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就业和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某些地方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 旅游者:旅游者是为了审美、愉悦、休闲、商务等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去旅行和暂时停留,并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人。

3、 旅游业: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

旅游学概论的考试重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在题后的括号内。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 C。旅游宣传 D.旅游业
2.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 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3.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
4.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 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 B.黄炎培 C.柳亚子 D.章土钊
5.采取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工会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的办法,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度假, 这便是所谓的
A.社会旅游 B.公费旅游 C.大众旅游 D.奖励旅游
6.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A.经商贸易的人 B.就业移民的人  C.短期进修的人 D.探亲访友的人
7.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根据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理论认为,当居民的经济收入达到旅游 临界收入后,经济收入每增加1967,旅游消费便会增加
A.1.1% B.1.5%C.1.9%D.2.1%
8.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多中心型 D.近多中心型
9.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A.消遣型旅游者 B.差旅型旅游者 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10.“无论在城市和乡村,闲暇都是重要的,它为人们提供了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向、 知识、责任感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这段话出自
A.《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宣言》B.《消遣宪章》  C.《马尼拉宣言》D.《世界旅游组织章程》
11.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 B.多样性因素 C.变化性因素 D.季节性因素
12.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生命周期 B.发展周期 C.历史周期 D.循环周期
13.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强,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这体现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
A.定量性 B.定向性 C.自然性 D.变化性
14.利用交通为旅游者设计并串联若干旅游点和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旅游界称之为
A.旅游项目 B.旅游区 C.旅游区域 O.旅游路线
15.微笑服务,热情周到,耐心细致,面对面进行服务,体现了旅游服务的
A.直接性 B.规范性 C.应变性 D.艺术性
16.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17.潜在旅游需求向现实旅游需求转化的基本条件是
A.旅游动机的产生 B.外部环境的刺激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个人收入的增多
18.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
A.供需效应上的平衡 B.供需质量上的平衡 C.供需数量上的平衡 D.供需可比量的平衡
19.旅游经营者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策略,促使旅游者向特定的旅游供给流动,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供给。这就是旅游市场中旅游需求的
A.整体性 B.指向性 C.高弹性 D.季节性
20.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
A.景点 B.食宿 C.交通 D.服务
21.被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出口的旅游业,较之其它行业创汇的特殊功能是
A.循环销售 B.综合销售。C.连锁销售 D.集团销售
22.制定旅游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又要高于实际,并能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表现了游政策的
A.可行性 B.协调性 C.全面性 D.预见性
23.豪华饭店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美国人希尔顿 B.法国人李兹  C.英国人查尔斯 D.德国人哈尔林

大一旅游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大一旅游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有: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的原因: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金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需要的产生: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有关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的基本特点: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费用低、速度快、运力大、通达范围广。

旅游学概论

1.A
2.C
3.B
4.B
5.A
6.无答案,世界旅游组织的总部在今天的西班牙马德里
7.D
8.A
9.B(1954.4.15,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广州等12个城市成立了分支社。成立之初,国旅总社是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当时,全国还没有专门管理旅游业的行政机构,国旅总社实际上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
10.A

旅游学概论的作业有哪些?

课题: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课时:4
目标:理解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诸因素。
重点: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难点:参照群体,心理因素。
方法:讲解,讨论。
程序:
(一)文化因素
1、文化:基本价值观、习俗。
2、亚文化:民族、宗教、种族、地域、年龄。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
1)定义: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
2)特征:
A同一阶层人们行为同质化
B不同阶层社会地位高低有别
C诸多因素展示阶层:经济变量(职业、收入、财富)、社会互动变量(个人声望、社会联系、社会化)、政治变量(权力、阶层意识、流动性)。
D阶层流动性:个人可向上层或向下层流动。
讨论:中美社会阶层结构。
2、参照群体:
1)定义:对个人态度或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群体。
2)影响方式: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价值表达性影响。
3)类型:
A成员群体:首要群体(家庭、邻居、朋友、同事),次要群体(公司、政府机构、学校)
B非成员群体:渴望群体、规避群体、中性群体
C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讨论:参照群体的运用(名人效应、专家效应、普通人效应)
3、家庭:
1)家庭规模和家庭类型
2)家庭生命周期:新婚阶段、满巢期、空巢期、鳏寡期
3)家庭决策方式:家庭权威、购买风险、商品类型
4、角色和身份
(三)个人因素
1、年龄与生命周期阶段
2、健康状况
3、性别
4、职业
5、经济状况
6、居住地
7、生活方式
8、个性和自我形象
(四)心理因素
1、动机
1)定义:驱使人行为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旅游动机:观光、娱乐、求知、商务、保健。
2、知觉
1)定义:消费者将由外部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加以选择使其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即知觉是人对所感觉到的东西经过分析综合后的整体反映。
2)三种知觉过程: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选择性记忆。
3、学习
1)定义:经验导致的个人行为改变。
2)学习的S-R模式:


强化
4、信念和态度
作业:P54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