年落魄的刘备因帐下没有得力的谋士,而处处受到诸侯的打击!论智谋刘备或许与曹操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若要论用兵之道,曹操可以甩刘备好几条街!早年的刘备,手下除了关,张,赵,就再也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战将了。关,张,赵,虽然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行军作战岂是一夫之勇能为之?

对于当前的困境,刘备早就意识到,并且在荆襄地带早就有传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这对于有心兴复汉室的刘皇叔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于是刘,关,张。三人不辞劳苦来到卧龙岗,最终在刘备的盛情邀请之下,终于打动诸葛亮,诸葛孔明也答应下山帮助刘备一起匡扶汉室!并且,诸葛亮在此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当初提出的隆中对,是根据当时刘备的处境,而精心精心设计的发展策略!对外“联吴抗曹,进取西川”对内“完善体系,富国强兵”,刘备对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是极力赞扬!后来刘备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此话还惹得关二爷与张三爷不舒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是难得的经典之作,完美解决了刘备40年之久的战略方针!堪称一绝。与此同时,也就是公元207年左右,曹操在谋士郭嘉的帮助之下,不但打败了强大的袁术袁绍吕布等诸侯!而且还一统了中国北方!天下众多诸侯之中,唯独剩下刘备与孙权!曹操为何会在数年之间便一统了中国北方?民间有个说法就是郭嘉的《十胜论》。

早在民间,就有一个说法“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此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尚且不论!他们做出的历史贡献是不可改变的!公元200年,也就是官渡之战前,曹操受到袁绍的羞辱!而曹操手下只有数万兵马,袁绍手底下有数十万士兵!

虽然曹操有心一战,但仍然对袁绍有所忌惮!一者,袁绍手底下谋士众多,其中有才者无数!二是,其帐下武将有颜良,文丑等猛将!

对于郭嘉提出的《十胜论》和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站在自己主公的位置思考战略!可以说都是世间少有的战略决策!《十胜论》与《隆中对》到底谁更高明呢?对于这个问题相信读过《三国志》的朋友应该看过一句话“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诸葛亮长于内政,而郭嘉很显然最擅军事!对于此,毛主席当年说过这样一句话!

“郭嘉是世上少有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战略,战法,韬略!恰到好处!古今少有!”从毛主席的话语之中,不难看出,郭嘉的《十胜论》确实是要强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的!只有明主,占有“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此10胜,绝对可以百战百胜。

三国演义中郭嘉与诸葛亮谁的谋略强?

《十胜十败论》vs《隆中对》

在著书立说方面,郭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十胜十败论》,有些人说从这篇文章上就能看出郭嘉比诸葛亮强,因为郭嘉说曹操能赢,曹操就真的打败袁绍了。但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帮助刘备从一个三流小军阀,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但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总结起来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点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战的决战时刻,郭嘉干嘛了呢?《三国志》四个字:从破袁绍。跟着曹操一起打败了袁绍。

相比之下,曹操的另一位大牛——荀彧,在对袁绍集团的预判上显然要精确很多: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后来果然袁绍集团的几个重要谋士开始互相撕逼,审配抓了许攸家人,导致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田丰公然顶撞袁绍,被下了大狱,官渡之战后被赐死;颜良文丑也是一战授首。

官渡之战中,荀攸、贾诩等人都献出了重要计策,而郭嘉,就四个字:从破袁绍。

再来看《隆中对》,文中指出了敌人的战略优势(曹操实力强大,还有天子法统),指出了可以团结的力量(孙吴),指出了可以占领的地区(刘璋暗弱,刘表守不住荆州),指出了本方的战略优势(民心所向,仁德),指出了如何具体实现占率目标(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平定北方)。

对比来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像是NBA比赛前的更衣室训话,高喊一些诸如“合理投篮”、“相信队友”、“全力以赴”、“we can do it!”的话激励士气,至于具体比赛怎么打,他没说。

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是球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划书,怎么经营球队,怎么挑选新秀,怎么买卖球星,怎么维持收支平衡,几年之内进季后赛,几年内进西部决赛,几年内拿总冠军。

而且,《隆中对》没实现吗?刘备照着诸葛亮的战略走,果真三分天下,虽然因为当家球星职业生涯提前报废(关羽、刘备之败)导致蜀汉失去了问鼎总冠军的机会,但诸葛亮的规划,让他们从一支半业余球队变成了NBA豪门,也是不争的事实。

郭嘉27岁投奔曹操,38岁去世,在曹操手下一直担任军师祭酒一职,军师祭酒到底算是什么官职,一直都有争议,但往大了说,就算是参谋长,没有实权的那种。巧合的是,诸葛亮也是27岁辅佐刘备,他38岁的时候在刘备集团是什么地位呢?

官至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的时候,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说,刘备不在,诸葛亮就是成都扛把子。

历史评价

肯定会有郭嘉的粉丝反驳,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地位高,是因为刘备集团人才少,不像曹丞相这儿人才济济,弱队的核心球员到了豪门球队,可能也只能打替补。

那咱再看看历史评价,《三国志》里只有两位臣子单独列传,一个是陆逊,另一个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传排在《蜀书》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谱,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国戚,就是诸葛亮,高于关张赵马黄等人。

而郭嘉的列传排在《魏书》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在郭嘉前面的人有:陈寿在给诸葛亮写了万字大传之后的评价我以前贴过,这次就不说了。

讲个故事:陈寿评价诸葛亮时除了夸奖之外,也批评了一下他,说他在奇谋妙策方面不怎么擅长,到后世唐朝修《晋书》的时候,史官觉得陈寿这句批评太扯淡,于是不知道从哪找的资料说陈寿他爹当年是诸葛的部将,被诸葛亮责罚过,所以陈寿怀恨在心,在写史书时故意抹黑诸葛亮。

这足以看出在史官眼中诸葛亮的地位,而且历代的政治、军事界名人,从死敌司马懿到东晋的皇帝,没有一个不对诸葛亮赞不绝口的,唐代军事家李靖更是称诸葛亮是“三国唯一名将”。

当然了,古人对郭嘉的评价也不低,只是说起他的时候往往都是和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一起说。古人心中谁的地位更高,谁更厉害,不用我说了,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古人都被《三国演义》洗脑了。

诸葛亮的主要才能体现在法律制定、税赋收入的分配、人事任免、政策执行、财政预算这些至关重要却又乏味无聊的东西,是没法在小说中表现,否则罗贯中把《三国演义》写得跟新闻联播一样,大家也就看不下去。

而对外作战也是这样,调兵遣将、兵种配合与制衡、后勤保障这些细致的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只能一些打仗就是两方主将大战三百回合,“沙场苦斗貔貅将,旗下闲观草木兵”。

不幸的是,这些没法引人入胜的能力,恰好是诸葛亮最擅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