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则易折的典故和团结有关。

单则易折典故的内容:传说蒙古族的祖先有个名叫朵奔篾儿千的,他的妻子阿兰豁阿生有五个儿子。有一天,她把五个儿子叫到跟前,先发给每人一支箭要他们折断,这当然容易,五个兄弟不费多大力气就一下都折断了,接着再发给每人一束箭要他们继续折断,这可不容易了,用了很大力气,谁都没有折断。阿兰豁阿便对他们说他们兄弟五人好比这五支箭,如果各自为一则易折如一箭。若能紧密相亲,团结互助,那就谁也不敢欺负他们。

形容团结力量大的典故

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就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我收集了形容团结力量大的典故,欢迎阅读。

形容团结力量大的典故【一】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都明白了老国王这样做的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对,就是团结力量大!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顺着风游走的火舌像一条红色的.项链,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连连后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只有团结起来,这些蚂蚁才能绝处逢生。

形容团结力量大的典故【二】

有一天,一只小蚂蚁看见一块大奶酪,心想我怎么能把这块奶酪运回去呢?可是任凭它怎么推,怎么拉,奶酪还纹丝不动,它刚把奶酪搬动,脚底一滑,哎哟摔了一跤,它起来一看,奶酪滚到大海里去了,这时来了一只螃蟹,螃蟹说:“我好饿呀!怎么只来了一块小小的奶酪,不过也够我塞牙缝的了。”说完,螃蟹就把奶酪拖进了大海,小蚂蚁一看,大事不妙,我得叫些我的同伴,于是它用自己的气味做了路标,小蚂蚁和同伴产不顾生死冲进了大海,把奶酪抢了回来,小蚂蚁想和同伴们一起把这块奶酪搬回去,可还是搬不动,这时有一只蚂蚁灵机一动,想出个好办法,它对小蚂蚁说:“咱们王国时砂是有个手推车吗?咱们把手推车拉来,不就可以把奶酪运回去了吗?”小蚂蚁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到是个好办法。”于是小蚂蚁就派一个蚂蚁去取手推车,把手推车取回来以后,它们就一起把奶酪搬上了车,运了回去,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

一只小蚂蚁自己无法完成,与其它小蚂蚁一起合作就把奶酪搬上了车。”个人是离不开集体的,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希望通过这次班会的学习,大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团结力量大。

关于古代团结的故事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是五指紧握成的拳头,团结是细丝拧成的一股绳,团结是万众之心,团结是钢铁长城,团结就是力量!古代有很多团结的 故事 ,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那么关于古代团结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古代团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团结的故事1:谁医术最高明

魏文侯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那么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惊讶地问:“那为什么只有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一点名气都没有?”

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防止别人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呢,就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这样,全世界便都以为我是神医。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这个人元气稍有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呢,命是捞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古代团结的故事2:张劭拨剑自刎

汉明帝时,汝州有一个秀才叫张劭,到东都洛阳去应举。这一天,他住在客店里,听见隔壁有人喊救命,并有痛苦的呻吟声时断时续地传出来。张劭问店小二,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店小二说,是一个生了重病的人。就快死了。张劭要去看个究竟,店小二慌忙阻拦,说,那个人害的是瘟病,我们谁都不敢去。张劭哪里肯听店小二的劝,他径自走过去查看。见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张劭赶紧为他求医问药,并汤水粥食,早晚小心伺候。

没几日,那人居然病好了。

原来,这个人也是来赶考的。是楚州山阳人,姓范,名式。因为这场病,两人都耽误了京都大考。范式十分过意不去,就在这家小店里,两人义结金兰,拜为兄弟。

离别时。正值 重阳节 。范武说,明年的今天,我一定到贤弟家中,登堂拜会你的家人。张劭说,那一天,我一定设鸡黍之宴,等待兄长的到来。两人盟誓之后,饮了数杯酒,然后含泪告别。

第二年重阳这天,张劭起了个大早,洒扫厅堂,宰鸡炊饭。等待范式的到来。然而直到日落。他也没有看到范武的影子。张劭不相信兄长会违背誓约。一直苦等到深夜。

三更时分,一阵风来,影影绰绰中。有一个人影。颇似范式。张劭喜出望外,说,小弟从早上一直等到现在,我知道兄长不会爽约的。然后张劭高兴地置酒设宴,准备与兄长痛饮。蹊跷的是,范武到来之后,始终不说话,还时不时以袖掩面。张劭心疑,以为自己招待不周。范式见状,惭愧地说,贤弟啊,实话告诉你,兄已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

张劭听罢,不啻于五雷轰顶,惊问何以至此。范式说,自去年别后,我便终日忙碌在商贾中。尘世滚滚。岁月匆匆,今早邻居送我茱萸酒,始知今日是重阳节。我怎敢忘记与贤弟的盟约,奈何山阳距汝州,千里之隔,非一日能到。有道是,人不能日行千里,魂灵却可以做到。为了不背弃誓约,我便自刎而死,魂驾阴风,来赴兄弟的鸡黍之约……

说实在的,历史上重信守诺的故事读过不少,然而当读到《喻世明言》中的这个故事时,仍觉惊心动魄。也许在范式看来,一个人如果没了信用,也就成了一具躯壳,失去了在世上行走的意义。于是,他便用生命托举起他心目中最贵重的东西——信用。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

那一晚,张劭放声痛哭。第二天,他便辞别家人,奔赴山阳,去参加兄长的葬礼。一路上,他饥不择食,寒不思衣,行了几天,终于到达山阳。张劭祭拜完毕,回头对范武夫人说,愿嫂嫂垂怜愚弟,不弃鄙贱,将劭葬于兄侧,能陪伴在兄长身边。张劭此生足矣。

说完。张劭拨剑自刎而死。他也用牺牲自我生命的方式。给结拜兄长、也给这个世间一个感天动地的回答。

古代团结的故事3:不记前怨

唐朝宰相陆贽当宰相时,听人们舆论太常博士李吉甫和一些人拉拉扯扯谋私利,陆贽没做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李吉甫贬到明州去做长史。李吉甫当然心理很不痛快,一些人也为这件事抱不平。

后来皇帝听了谗言,把陆贽贬到长江三峡附近的忠洲当别驾。

后上任的宰相知道陆贽与李吉甫之间的过节,就把李吉甫提升为忠洲刺使,目的是想利用他和陆贽的矛盾,压制陆贽永远不能回京城。

可是李吉甫是个心地宽厚又聪明的人,他主动请陆贽吃饭,诚恳的和他交谈,陆贽很感动,坦直的诉说了过去的事,向李吉甫表示歉意,从此两人共同商议工作,团结相处很和谐。

古代团结的故事4:忍让为国

寇恂是汉朝时期幽洲昌平人,他帮助刘秀打天下,屡立战功,是开国元勋之一。刘秀登基后封他为颖川刺史,他工作认真执法严明。

当时很多地方仍有战乱,个别将军对队伍管理不严,任士兵去抢掠百姓财物……贾复的队伍就有这种现象。

一次贾复的部下带了一些人到颖川来抢掠,还杀了人。寇恂让人把带头闹事的人抓获,经审问证据确凿,寇恂就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执行死刑。

贾复知道了这事很不满意,认为是寇恂在故意出他的丑,表示以后一定要报复。寇恂听说这件事后,也觉得这事办得不够妥当。

一次贾复带兵路过,他对部下说:“我和他的官职一样,他这样对待我的部下,明摆着是没把我看在眼里,我这次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寇恂早就知道贾复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听说他要路过这里就对自己的下属说:“贾复这次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们多预备些东西,招待得好些,我躲躲他。”

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气的说:“您和他的官职一样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执行死刑,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完全该杀……我带过兵,可以保护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动手,就由我收拾他!”

寇恂说:“这么做不好,我倒不是怕他,现在刚建国不久,如果事情闹大了,对各方面都不好。当年蔺相如正确处理廉颇一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寇恂做了很好的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贾复,预备了酒席给他接风,表现的非常的诚恳热情……席上,寇恂向贾复表示了歉意,贾复也不好意思再发作。

后来皇帝刘秀知道了这件事,又做了双方工作,这个矛盾终于很好的化解了。

古代团结的故事5:高山族和汉族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入侵

高山族是台湾最早居民的后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二、三万年前,台湾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三、四千年前中国大陆的新石器 文化 已传入台湾,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主要来睚中国大陆古越人的一支。说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开发了台湾并逐步开展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根据文献,公元230年,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曾派将军率领上万人到台湾,并带回千人到大陆,此时的高山族先民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高山族到七世纪初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开始农耕、畜牧, 种植 五谷,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结绳记事,不知历法,学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纪时,宋代正式在台湾设治,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晋江县。元代开始高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归属泉州路的同安县。到明代时,高山族除部分过着原始生活外,其农业、狩猎业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始用铁镞,并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从十六世纪中叶之后,大量的汉族人民迁居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台湾西部沿海地区的高山族的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 ,帮助高山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贸易,设学校等,平地高山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高山族人民在开发台湾的同时,还与汉族人民一道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早在1563年日本海盗(倭寇)侵入台湾基隆,高山族地区受到破坏。1593年日本封建统治者要高山族朝贡日本,高山族人民坚决拒绝。在1602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日本海盗多次侵犯台湾,均遭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击而败逃。

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当地居民实行残暴的掠夺,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多次进行反荷武装起义,其中以郭怀一为首的起义斗争给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661年,高山族和汉族人民积极支持郑成功,历经九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打败了荷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直到1895年共212年。这期间高山族人民继续不断地抗击外国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日本强行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50年里,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行顽强地斗争,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1930年的雾社起义,显示了高山族的钢铁意志,300多人的武装起义队伍,在一小时之内把130多个日本侵略者全都歼灭。 1945年8月中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台湾归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行政长官公署。1949年,国民党政府到台湾至今。

4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冀中地区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组织起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队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刘文正(陈村营村)、马永恩(号头庄村)、马国忠(杨家桥村)、白振武(唐家庄村)、白仲庆等,在中国共产党员肖秉钧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定州(原定县)、安国一带组织起了“回民抗日义勇军便衣队”和“回回铁血抗日救国队”,随后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战员组建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队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组成,约350余人,在冀中平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1938年1月,马本斋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抗日武装----回民抗日义勇队。同年3月,以马仲三为队长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成立。同月,马本斋率部到河间与马仲三部合编,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约200人。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合编,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为总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马仲三为副总队长。总队分三个大队,有马永恩,马国忠等担任队长,马永彪、马进坡、马义、马凤舞、刘华林、白振武、马德等分别任各中队队长等职。8月,回民教导总队到河间县沙河桥镇整训。不久,冀中军区派丁铁石任回民教导队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队伍进行了艰苦的系统军事训练,指战员军事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战部队。

1942年7月,回民支队转战冀鲁后,中队长白振武带武工队返回冀中,继续坚持斗争。武工队活动在交河、献县、建国地区,以隐蔽的方式,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据点,攻岗楼,打击敌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马进坡率回民支队干部从陕北返回冀中。金民、马进坡及回民支干部到冀中第八军分区,以本斋大队为基础,组建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马进坡,政委金民,副支队长白振武。

回民支队使用过的临时指挥部遗址

1944年春,文新县大队回民中队、肃宁县大队回民小队及四十二地区队的回族战士,合编为冀中第九军区回民大队。马志新任支队长兼政委。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队参加了第一次胜芳保卫战,与敌激战7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杀出了回民支队的军威。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队回民中队为基础,将藁城、无极等县的回民武装合编成立了冀中第七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军分区将安次、固安、永清等县县大队的回民武装抽调出来,全编为冀中第十军分区回民大队。大队长刘晓峰,教导员马宝臣。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以三十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了发扬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顽强、敢于战斗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队这面光辉旗帜,重新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支队。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军分区的回族武装,与从陕北返回冀中的八路军回民支队的部分干部战士,在大城县大尚屯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凤舞任支队长,白振武任副支队长。

回民支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青沧战役、子牙河东战斗和南减河等战斗,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队。

1947年3月,8月16日,在子牙河东禅房战斗中,副支队长白振武英勇牺牲。回民支队和冀中军民在任丘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队和冀中第十军分区七十五团、七十八团出击大清河北,连续攻克雄县、霸县、昝岗、牛驼、白沟等城镇,横扫大清河沿岸堡垒20多座。国民党河北保安部队王凤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点线封锁"战术彻底破产。5月,回民支队调到第九分区活动,参加了徐水县白塔铺伏击战和北常堡阻击战,消灭了大批敌人。10月下旬,国民党傅作义部袭扰石家庄,企图突袭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队协同冀中第九军分区独立营,在民兵的配合下,担负保定至张登、温仁一线的阻击任务,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形式,阻敌3天,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11月上旬开始,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部队围攻保定市,22日敌人弃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队进驻保定市,担任市内警戒任务。

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仍驻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编入六十八军开赴朝鲜战常.

>>>下一页更多古代团结的故事

关于团结的名人素材事例 有哪些小故事

一个团结的集体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因为集体拥有个人无法比拟的无穷智慧。友爱产生动力,和谐铸就辉煌。虽然我们每个人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最优秀的集体。

古今中外名人团结的事例

1、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团结与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的团结与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他们一起合作,亲密无间,《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团结合作一起努力地结晶。

2、抗战当前国共合作

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不共戴天之仇,国民党一直都在逮捕共产党员,但是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和国民党领袖蒋介石选择先放下仇恨联合抗日。

3、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团结的名人事例

1、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奋进,使“两弹一星”成为上世纪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伟业之一。

2、老一代中国女排队员们团结拼搏,上世纪八十年代荣获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五连冠”。郎平、孙晋芳、张蓉芳、梁艳、杨锡兰等已成为当时中国体育的标志性人物。

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大解放军、武警官兵与医疗救护人员及无数志愿者团结一心,全力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而抗震小英雄陈浩的事迹更令国人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团结的民族、永远不可战胜的民族。

体现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精神的历史典故

有如下历史典故
1. 郑成功收复台湾
2. 左宗棠收复新疆
3、秦始皇修灵渠
4、秦始皇统一南绍
5、汉初封王
9、汉与匈奴和亲
7、成吉思汗远征
8、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团结的历史故事

关于团结的精神,从古代就开始被人们所重视的了,关于团结的历史典故教会我们很多关于团结的道理!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关于团结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1

魏文侯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那么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惊讶地问:“那为什么只有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一点名气都没有?”

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防止别人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呢,就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这样,全世界便都以为我是神医。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这个人元气稍有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呢,命是捞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2

唐朝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当副将,一天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此后见面很少说话。

后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提拔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这样一来郭子仪就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紧接着朝廷又令郭子仪带兵征讨安禄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怕郭子仪整到他们全家,就硬着头皮去郭子仪那里去赔礼去说:“过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对了,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怎么处罚我都行,只要您放宽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实郭子仪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见李光弼这样说,赶紧从座上下来抱着他说:“您说哪去了?,我怎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再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现在,国家正处在动乱之机,我们更应该紧密团结,共同对敌才对啊。”

从此两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处理。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3

战国时期,蔺相如是赵国的大臣,他很有学识和才干。当时秦国的秦昭王听说赵国的赵惠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就想弄到手,于是谎称以15城之地换取那块宝玉。

赵惠王明知秦昭王的话有假,可是又害怕强大的秦国而不敢违背秦王的意思,于是由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去了秦国。

秦王得到“和氏壁”后,果然不再提给赵国15座城的事。蔺相如凭借智勇又把“和氏壁”带回了赵国(留下成语“完璧归赵”)。

又有一次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城西)赴宴,席上秦王叫赵王奏乐 ,赵王不得己做了一下,于是秦王叫史官记录下:某年某月赵王为秦王奏乐……这显然是对赵王也是对赵国的一种侮辱事件;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当场也逼秦王击罄,并且也让随人记录下来免去了赵国的耻辱……赵王特别欣赏他的才能,回国后提拔蔺相如为相国。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任上卿,曾经多次带兵战胜齐国丶魏国,是赵国的大功臣。当他听说赵惠王拜一个无名的蔺相如为相国, 位居自己之上, 心中很不服气,表示要和他斗一斗。

这消息传到蔺相如耳朵中,他想:“秦国虽然强大,但是始终不敢攻打赵国,这是因为文的有我, 武的有廉颇,如果我们之间闹起矛盾,那就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所以要讲团结, 多让着他点为好。

一天蔺相如带着随从在街上走过,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过来了。蔺相如忙叫自己的人员先到小巷中去等一等,等到廉颇的车队过去后他才走出来。这时手下的人很气不平的说:“您和廉将军都是国家的上卿,并且您丞相的地位在他之上,为什么我们要给他让路,我们怕他吗?……”

蔺相如后来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解释:秦王比廉颇威势大多了,我都不怕,怎能怕廉颇呢?不过我们应当以国家大事为重,平时多让着他一些,求得团结才对……

众人明白了相国的用心,都赞同他的意见,承认到底是相国看得远丶气量大,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这事后来又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反复进行了思考,承认蔺相如确实比自己的修养高,自己错了就要勇敢的承认错误,给他赔礼道歉。于是廉颇赤裸着上身,背上一捆荆条到相国府去请罪说:“我是老糊涂了,现在我来给您道歉,请您随便抽打我吧。”

蔺相如看到老将军这样坦直丶诚肯,赶紧把他扶起,解除了荆条,为他换上了衣服,十分诚恳的`劝慰他: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我们赵国的前途才能更好……

从此以后,两个人更团结友好了。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4

寇恂是汉朝时期幽洲昌平人,他帮助刘秀打天下,屡立战功,是开国元勋之一。刘秀登基后封他为颖川刺史,他工作认真执法严明。

当时很多地方仍有战乱,个别将军对队伍管理不严,任士兵去抢掠百姓财物……贾复的队伍就有这种现象。

一次贾复的部下带了一些人到颖川来抢掠,还杀了人。寇恂让人把带头闹事的人抓获,经审问证据确凿,寇恂就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执行死刑。

贾复知道了这事很不满意,认为是寇恂在故意出他的丑,表示以后一定要报复。寇恂听说这件事后,也觉得这事办得不够妥当。

一次贾复带兵路过,他对部下说:“我和他的官职一样,他这样对待我的部下,明摆着是没把我看在眼里,我这次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寇恂早就知道贾复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听说他要路过这里就对自己的下属说:“贾复这次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们多预备些东西,招待得好些,我躲躲他。”

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气的说:“您和他的官职一样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执行死刑,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完全该杀……我带过兵,可以保护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动手,就由我收拾他!”

寇恂说:“这么做不好,我倒不是怕他,现在刚建国不久,如果事情闹大了,对各方面都不好。当年蔺相如正确处理廉颇一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寇恂做了很好的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贾复,预备了酒席给他接风,表现的非常的诚恳热情……席上,寇恂向贾复表示了歉意,贾复也不好意思再发作。

后来皇帝刘秀知道了这件事,又做了双方工作,这个矛盾终于很好的化解了。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5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美丽的王国,王国的国王非常热爱和平,因此这个国家长久以来都是和平的,百姓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一只异族的军代侵入了这个和平宁静的王国。刚开始的时候王国因为长久没有军队训练战斗力低下而节节败退,后来在国王的带领下,全国百姓团结一致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抗击侵略者,并最终把外敌打败王国重归和平。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6

唐朝宰相陆贽当宰相时,听人们舆论太常博士李吉甫和一些人拉拉扯扯谋私利,陆贽没做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李吉甫贬到明州去做长史。李吉甫当然心理很不痛快,一些人也为这件事抱不平。

后来皇帝听了谗言,把陆贽贬到长江三峡附近的忠洲当别驾。

后上任的宰相知道陆贽与李吉甫之间的过节,就把李吉甫提升为忠洲刺使,目的是想利用他和陆贽的矛盾,压制陆贽永远不能回京城。

可是李吉甫是个心地宽厚又聪明的人,他主动请陆贽吃饭,诚恳的和他交谈,陆贽很感动,坦直的诉说了过去的事,向李吉甫表示歉意,从此两人共同商议工作,团结相处很和谐。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7

1、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2、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3、有感于古语说,“势单力薄联络诸侯”。也有经济学者说“实力未够,就自己做车箱,挂人家的火车头”。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点的事都是群体完成的,决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没有汉初三杰及屠夫豪杰们的合作刘邦不可能建立汉朝;没有桃园三结义,卖履小儿怎可能三鼎天下;没有瓦岗排座次,那来成就褐衣公子。还有古语说:“一箭易折,五箭难摧”。可见结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异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业务。

4、上帝分给两个家庭两把长筷子。第一个家庭把长筷子当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是筷子太长了,他们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结果都饿死了。而第二个家庭却把食物往对方的嘴里送,他们互相喂食,互相帮助,他们一家就活了下来。所以这告诉我们: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这样才能团结进步。

5、事实上我们中国人民却没团结合作起来。人家都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这不就是说明我们中国人不团结,还经常搞“内战”。联想到以前曾听说过一片报道:在一个国际学生夏令营的一次活动比赛中,单项比赛的冠军几乎都给中国学生包了,而在合作项目中,中国学生就都是自顾自,一点都不团结合作。就算有一个人能的第一,但总分却非常落后。

6、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团结的历史故事 篇8

黄巢起义以后,唐朝召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帮助镇压起义军。李克用武艺高强,但瞎了一只眼,人们称他为独眼龙。因为他镇压起义有功,唐朝任命他做河东节度使,后来又封他为晋王。他占领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成了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884年,李克用打败黄巢起义军,在返回河东途中经过朱温的驻地汴州。朱温害怕李克用的势力强大,对自己不利,一心想消灭他。李克用一到,朱温表面上对他非常客气,把他接进驿馆,设宴招待,暗地里却在驿馆四周埋下伏兵。到了深夜,伏兵突然杀进馆舍。李克用正吃醉了酒,呼呼大睡。幸好他的随从拼死相救,用褥子把他裹起来,藏在床底下,才没有被杀。就在这时,突然来了一阵闪电雷雨,李克用和随从乘机逃出驿馆,狼狈地回到军中。打这以后,李克用就和朱温结下了深仇,两人经常打来打去。

朱温灭唐建梁,李克用不服,仍旧用唐朝天年号,打着兴复唐朝的旗子,跟后梁对抗。当时,北方的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它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政权。他带领三十万军马,攻打云州(今山西大同)。李克用决计利用契丹的力量,一道对付朱温。因此,李克用派人和耶律阿保机联系,在云州东城跟他相会,并和他结为兄弟,约定当年冬天一起出兵攻打梁朝。耶律阿保机在李克用军营中留了十天,李克用送给他很多金帛,他也回送给李克用很多马匹和其他牲畜。不料耶律阿保机一回契丹,看到梁朝势力强大,马上背弃盟约,倒向梁朝一边了。为了这事,李克用气得不得了。

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生了毒疮,眼看治不好了。他临死时,拿出三枝箭,交给儿子李存勖,郑重地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这你知道。燕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是靠我的推荐担任卢龙军节度使据有幽州的,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曾经和我相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弃了我,前去归顺梁朝,跟我作对。这三件事,都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如今给你三枝箭,你千万别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李存勖接过了箭,答应一定给父亲报仇。李克用一死,李存勖就继承他的爵位,做了晋王。他继位以后,下令把这三枝箭供奉在宗庙里。以后每次出兵作战,他就派人去拿出这三枝箭,放在一个锦囊里,让人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作战回来,再放回宗庙。

他为了给父亲报仇,积极训练军队,严明纪律,规定行军不得违反命令,碰到危险,不许躲避,违反军纪,立即杀头。将士们都很害怕,只得拼死作战。

不久,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救援遭后梁军队围攻的潞州(今山西长治),把后梁军打得大败而逃,一下子歼灭敌军一万多人,缴获的军器粮草堆积如山。朱温原来以为必胜无疑,安坐在京城里等候捷报。他听到败讯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半晌方才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李亚子(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我的儿子不过是猪狗罢了!

过了两年,李存勖又率领大军,在柏乡(今河北邢台北)把后梁军打得大败。这一仗,后梁损失更重,被杀的将士就有两万多人。从此,后梁军都对李存勖产生了恐惧心理。

朱温不断吃败仗,后来又出动五十万大军,想和李存勖决战,结果还是被李存勖打得溃不成军。朱温又气又火,一病不起,公元912年,被他的次子朱友杀死了。

接着,李存勖又出兵打破幽州,活捉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把他们押回太原杀了,完成了李克用交给他的一项任务。

朱温死后,朱友自立为帝。第二年二月,朱温的第三子朱友贞不服,发动兵变。朱友自杀,朱友贞即位做皇帝。这就是后梁末帝。这以后,李存勖的主要对手就是后梁末帝和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了。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这就是辽太祖。第二年,契丹军进攻幽州,号称有百万之多。李存勖正在黄河沿线跟后梁军作战,他派了三个大将前去,把契丹军打得大败,解了幽州之围。过了几年,耶律阿保机又率领大军南下。李存勖亲自带领骑兵做先锋,又把契丹军打得一败涂地。耶律阿保机不得不败逃回去。李存勖接连获胜,也可以算是完成了李克用交给他的另一项重大任务了。

李存勖跟后梁末帝打了十来年仗。他看到后梁快要完蛋了,就在公元923年四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位称帝,国号唐,历史上称为后唐。他就是后唐庄宗。这年十月,他又灭了后梁,统一了北方,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李存勖报了父亲的三个大仇,当了皇帝,志满意得。他认为天下都是靠他的武力得来的,不再考虑治理天下的事,只顾享乐腐化了。

他生平最喜爱三件事:打仗、打猎、演戏。灭掉后梁以后,不打仗了,他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打猎和演戏上。

唐庄宗李存勖只当了四年皇帝。他在位期间,猜忌大将,杀害功臣,因此闹得众叛亲离。公元926年,魏州发生兵变,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利用这个机会,夺取了汴州。李存勖的禁卫军指挥使郭从谦本来也是个伶人,曾认大将郭崇韬为叔父。后来,郭崇韬遭陷害被杀,郭从谦一直怀恨在心,这时也在京城中发动叛乱。乱兵人多势众,李存勖抵挡不住,中箭死了。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到洛阳即位做了皇帝。他就是后唐明宗。

关于团结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关于团结的名人故事有:

1、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三国时期,曹操领导下的张辽和乐津共同保卫合肥。有一次孙权派十几万乒乓球进攻,他们是五位功勋相同的优秀将领中的两位。他们以前一直是矛盾的,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仍然可以互相补充,共同进退,最终战胜敌人。

3、唐朝宰相陆贽当宰相时,听人们舆论太常博士李吉甫和一些人拉拉扯扯谋私利,陆贽没做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李吉甫贬到明州去做长史。李吉甫当然心理很不痛快,一些人也为这件事抱不平。后来皇帝听了谗言,把陆贽贬到长江三峡附近的忠洲当别驾。

后上任的宰相知道陆贽与李吉甫之间的过节,就把李吉甫提升为忠洲刺使,目的是想利用他和陆贽的矛盾,压制陆贽永远不能回京城。

可是李吉甫是个心地宽厚又聪明的人,他主动请陆贽吃饭,诚恳的和他交谈,陆贽很感动,坦直的诉说了过去的事,向李吉甫表示歉意,从此两人共同商议工作,团结相处很和谐。

关于团结的历史故事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汉、满、蒙等各族将士为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战。1841年1月初,英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将领陈连升、陈举鹏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陈连升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1842年7月,英军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满族)率4000余名满、蒙、汉族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全部战死。

恩格斯在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精神时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还有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回族)、两江总督裕谦(蒙古族)等。

为国捐躯的汉族将领更多。这说明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神圣事业。在此后的其他几次大的反侵略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抗击八国联军战争中,都活跃着各民族将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将士流血牺牲。

尤其是台湾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就多次抗击过外国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

当台湾各族人民获悉清政府已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消息后,“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他们相继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在保卫台湾的战斗中,不畏强暴的台湾各族人民在外援尽失的艰苦条件下,先后战斗100多次,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直至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台湾各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4、古时候,有一位勤劳聪明的老猎人,家里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嘴、打架,平时好吃懒做,除了自己,他们谁也瞧不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有本事。

当两个儿子打架时,另一个儿子不仅不劝架,还在旁边看热闹,家里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日子也越来越艰难。老猎人常常摇头叹息道:真是作孽哟,养了三个儿子,不争气,只顾自管自,这样下去日子可怎么过哟!

老猎人决定想个办法来教育他们,他先叫三个儿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个轻轻一折就断了,老猎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尽全身力气,脸涨得通红,怎么也折不断。

老猎人意味深长地说:“就向你们刚才折筷子一样,你们三兄弟,认也离不开谁,大家团结起来,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来谁也折不断,如果你们都自以为了不起,那就什么本事也没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从此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劳动,日子过得很幸福。

5、唐朝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当副将,一天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此后见面很少说话。

后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提拔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这样一来郭子仪就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紧接着朝廷又令郭子仪带兵征讨安禄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怕郭子仪整到他们全家,就硬着头皮去郭子仪那里去赔礼去说:“过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对了,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怎么处罚我都行,只要您放宽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实郭子仪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见李光弼这样说,赶紧从座上下来抱着他说:“您说哪去了?,我怎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再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现在,国家正处在动乱之机,我们更应该紧密团结,共同对敌才对啊。”

从此两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