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起点非常高,在四世三公的家族威望号召力很强,驱逐了韩馥,吞并了公孙瓒,消灭了张燕之后,就统一了河北,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了,同时期的曹操不论是地盘还是军力都比袁绍弱很多,但是曹操胜在人才优势,曹操本身的宗族力量很不错,颖汝一带的名士又大多支持曹操,但是袁绍本身就很努力,在前期的一些政治实施上是还是可圈可点的,遗憾的是袁绍的个人素质比曹操低了一截,再加上不可捉摸的运气因素,因此袁绍在后来的争夺天下中输了,但是不能说袁绍没有才能,也不能说袁绍统一河北是运气使然,这和袁绍个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袁绍之所以能够统一河北,得益于身边的哪些得力助手?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两件紧挨着的对后来局势发展影响很大的事情:一件就是各地诸侯群起讨伐董卓,另外一件就是董卓为避讨董联盟的兵锋于2月份迁都长安。汉献帝和董卓这一走,关东群雄从此开始了相互之间的征伐和兼并战争。经过将近十年一系列的兼并之后,到公元199年前后,最终有两个人脱颖而出,一个就是统一河北拥有冀并幽青四州之地的袁绍,另外一个就是灭了吕布袁术,收降了张绣等人的曹操,两人一北一南对峙。

今天不说曹操,先说说袁绍:袁绍以偏居一隅之地的渤海郡太守(渤海郡属于冀州,也就是说袁绍当时是冀州牧韩馥的属下)何以能扫平河北从而一举拥有冀并幽青四州,一跃成为实力比曹操更为强大的当时天下的最强诸侯?袁绍在前期其实并不差,表现也可圈可点,当然他能统一河北和八位功臣是分不开的。

逢纪

最早向袁绍提出吞并冀州韩馥的是逢纪(当时田丰,沮授,审配等人还在韩馥手下效力),是他设计让公孙瓒发兵攻打韩馥,然后他判断韩馥一定会向袁绍求援,后面果然如同他预料的一样。

荀谌

荀谌和荀彧同辈,逢纪献计,出面游说韩馥的主要是袁绍的另外一位谋士荀谌,在他的花言巧语之下,韩馥居然就主动让出了冀州牧给袁绍(还有这么无脑的人),袁绍哪还跟韩馥客气,二话不说吞并了冀州和韩馥的部属。

沮授

沮授原是韩馥手下,袁绍统一河北的战略规划是他提出来的,袁绍日后扫平河北基本上也是按照他的步骤一步步进行,他还是最早提出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家(可惜袁绍没采纳)。

田丰

田丰在袁绍统一河北中的功勋主要在于他帮助袁绍啃下了扫平河北最难啃的骨头,那就是公孙瓒。和沮授一样,他也曾劝袁绍迎奉天子,还曾建议袁绍趁曹操东征刘备时袭取许都,当然袁绍是一如既往的没听进去。

鞠义

鞠义原先也是韩馥手下,袁绍之所以生出吞并冀州之心,一个原因就是鞠义和韩馥不和,鞠义反叛韩馥给了袁绍机会。后来在界桥大战中,鞠义率800先登死士大破公孙瓒五千白马义从,一战扬名天下。

袁谭

袁绍的儿子中论能力应该是袁谭最为出色,他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屡建战功,袁绍四州之地的青州几乎是凭袁谭一己之力拿下来的。袁谭初到青州之时,所控制地盘只有平原郡,他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终于占有整个青州,之后便据守此地。

高干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论能力他犹在袁谭之上,当初劝说韩馥让位于袁绍的除了荀谌之外,高干也是功不可没。袁绍几个儿子中,袁谭驻守青州,袁熙守幽州,高干则是守并州,他治理并州颇有功绩,而且日后曹操统一北方给他造成最多阻力的就是高干。

吕布

估计你想不到,吕布在袁绍扫平河北的过程中也是立有不少功劳的:吕布败退长安之后,无人敢要他,当时只有袁绍收留了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其实各地还有不少和黄巾军有关系的起义军比如白波军和黑山军等,而且他们的实力还非常强悍,当时横行河北的主要是于毒和张燕等人率领的黑山军。袁绍和吕布联手合作大败张燕,吕布也算为袁绍统一河北出了一份力。

袁绍手下不是没有人才,沮授田丰俱是谋略出众之人,袁绍算得上是兵强马壮,当时整体实力强过曹操很多,最终败于曹操之手的主要原因不在别人而在于袁绍自己的刚愎自用,无容人之量以及几次关键时刻战略和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他的失败。

袁绍的老家在中原,为何东汉末年却跑到河北?其实他是学刘秀

袁绍,袁本初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著名人物,历任中军校尉、渤海太守、冀州牧、大将军等职务。袁绍在东汉末年是个声名显赫、实力非凡的地方诸侯,曾先后参与并领导了诛杀宦官、讨伐董卓、诸侯混战等诸多事件。在东汉末年的早期阶段,袁绍绝对是各路地方诸侯中的大哥大,是当之无愧的诸侯盟主。 袁绍之所以能够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除了他自己的苦心经营外,他的家族出身也为他增色不少。"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话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绍出身的袁氏家族按照地望而言应当是汝南袁氏。汝南郡在东汉时期隶属于豫州(汝南郡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相当于地处中原腹地了,也就是说袁绍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士,袁氏家族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世家大族。但是众所周知,袁绍在东汉末年的大本营并非是中原地区,而是河北地区的冀、幽、青、并四州(东汉时期的河北地区不仅指代今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吕梁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广大地区)。 袁绍的老家明明在中原地区,为什么袁绍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偏偏要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地跑到河北地区呢? 袁绍不回中原而远赴河北可不是慌不择路。相反地,袁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特意选择奔赴河北地区的,因为袁绍此举是在效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袁绍效仿刘秀以河北地区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部署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蔡阳县人(南阳郡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本是中原人士,但是众所周知,刘秀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势下能够逐鹿中原、再造大汉,凭借的不是中原地区,而是河北地区。 更始元年(23年),势单力薄的刘秀抵达河北地区后,以皇族宗室子弟的身份获得了河北地区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刘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征战杀伐、最终将铜马、尤来等农民起义军和其他反对派都镇压下去了,刘秀也因此顺利地统一了河北地区,顺利地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刘秀当时收编了许多铜马农民军,所以刘秀当时被称为"铜马帝")。 坐拥河北地区的刘秀就坐山观虎斗,趁着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在中原地区杀得两败俱伤之际再发兵南下、逐鹿中原。最终刘秀坐收渔翁之利,顺利地兼并了中原地区,而后轻而易举地消灭西北地区的隗嚣政权和巴蜀地区的公孙述政权,最终统一了天下。 刘秀当年就是自足河北地区统一天下的 袁绍之所以舍弃中原老家,远赴河北地区就是为了重走一遍刘秀统一天下的道路,再次复制一份刘秀的统一霸业。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袁绍和曹操的一段谈话更能说明袁绍效仿刘秀的心态。 "初,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话的意思是:"袁绍和曹操当初起兵反董时,袁绍问曹操道:'如果此番讨伐董卓战事不顺利,你将来准备怎么办?'曹操反问道'你是怎么考虑的?'袁绍回答道:'我要南面以黄河为限,北面占据燕地和代地,然后兼并北方的戎狄部众,最后再南下逐鹿中原,你觉得我这个想法怎么样?'曹操说:'我征召天下名士,然后以王道驾驭他们,那就会无往不胜!'" 袁绍的战略部署是「 ”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那段"任天下之智力"的说法太敷衍(谁不知道争夺天下要用人才呢!曹操纯粹是打了个官腔),而袁绍那段"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的话语才真是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未来的的战略部署全盘托出了。 这段话清楚明白地展现了袁绍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时期的战略部署。即袁绍的计划是先夺取河北地区(东汉时期的河北地区不仅指代今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吕梁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以南等广大地区)。然后在招募北方的戎狄百姓,组合成汉胡军队,最后南下逐鹿中原。这一战略部署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何其相似! 袁绍的战略部署就是翻版刘秀的统一之路 不得不说,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混战时期,袁绍欲效仿刘秀的以河北地区统一天下的模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正确的战略部署。 首先,河北地区有逐鹿中原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 想要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局势下杀出一条血路,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战争是必然的途径。而战争打到最后往往就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地"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成本就是衡量一个"根据地"的重要标准(例如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经济实力较差,这往往就很难支撑割据西北地区的地方诸侯来统一天下。所以历史上虽然不乏割据西北地区的军阀诸侯,但是却少有凭借西北地区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先后遭受黄巾之乱、董卓进京、诸侯混战等战乱。这些战乱直接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连年的战火之中,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基本停顿、社会生活基本乱套,其真实的社会景象是农业破败,工商业停顿,赋税无着,流民四起,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者难活、死者难葬,甚至部分地区还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 中原地区饱经战乱,人相食的惨剧也时有发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地区。河北地区因为距离政治中心较远(东汉时期的政治中心自然是首都洛阳),所以受到战乱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为战乱影响小,所以河北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都基本正常,河北地区的百姓虽不说丰衣足食,衣食无忧,但至少能够自给自足。(曹操当年曾经对冀州的崔琰感叹道:"我核查冀州的户籍,居然达到三十多万户,这冀州也算是一个大州了啊!"。冀州能够有三十多万户,按照一家三口来说也就是百万民众,这等人口规模在东汉末年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社会背景下,如若能够率先占据相对安稳的河北地区,就能够率先安稳的积蓄力量,发展自身实力,这就相当于在诸侯混战的局势下抢得了先机(相当于游戏界的神开局!)。毫无疑问,袁绍就是这个抢得先机的人物! 袁绍得到河北地区,就相当于抢得了先机! 其次,河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军事优势 河北地区的军事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养马场。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战马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资源。虽然中原地区也能通过圈养的方式训练一批战马,但是这种方式驯养出来的战马质量和在大草原上驯养出来的战马质量相比,那简直是云泥之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河北地区拥有天然养马场就是相当于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兵工厂"! 大草原的战马耐力强、数量多 第二是背靠北方的戎狄民族,能招募到大量善于骑射的游牧骑兵。 骑兵在古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战场利器,尤其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那更是战场大杀器了。北方游牧民族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他们弓马娴熟、善于骑射,机动灵活来去自由,在东汉末年中原地区还主要以步兵为主的战争时期,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 最后,河北地区有着坐山观虎斗的地理优势 河北地区南据黄河,北近夷狄,东临大海,西靠山川,在冷兵器时代,这些都是阻隔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东汉末年的北方夷狄还配不上是中原王朝的对手,公孙瓒、袁绍、曹操等北方军阀都先后打服过这些夷狄部落,这些夷狄部落也都臣服于这些北方军阀,绝大多数部落都愿意充当这些北方军阀的"外籍军团")。在这些天然屏障的庇护下,河北地区能够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相对安稳地休养生息。要知道在混战乱世,不是你想休养生息就能休养生息的,不仅总有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骚扰你,而且还总有人想要趁你病要你命的。 袁绍早早地消灭了幽州的公孙瓒后,就彻底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从此进入了厉兵秣马式的休养生息(毕竟身处乱世,肯定做不到解甲归田、马放南山式的休养生息)。而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曹操、吕布、陶谦、刘表、张绣、刘备等诸侯都为了些许蝇头小利就要大打出手,打的不可开交。如此两相对比就不难看出河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多么优越了! 袁绍在河北地区能够休养生息 结语 总而言之,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绍没有回归老家中原地区,而是背井离乡地远赴河北地区,其原因之一是他要效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河北地区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其原因之二是他看到了河北地区巨大的战争潜力、得天独厚的军事优势和绝佳的地缘优势! 袁绍的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正确无误,而且他也一度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统一河北地区的目标。至于袁绍为何最终落得个兵败官渡,饮恨而终的结局,我觉得可能是他统一河北地区的过程太顺利了。因为统一河北地区这一战略目的过于轻松地实现了,这必然会令袁绍飘飘然,所以袁绍接下来在逐鹿中原的战略目的中就过于自负、过于骄傲轻敌了。自身已经存在缺陷的袁绍偏偏又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第一个敌人就是狡猾毒辣的曹操,兵败的结局或许就这样难以避免了吧!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南朝宋)裴松之著:《三国志注》,黄山书社2016年版。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各位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在东汉末年,袁绍是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夺取冀州的,究竟用了什么巧计?

东汉末年,战乱的时代,正是人才多的时候。所谓,大将士不是有勇就可以的。不是所有的胜利都是靠厮杀换来的,聪明的袁绍到底使用了什么巧记,下面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


在董卓这个老贼祸乱朝纲的时候,十八路诸侯聚集在一起,并推举袁绍做盟主一起讨伐袁绍。十八路诸侯各司其职,袁绍自己驻扎在河内,冀州牧韩馥负责粮饷的供应。各路军马都十分拥戴袁绍,而韩馥总是有些心中不满,他手中的粮饷是军队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他想借此挑散十八路诸侯,自己退出,因此,袁绍才有了夺取冀州的想法。


袁绍的内部也是不齐心的,麴义的叛变使韩馥有些力不从心。袁绍借此拉拢麴义,麴义向袁绍献计,他建议袁绍粮草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若不是如此,就无法扩大自己的势力。可是,袁绍又担心一旦兵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实在风险太大。麴义又给袁绍提出建议:冀州牧韩馥是一个有勇无谋、胆小怕事的人,可以联络公孙瓒攻打韩馥,给他施加压力,然后,在派使者与他讲解这其中的利弊,胆小的他权衡利弊之后,一定会为了保全自己将冀州拱手相让的。


袁绍照做了,公孙瓒假意去攻打董卓,实际上是偷取韩馥,韩馥来个措手不及,结果可想而知,他失败了。一切都按照袁绍的计划,韩馥果然将冀州拱手相让给袁绍,而袁绍只给了他有头衔而无是实权的官职。综上所述,袁绍就是采用了麴义的计策,一步一步的,不费一兵一卒将冀州拿到手了。

袁绍这个人并没有什么能力,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效力于他?

袁绍只是失败了,其实他本人能力也非常强,而且自身天生优势明显。当年,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曾经同曹操谈过天下大势。袁绍问曹操,如果讨伐董卓不顺利,最终如何崛起?曹操心里并么有注意,故意反问袁绍,袁绍给出了夺天下路线图,大致总结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统一北方,而且一定要拿下乌丸和鲜卑;第二步南下争夺天下。仔细想一想袁绍的夺天下策略,其实就是曹操日后所走的道路,曹操之所以赤壁失败,同他没有将整个北方地区统一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袁绍本人能力也很强,基本治国策略非常清晰,也算是个大才,只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高人实在太多了。

袁绍拿下冀州之后,他的整体优势也不明显,他北面要应对公孙瓒,而公孙瓒能力很强,刘备都非常佩服他;南面有袁术,虽然是他弟弟,但是兄弟两人向来不和,所以袁绍的初期形势也不好。后来,袁绍亲力亲为统一河北,袁绍基本参加了大部分战斗,可以说袁绍在团队之内,无论是个人实力,还是个人威信都极为高,如果袁绍真是酒囊饭袋,他怎么会统一河北,打败多路英雄豪杰。袁绍在发动官渡战斗之前的实力,已经超级强悍,而且可以说极为可怕,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四大州,用兵百万,手下战将无数,属于绝对硬实力的“巨头”。如果袁绍的能力有限,这些实力又是如何取得?

袁绍家族实力强大,汝南袁氏,四代都是三公,而三公是大汉的最高级别官员,换句话说,袁绍家族是绝对的门阀大族,而且袁绍少年就好学豪杰,胆量大,很早就被王公大臣所重视。袁绍很早就来时在体制内混,对于军队和朝廷的运作十分清楚,所以袁绍对于用人和决策极为熟悉。我个人认为,袁绍最大的失败,并不是官渡之战,而是死得太早。袁绍官渡失败之后,各地纷纷谋反,袁绍很快就将他们给平定了,这说明袁绍的基础还在。袁绍202年去世之时,河北的老百姓自发哀悼,这说明袁绍确实深的民心。

袁绍和曹操从小就是朋友,说明两人的岁数差距并不大,但是曹操220年去世,终年六十六,而袁绍比他早逝18年,可见袁绍去世之时不到五十岁,真是当打之年。在战乱年代,老大的统治时间非常重要,老大活得越久,国家就越容易站住脚,毕竟皇位交替,就会产生新人代旧人的情况,从而成为不稳定因素,所以袁绍死的太早,才是袁绍最大的错误,并不是袁绍没有能力所致。

袁与绍与曹操,在河北展开决战,此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华北基础,是我国历史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扩展资料

一、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谯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同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