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容量的特点有:综合性、复杂性、客观性、可量性、易变性、可控性、反馈性、实用性。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是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者对游览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动植物的破坏,故旅游环境容量即对动植物不产生永久性危害前提下的游客数量。而对一个拥有各项旅游设施的旅游区来讲,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游览点的容量,还要考虑整个旅游区的环境承受力。旅游环境

旅游景区环境容量

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地关注。开发不合理、超负荷接待等将使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到过量的冲击,引起旅游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景观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的结果,例如旅游环境污染是旅游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纳污力所致。因此,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就逐渐受到相关学者和业者的重视,其测算方法也一直是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我国的《旅游法》及《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出台后,一些旅游景区已经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容量的测算,对缓解景区环境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尽管世界旅游组织1999年界定了旅游环境容量,指的是一个旅游区在提供使旅游者满意的接待并对资源产生很小影响的前提下,所能进行旅游活动的规模,一般用容纳的游客数量来表示,其结果的科学性影响到旅游产业是否能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但由其涉及的因素较多,在理解和应用时有以下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01

class

第一,是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对象问题。目前容量以游客数量作为衡量依据,比如说故宫它大概日流量多少、年流量多少。但数值会因为景区类型不同而变化,相应的测算依据也会有所不同,对自然型景区而言,生态与资源承载力是主要测算依据,例如草原型、森林型或湿地型景区,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里面承载数量太大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损坏,需要找到不可逆转损坏的阈值。而对于人文类景区,像八达岭、故宫,游客走的都是石板路,旅游环境容量更多指心理容量,太拥挤了影响到游客的体验,甚至安全。另外,需要通过一系列大量技术研究给出一些经验值,便于各个旅游景区具体应用,这种经验值需要考虑南北方差异、景区类型等因素。

02

class

第二,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动态变化。旅游环境容量对于特定旅游区在某一时段相对稳定,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值域,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由于旅游环境要素或者旅游活动形式发生了变化,旅游环境容量随即改变,如水质发生了污染、森林遭受病虫害或火灾,则其容量会减少,因此,旅游环境容量具有相对稳定、动态变化的特点。以往研究偏重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值,对动态变化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关注较少,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今天,对动态变化的研究成为可能,因为通过大数据与互联网,能比较好掌握客流的信息,在空间调控上采取措施也能及时,能带来管理手段和技术的革新。

03

class

第三,是旅游环境容量的超载与疏载问题。旅游景区承受的游客人数或活动量超过极限容量就叫做超载,游客数量或活动强度远小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适宜值或极限值就叫疏载。超载大家关注较多,比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潜在游客发出警示使其改变决策;采取浮动价格,在旺季提高门票、食宿、交通等费用;淡季的休生养息和环境补给;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地等。而疏载容易忽略,疏载虽然不会导致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失调和破坏,但会影响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会影响其旅游经济效益,从谋求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出发,也可以说是一种环境问题,因为它从经济上否定了环境的价值,因而有必要重视疏载的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细胞,以项目为支撑,以突出特色为目标,完善旅游功能,依托基础设施,注重特色的挖掘、保护,充分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增加对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吸引力。

04

class

第四,是旅游环境容量规划管理技术的问题。旅游环境容量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即每一地域都有其固定容量,管理者应按此限额控制和管理旅游者。实际上,如果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就会有所改观。例如加拿大怀伊沼泽地野生动物避难处把旅游者活动中心和停车场建在对野生生物没有任何影响、进出高速公路非常方便的地带。旅游者可以通过各种展览、视听材料、旅游指南对沼泽地和野生生物全貌有所了解,同时允许少数自助旅游者或团队在保护区边缘地带参观。这样就有效地把旅游者拒于生态脆弱带之外,而不会超过旅游环境的极限容量。又如甘肃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呈现敦煌莫高窟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经典与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观众在进入洞窟之前就能与敦煌莫高窟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进而适量减少现有开放洞窟的数量,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造成的压力,缓解敦煌莫高窟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

本文发表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编的《旅游规划与设计-景区容量与游客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影响农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性。

①地形与土壤。地形多变,有利于形成较大的景观环境容量,但坡度过大不利于游憩活动和道路的设置,会引起环境容量的减小。土壤条件好,植被生长茂盛的地方环境容量较大。

②植被。不同的植被类型对观光的适宜性不同。大片的农业作物生产区环境容量小,而阔叶林区(如果园)比针叶林区容量大,林木密度在0.6~0.8郁闭度较好,郁闭度增大或减小,环境容量都会下降;生长健壮的植被环境容量大。

③动物。牧业生产的农家旅游区环境容量小。野生或自由放养的动物观赏区中,种类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环境容量。

④游览的时间和位置。距城市的远近、交通状况、游览的季节及在园区中停留的时间等都影响生态农业旅游区环境容量。

(2)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农家旅游区中不同的游览活动和适宜的功能分区对环境容量的影响较大,如安静休息、文娱活动、科学考察、垂钓、打猎等性质的不同,要求也各异,其中文体活动与服务区的环境容量可相应加大,安静休息环境容量相应小些。在生态农业旅游区,大片农田、果园的存在使游人被限制在游路上。通过开辟空地、建设景点和设施、增加游步道的数量,可提高其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所谓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的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对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及规模预测,目的是在分析规划区资源赋存状况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确定旅游业发展的合理容量,并进而拟定风景资源开发的时序和相应规模,为旅游区的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由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构成。一般情况下,日空间容量和日设施容量的测算容易量化,而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的量化问题比较困难。为此,本规划将在量化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指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估算火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一)确定环境容量的原则

1)景点的布局、连接、景点的有效面积,是规划景点游客容量的基础。

2)景点的环境条件、旅游资源的质量、稳步发展与提高,是景点环境容量发挥最佳效果的关键。

3)环境容量必须符合在旅游活动中、在保护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要求。

4)环境必须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要。

(二)环境容量的测算

因地制宜地采用面积法、旅游路线或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环境容量计算。采用旅游线路计算法为:近期游客以一日游为主,选择部分景点,可按现状主要景点的日容量之和计中期游客以二日游为主,日容量可按主要景点日容量和其他景点日容量的65%计远期游客以二三日游为主,日容量可按照各景点日容量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容量(人次/年)=全年高峰数(日/年)×高峰日容量(人次/日)+全年普通日数×普通日容量(人次/日)

该景区全年峰期按20天计,普通日全年按200天计,根据统计普通日地质游览区各旅游景点日环境容量约3万人,休、疗养区日环境容量约600人,游乐区日环境容量约8000人,野营区日环境容量600人,保护区日环境容量39200人,日容量总计为78400人。全年高峰日容量按照普通日容量的1.2倍计算,通过计算景区年容量为1756.8万人。

从景区自然人为资源的价值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出发,建议景区环境容量控制在估算的15%左右,即日接待容量控制在1万人次,年接待量控制200万人次。

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旅游环境容量评价:介绍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构成,并就旅游环境容量的关键性影响因子及作用原理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为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社会、经济、行政等角度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加以协调。 这是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旅游环境容量:是其自然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和人文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社会环境容量、旅游经济环境容量、旅游氛围环境容量、旅游政策管理容量等)所组成,为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与量测提供了基础,并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