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在东汉末年汉朝政权腐败,兴复汉室这种旗号早已不能争取人民的拥护了,因此蜀国的主题思想就有着很大的问题,另外刘备当年入川时采用的手段也不怎么光彩,入川后原荆州旧部下和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并不团结,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政治也并不开明,宦官当道,和东汉末年没什么区别,先是关羽失去荆州,使蜀国丧失了几乎半数的土地,而后刘备伐吴大败,蜀国的元气大伤,主力丧失殆尽,而后诸葛亮数次北伐均未得一城一池,却劳民伤财极大的削弱了蜀国的实力,姜维的北伐更像是强弩之末,蜀国的实力全部在历次战争中丧失殆尽。

为什么蜀汉东吴联合也胜不了曹魏呢?

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都对曹魏进行过北伐。但是蜀吴联合起来还是还是未尝胜迹,最终被曹魏灭亡后来建立晋朝。一般来说吴国和蜀国的军事实力加起来是能够抗击魏国的,那为什么屡次失败呢?

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东吴灭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间半个多世纪,除了关羽北伐造成了北方动荡,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北方。蜀汉和东吴都有强大的谋士、武将集团,有一批善于作战的部队,为什么面对曹魏两个绑一块也打不过人家?是因为曹魏过于强大吗?其实,蜀国和吴国之所以联合起来也打不过曹魏,主要原因竟然出在东吴自身,确切的说,是出在东吴中期战神陆逊的身上!

蜀汉自诸葛亮到姜维,大小北伐约二十次,皆未成功。而东吴北伐次数其实比蜀汉还要多,孙权更是派遣远征军到达辽东,希望借助辽东兵夹击曹魏,但这些努力也都以失败告终。仅从三国战役来看,蜀国和吴国面对曹魏,一筹莫展。那么这样看来,蜀汉和东吴面对曹魏是不是一点机会没有呢?蜀国和吴国其实有机会灭掉曹魏,而且这个方式也是唯一的方法,只是很可惜,这个办法被孙权和陆逊一同绞杀了。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在说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蜀国和吴国北伐为何会失败。其实,我们查看地图就会发现,蜀国和吴国在建安二十四年(就是219年)之后,北伐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选择的北伐主攻路线不对!

蜀汉因为在建安二十四年后失去荆州,因此只有从汉中出关中北伐,这一路地势险要,运输困难,沿途有陈仓这样的关口,难以进攻,因此诸葛亮和姜维面对魏军都难以施展才能。而东吴的主攻路线则是扬州合肥一线,即便有中路北伐,也多是进攻江夏。东吴这样做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所谓“守江必守淮”,东吴屡次从东路北进,为的是巩固长江防线,避免淮南养成气力。但是,合肥要塞易守难攻,北方平原又利于魏军骑兵,因此东吴这一路北伐其实也很困难。

那么蜀国和吴国应该如何北伐,在哪北伐呢?

我们说三国时代天下十三州,哪个州是最关键最敏感的呢?荆州!荆州地区是整个三国的枢纽,谁占据荆州谁就占据了战略主动。

荆州北接宛城洛阳,直插曹魏腹地许昌。西连巴蜀,是入蜀的东部必经之地。东临吴会,对东吴有顺江而下的优势,同时,荆州又是汉水、长江的交汇处,是水军的用武之地。正是因为荆州这样的战略位置,因此成了魏蜀吴三家的必争之地。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三足鼎立的态势正是达成的时候,荆州是被魏蜀吴三家瓜分。其中曹魏占据襄阳、宛城的北部地区,蜀汉占据江陵要冲,而东吴只有长沙等荆州南部小郡。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蜀汉派上将关羽率领荆州兵出宛洛,攻击曹魏的中部防线。结果,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将曹仁、于禁组成的曹魏中路军团差点打崩,这导致曹操被迫调集天下兵马汇聚到许昌南的摩坡,而且曹操差点迁都避开关羽锋芒。建安二十四年是曹操一辈子之中最艰难的一年,最凶险的一年,陆机的《悼魏武文》就说:“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而曹操之所以如此危险,就是因为关羽的攻击路线是荆州!这里直插曹魏的心脏!

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结果战败。自此以后,蜀汉再无荆州。荆州被曹魏和东吴南北分割,长达半个多世纪。

按理说,占据南荆州的东吴应该集中力量进攻北荆州,但是,东吴没有这样做。那么东吴做了什么呢?东吴竟然将荆州防区的重点放在了西部的夷陵!也就是说:东吴自从夺取荆州后,就没有打算从这里北伐,他们的战略重点是针对蜀汉!

我们看看陆逊和陆抗父子,这两任东吴荆州集团军的总司令给东吴皇帝的军事报告是怎么说的。“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这是陆抗临死前给东吴皇帝上的表,这个表明面上说的是晋朝(当时已经灭蜀汉)对东吴威胁,其实,里面却泄露了东吴在荆州地区历来的政策!表中说:"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当倾国争之。"西陵就是夷陵。

这句话说的再明白不过,陆逊镇守荆州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夷陵防线的建设上,要知道,那时候蜀汉还在,陆逊费尽苦心经营夷陵防线做什么呢?答案昭然若揭!早在夷陵之战时,陆逊就对孙权说过:“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其实不止陆逊,孙权对于荆州西部防线历来重视,他分宜都郡为建平郡,设置军事要塞,这就是所谓的“西陵、建平,国之蕃表。”

从种种迹象我们就可以知道,自从东吴偷袭荆州,夷陵击败刘备以后,吴国和蜀国从未真正互相信任过。

诸葛亮死后,蜀国忽然增加了永安防线的兵力,孙权知道后,问蜀国使者宗预:“我们是盟友,你们为什么要在边境增加兵力呢?”宗预回答说:“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这句话就是说:“我们在东部白帝增兵,与你们在西部巴丘(蜀吴边境)增兵是一个道理,形势使然,不必多问。”

蜀汉灭亡后,东吴迫不及待的命令部队西进,想要占据地盘,却被蜀将罗宪在永安拒绝,罗宪以两千孤军挡住陆抗三万人马达半年之久,最后罗宪宁愿投降曹魏也不投降东吴。所谓的蜀吴同盟,不过是各怀鬼胎,同床异梦罢了。

真正能够威胁曹魏荆州地区,东吴却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对付蜀汉上,导致两国北伐无力,无法威胁到北方腹地。当北方实力逐渐恢复,而蜀国却在北伐中耗尽了气力。

最终,在蜀汉灭亡后,陆逊和孙权苦心经营的夷陵防失守,吴国也被晋所灭!

为什么吴蜀联手也打不赢曹魏

三国一统的顺序是:魏国灭蜀,晋国代魏,晋国灭吴,三家归晋。

吴国和蜀国联合打不赢曹魏原因是:

曹魏地域面积广泛,并且得到了充分开发,所以底子厚,恢复能力强,人口众多,兵精良足。

吴国和蜀国偏安一隅,南方多数为不毛之地,部分地区并未得到充分开发,经历一两次战争还可以,多次战争造成其难以恢复元气。

曹魏权力斗争虽多,但是不同时期都能够较为统一,中央集权情况较好,能够,尤其司马氏族掌权后,权利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同一时期吴国,宫廷内斗和政变较为频繁,影响了势力的发展。

三国中魏国人口最多,吴国其次,蜀国最少。魏国是三国中人口最多的,当然也是实力最强的。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若三方都不犯错的话,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是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为什么吴蜀联合不能打败魏国?

在中国三国时期(220-280年),吴国和蜀国是两个主要的军事强国。如果吴蜀合并,他们的军事实力肯定会大大增强,但是并不能保证就能灭魏。这是因为:

1、魏国同样也是一个军事强国:魏国是中国三国时期的另一个主要军事强国,它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十分发达。如果吴蜀合并,他们依然需要面对魏国的军事挑战。

2、吴蜀合并可能会导致内部分裂:虽然吴蜀合并可以增强军事实力,但是它也可能导致内部分裂。由于吴国和蜀国在历史、文化、政治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合并后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差异,就可能导致内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