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刘备的国家基本固定在巴蜀一地,即益州之地,蜀的意思有专属的意思,刘备后来杜绝天下人悠悠之口,所以才把国家的名字该叫蜀汉,而且西蜀刚好是蜀国,所以刘备顺水推舟,顺啦民意,继承汉统。其实刘备很早就想做皇帝,之所以不敢就因为害怕天下对他失去信任,大家知道刘备认了一个义子叫刘封,后来刘备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叫刘禅,所谓的封禅就表明刘备很早就想做皇帝,所以刘备就叫自己的国家为蜀,意思专属自己一个人的。

刘备建立的是“汉朝”,为何后世又改称“蜀”呢?

陈寿作为前蜀国官员,所著史书《三国志》记载有“魏书”、“蜀书”和“吴书”,而非“汉书”,也就证明陈寿并不认可刘备政权国号“汉”。

因为,无论是东、西两汉的国力,还是汉室正统承袭,或是偏安一隅的刘备政权,刘备政权国号“汉”可谓名不副实。

而将东汉三分天下的曹魏、刘蜀、孙吴明显就是三个新的政权国家,就算孙备勉强承袭汉统,依然难以令世人信服。

因此,刘备政权国号“汉”的虚名,被“蜀”的实名所代替。

一、东、西两汉皆为大一统国家,而偏安蜀地一隅的刘备政权实难承载“汉”名

公元前202年8月12日,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定都长安,成为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至公元8年,被王莽的新朝政权所替代,也就预示着西汉政权的消亡。期间,共历十三帝,享国二百一十四年。

公元25年,西汉皇帝的远支皇族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汉光武帝。

至公元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汉献帝刘协被魏王曹丕所逼,无奈禅让帝号于曹丕,自此曹丕称帝改元,代汉建魏,这同样也标志着东汉政权的灭亡。期间,共历十三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

此后,史家对于西汉和东汉,统称汉朝。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偏安蜀地一隅,在成都称帝的刘备建国号为“汉”,又如何承载的起“汉”之威名呢?

如若蜀汉有能力灭魏、亡吴,国号“汉”名自然当得,但不知那时国号“汉”还会依旧存在否?

二、大汉已被三分天下,汉朝已亡,刘备国号“汉”也就更加的名不副实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魏王曹丕代汉称帝,在洛阳建立曹魏政权,定国号“魏”,史称魏文帝,年号“黄初”。

公元221年(延康二年),汉中王刘备在大诸文臣武将的支持下,称帝改元,立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后世民间也有“刘蜀”、“蜀汉”、“季汉”之称。

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年号“黄龙”,史称大皇帝。

由此,世人皆知,大汉已被曹魏、刘蜀、孙吴三分,在原大汉的土地上,崛起的三国政权成为了三个完整的政体主权国家,而原来的大汉早已名实皆亡。

因此,刘备政权国号“汉”,自然也就名不副实了。

为什么人们称刘备的政权的蜀,而不是汉?

公元221年―263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为了与两汉区分,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 刘备政权的旗号很明显是「汉」而不是「蜀」。刘备政权是以汉朝的延续为口号,怎么会举着「蜀」旗呢,这不是摆明打自己嘴巴吗!这是政治立场问题,所以刘备政权内部是不会以「蜀」来称呼自己的。他们的旗号绝对是「汉」而不是「蜀」。 而魏吴由于地理和政治原因可能就会称呼刘备政权为「蜀」了。 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