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出版的作品有40多部,其小说具有摩登的现代都市色彩,风格独特,其作品《酒徒》更是中国公认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对倒》《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及《岛与半岛》等。刘以鬯是香港作家中,最早引入意识流的作家之一,一生推动香港文学艺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其贡献惠及多代香港作家,对香港文学贡献良多,他的离世是文化界一大损失。

香港知名作家刘以鬯逝世终年多少岁?

知名作家刘以鬯6月8日在香港辞世,享年99岁。香港特区政府9日对此表示深切哀悼,赞扬刘以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

9日凌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淑娴在社交网站发文悼念并透露:“我们敬爱的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于2018年6月8日,下午2时25分在东区医院逝世。”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生于上海,上世纪40年代末移居香港。刘以鬯身兼作家及报刊编辑,1985年创办《香港文学》月刊,担任总编辑至2000年。

刘以鬯出版的作品有40多部,其小说具有摩登的现代都市色彩,风格独特,其作品《酒徒》更是中国公认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对倒》、《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及《岛与半岛》等。

此外,香港知名电影导演王家卫的名作《花样年华》及《2046》,灵感就是分别来自刘以鬯的长篇小说《对倒》及《酒徒》。

刘以鬯先后在2001年和2011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表扬他对香港文学艺术的贡献。

9日,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对刘以鬯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问。他说:“刘以鬯教授一生推动香港文学艺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其贡献惠及多代香港作家。他的离世是文化界一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香港作家联会亦联同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发表声明,对刘以鬯离世致以深切悼念。声明称,刘以鬯是香港作家中,最早引入意识流的作家之一。刘以鬯对香港文学贡献良多,为了繁荣香港文学创作,他主编香港报刋的文学园地,并创办《香港文学》。

刘以鬯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除了《酒徒》,刘以鬯还创作了《陶瓷》、《岛与半岛》等几部长篇小说。它们尽管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把香港人放在一个繁华而挤迫、优裕却紧张的社会环境中,借助其光怪陆离的面目来展现生存的困窘。他并不像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家那样重视刻画人物性格,以达到更大的人性深度。他擅长的是把人物置入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人物在一个相对比较宽阔的范围里去活动,去碰壁,利用所关联的人物来带出整个环境。而实际上,刘以鬯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所生活的城市——香港。几部长篇小说都属于那种感性胜于理性的小说。所反映的意旨说不上深刻和特别,但却生动而强烈。

刘以鬯出生在哪里?

刘以鬯(1918—),原名刘同绎,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1933年读初中时就参加作家叶紫发起和主持的“无名文学社”。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新闻界服务。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了姚雪垠、徐訏、徐迟、戴望舒等人的文学作品。1948年10月,首册单行本《失去的爱情》问世。

随后离沪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新闻界服务。1957年起定居香港,任《香港时报》文艺副刊《浅水湾》主编,译介当时西洋前卫文学和美术,提倡现代主义,使该副刊成为当时香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阵地之一。1963年10月,出版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酒徒》,轰动港岛,饮誉海外。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酒徒》、《岛与半岛》,《陶瓷》、《对倒》,中篇小说《寺内》,中短篇小说集《春雨》、《一九九七》、《黑色里的白色白色里的黑色》,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新文学研究论文和文坛回忆录《看树看林》,文学评论集《端木蕻良论》,《短绠集》,此外还有译作长篇小说《人间乐园》、《娃娃谷》和《庄园》等。刘以鬯是香港文坛的翘楚。他学识渊博,熟悉古今中外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情况。他不仅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编辑,还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文学评论家。

刘以鬯的作品有哪些创新?

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刘以鬯也有许多尝试和创新。

如果说在香港的小说家中有不少“平民作家”的话,那么,刘以鬯则可以称之为“文人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创作有十分浓烈的文人气息,也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所涉及的生活范围更多地局限在文化人的小圈子里,而且因为他一贯地坚持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的实验。固然,不能不看到他所受到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但从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试验的多样性来看,他并没有坚定地站在某一个西方现代派的立场上。勿宁说,他是以一种开放的创作心态,不断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各种可能性。

刘以鬯的代表作是什么?

长篇小说《酒徒》,是刘以鬯的代表作,1963年10月在香港初版,1979年在台湾再版,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再版。《酒徒》是刘以鬯一次创作实验的成果。作家大胆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架构,把乔伊斯、福克纳等意识流大师的技法以及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作品中。

刘以鬯的地址

刘以鬯本名刘同绎,1918年12月出生于上海。年轻时酷爱文学,读中学时曾加入叶紫发起组织的“无名文学社”。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赴重庆,从事新闻工作。战后回到上海,先在《和平日报》以主笔名义编副刊,然后离任创办了怀正文化社。 1984年冬离开上海去香港。
去港一段时期后,刘以鬯经友人介绍入《香港时报》编副刊,1951年任《星岛周报》执行编辑及《西点》杂志主编。1952年,刘以鬯由香港来到新加坡,任《益世报》主笔兼编副刊,该报停刊后,又任吉隆坡《联邦日报》总编辑。1957年,刘以鬯自南洋返回香港,先后任《香港时报》、《快报》等副刊编辑,并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活动,多次担任香港、新、马、泰等地征文比赛的评审委员,致力于发现、扶掖新人。1985年,刘以鬯创办了纯文学杂志《香港文学》月刊,并自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杂志在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扶持新秀和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988年11月,刘以鬯以香港地区特邀代表的身份赴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1994年至1995年任香港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现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刘以鬯在从事报刊编辑之余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酒徒》、《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等,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等,评论集《短绠集》、《看树看林》等,还有多种译著。

这些看似不出名的作家,居然也能这么厉害。


现在的网络作家太神奇,一年可以创造一个亿,文学也能谈GDP?别忘了还有一些经典作家,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作品却十分惊艳,你知道都有谁吗?



刘以鬯

中国长篇意识流小说第一人


说起刘以鬯你也许不晓得,但是你一定知道墨镜王-王家卫,王家卫可是很喜欢读刘老爷子的作品。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十多岁的刘以鬯写下了一本书,这本书叫《酒徒》, 这本书很厉害,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 被人认为是香港小说的一个里程碑  , 香港文学的扛鼎之作, 香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评价几近登顶。


但是却鲜有人知《酒徒》正是王家卫电影《2046》的故事来源。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小说《对倒》又被王家卫改编成了电影《花样年华》,在这部电影的片尾字幕,王家卫还专门对刘以鬯表示了感谢。电影中有两句是直接引用小说,在小说中是已步入人生晚年的淳于白在回想起初恋的时候一段描写:



以前看王家卫的电影总觉得有点意识流,后来才明白原来都是来源于刘以鬯。 看刘以鬯的书,你会不自觉的从作者的角度去经历故事,听作者娓娓道来,非常有趣,也会在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里渐渐沉迷。



白先勇

树犹如此,公子世无双



说实话白先勇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知名度还不如他老爸白崇禧高。


他老爸白崇禧十八岁的时候投笔从戎,从武昌起义的学生敢死队做起,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军事领导能力卓越,被称为“小诸葛”,也是国共共同尊敬的“抗日英豪”,被日本人称作“中国战神”。但是他的儿子白先勇却不同,一生挚爱文学,与父亲的道路截然相反。


说起白先勇先生的文学成就,可以这么说, 如果你谈论起中国的当代文学,你没办法绕过去,不信你去豆瓣搜一搜,他的书找不出评分在8分以下的。


他最著名的莫过于《台北人》,这本书在香港《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七位,是在世作家中的最高位,而前六位分别是鲁迅《呐喊》、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钟书《围城》和茅盾《子夜》。


连三毛都说自己是看白先勇小说长大的,知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五四以来,在艺术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后期小说相比或超越他的成就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也不过五六人。”


不过更特殊的是白先勇的同性恋身份,虽然他出身豪门,但是一生都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虽然他父亲是一代名将,但他却是一个勇敢的同性恋。 1976年,他写了有同志恋情题材的小说《孽子》,这也是华文文学同性恋书写的开山之作。


尤其是他的那篇纪念他同性恋人王国祥“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树犹如此》,自他们乔迁新居写起,讲他们如何布置庭院,如何一起饮酒煮蟹,如何植下三棵意大利柏树,柏树又如何生长与凋零,国祥的病情又是如何一步步加重,直至身故,读罢让人唏嘘不已。


读白老先生的书,你仿佛能看见一个温情干净的老者,穿着长袍,提着软绵绵的黄酒,在阴雨天的亭子里,跟你讲百态人生。



李碧华

爱你,就要口一口吃掉你


对很多读者来说,熟悉李碧华是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开始的。


但实际上李碧华的小说除了《霸王别姬》之外还有很多都改编成影视作品,如《胭脂扣》、《青蛇》等,这些小说有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社会、美学、哲学上给人的思考,可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所能比拟。


在她的笔下,女性的形象叛逆而美丽,如《霸王别姬》中的菊仙,《胭脂扣》中美丽又幽怨的女鬼,再比如《青蛇》中冒生死、违天命只为一场杏花春雨的白蛇。


而男性的形象一般都是自私、卑劣、 丑陋。如《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虚伪残忍的武松,《诱僧》中反复无常的石彦生,《霸王别姬》中“霸王意气尽”的段小楼,还有《胭脂扣》中背信失约的十二少。


纵观她的小说题材,大多都选自人们熟悉的历史典故,传奇故事,如《青蛇》取自《白蛇传》,《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则截取《水浒传》中关于潘金莲的故事,《川岛芳子》描写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秘女间谍的一生。


她作为一个流行作家,与银屏巨星相比,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她的志怪和通俗小说,扎根在香港市民社会的土壤里,爱恨交织,充满丰富的戏剧性。 香港市民们喜欢她的故事,因为奇情、诡谲、刺激,甚至带有强烈的情色元素。


李碧华人也洒脱,她曾说过,人生在世,快乐二字。她不做奴才文章,也不以作家头衔奔碌,只从心而写,不删不改,但图快活。


这种洒脱浸透在她的小说里故事里,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她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抽丝剥茧, 她的书不能读,一读就细细的侵入你的五脏六腑,让人欲罢不能。


毕飞宇

中国最会描写女性心理的男作家


毕宇飞,一个被称为“中国最会描写女性心理的男作家”,但是知道他的大多都是从《推拿》开始,而了解《推拿》的不过是因为这部作品被娄烨拍成了电影并获得了金熊奖。


实际上,《推拿》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仅仅是毕飞宇以盲人的视角写社会浮沉,人生百态,而是他用盲人思维写盲人,没有高调的讴歌,赞美,只有细腻的情感。


《推拿》中的盲人们所遭受的疼痛 , 来自于光明世界里的人们 , 与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亲缘关系的人群 。


譬如 , 王大夫的弟弟 , 既嫌哥哥出现在婚礼上给自己丢脸 , 又把自己闯祸后的难题硬生生地塞给哥哥;泰来的父母觉得两个瞎子结婚不体面 , 因而不愿给儿子操办婚礼 ,怕被人笑话 ;小孔在深圳做推拿时被 “前台 ”反复欺凌;高唯和金大姐挑起的 “羊肉之争 ”,让两个曾好得掏心窝子的盲人老板之间的关系迅速出现裂缝 ;向天纵为了和情敌竞赛而让十六岁的沙复明遭遇了两个多小时的 “小爱情 ”, 残酷至极 ......


但是毕飞宇最好的作品绝对不仅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值得一看 比如《玉米》里面讲一个农村女孩由淳朴到毁灭,对于人情冷暖的刻画。《青衣》里写一个女戏子台前幕后的一生,其中有几个对戏台上女子姿态大段大段的描写也非常的美。


正如在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上,学者陆建德他对毕飞宇的评价: “读到这样的文字生出一种欣慰感。其实,任何文学奖的垂青都不是很重要的,对自己的这种警觉才更可贵,因为它是一种道德的价值。我没有读过毕飞宇的作品,就对记忆的认识而言,他比穆勒更成熟,也更诚实。”


毕竟,伟大的作家不会被后世遗憾,随时间而愈发沉淀发光,留待后人说。



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是什么

作家刘以鬯的《酒徒》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长篇小说,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只写“我”在外界压力下,心智失去平衡,借酒解愁。
酒醉时,意识朦胧,酒醒时,清醒而忧愁,就这样,生活一直在半梦半醒之间度过。作家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加以联想发挥,跳跃着展开五花八门的描述抒写,思想、情绪、回忆、梦境、幻觉等电影蒙太奇一样连缀在一起,时序交错,意象交叠,事件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人们的心理与思维活动也是无序的。其次,《酒徒》采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如小说开篇第一段写道:“时间是永远不会疲惫的,长针追求短针于无望之中,幸福有如流浪者,徘徊于方程式的‘等号’后边。”这里象征隐喻着主人公浓厚的失望情绪,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逝着,主人公的一切努力追求却是无望的,有如长针追求短针,永无幸福可言。又如第一章开头,“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作者把感情、思想寄寓在“落雨天”和抽烟的“烟圈里”进行表述,就显得耐人寻味。此外,哲理性的议论,散文化的抒情,排比句的运用,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等,都与酒徒形象和小说的内涵和谐地融化在一起,使小说充满艺术张力。

刘以鬯的作品年表

1951年 天堂与地狱 (短篇小说集,香港海滨书屋)
1963年 酒徒 (长篇小说,香港海滨图书公司)
1977年 寺内 (中、短篇小说集,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77年 端木蕻良论 (文学评论集,台湾世纪出版社)
1979年 陶瓷 (长篇小说,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0年 刘以鬯选集 (小说、散文、评论合集,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1年 天堂与地狱 (中、短篇小说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年 看树看林 (文学评论集,香港书划屋图书公司)
1984年 一九九七 (中、短篇小说集,台湾远景出版公司)
1985年 春雨 (中、短篇小说集,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
1985年 短绠集 (文学评论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年 刘以鬯卷 (小说、诗、散文、评论合集,香港三联书店)
1993年 岛与半岛 (长篇小说,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3年4月 酒徒 (金石图书贸易有限公司)
1994年 黑色里的白色 白色里的黑色 (中、短篇小说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4年9月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小说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 蟑螂(英译本) (中、短篇小说集,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
1995年5月 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 (长篇小说,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寺内(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12月 刘以鬯中篇小说选 (中篇小说集,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8月 见虾集 (散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龙须糖与热蔗 (小说、随笔合集,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0年7月 酒徒 (长篇小说,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0年12月 对倒 (长、短篇小说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2月 对倒 (长、短篇小说集,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1年4月 打错了 (微型小说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5月 刘以鬯小说自选集 (中、短篇小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9月 不是诗的诗 (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合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 过去的日子 (中短篇小说集,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年7月 畅谈香港文学 (评论、随笔合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3年4月 对倒(法译本) (长篇小说,法国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2003年6月 他的梦和他的梦 (小说、散文,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7月 酒徒 (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 多云有雨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异地.异景.异情 (香港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香港原创文学丛书 (香港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5月 模型.邮票.陶瓷 (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译文
1974年 人间乐园 乔也斯·卡洛儿·奥茨原著(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1980年 娃娃谷 积琦莲·苏珊原著(香港青岛出版社)
1982年 庄园 以撤·辛格原著(台湾远景出版公司)

《对倒》的作者名字最后一个字怎么读?

一、《对倒》的作者:刘以鬯

鬯读音:[chàng]

释义: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2.同“畅”。

二、刘以鬯简介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 曾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刘以鬯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创作,其著名小说《对倒》,引发香港大导演王家卫拍摄成电影《花样年华》。

三、代表作品:

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2014年获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四、工作经历

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到重庆,曾主编《国民公报》和《扫荡报》副刊。1945年回上海,任《和平日报》总编辑,后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中国新文学作品。1948年来港,先后任《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编辑、主编。1952年到新加坡,任《益世报》主笔兼副刊编辑,后到吉隆坡任《联邦日报》总编辑。1957年回港后,继续从事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曾主编《香港时报.浅水湾》、《星岛日报.大会堂》等。1986年,创办和主编《香港文学》月刊,任总编辑至2000年。1988年,以港澳地区特邀代表身份参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1994年,为香港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曾多次担任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澳洲等地征文比赛评审委员。2001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现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2009年荣获香港公开大学颁授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荣誉文学士课程荣誉教授荣衔,2010年获选为香港书展及香港文学节首位「年度作家」,其作品《酒徒》被誉为香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