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园的方塔尺度小是因为根据松江方塔园的面积进行设定的,如果方塔的尺度较大的话,会影响整个松江方塔园的整体效果,所以根据国家的规定对松江方塔园的方塔的尺度进行调改,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松江方塔园的方塔,如果尺度大的话,会影响美观,会导致整个松江方塔园的整体效果,再加上如果方塔尺度较大的话,会影响周围其他的人的正常观看,所以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政府决定将松江方塔园的方塔尺度调小。

【CQ-025】与古为新(三):方塔园的细节设计

前文我们说到,方塔园占地11.51km²,绝不仅仅只是方塔周边的设计和考量,还包括了整个园区的布局、流线和视线、景观。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方塔园 其他地方的设计构想 。

从园内西南部看塔,园外有好几幢新建的五层住宅,很不协调。因此,冯纪忠老师希望挖河取土,堆高土丘,并种植枫香香樟加以 遮蔽 。

注:枫香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在中国可在园林中栽作庭荫树。(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从北门入园,清殿的北面过于突出,容易干扰游人观塔的注意力。因此,在清殿北面沿围墙“稍事堆土,种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以 衬托古塔风貌 。

为了弥补方塔园中水景不足的缺点,冯纪忠老师将原有的丁字形河道中心部分 扩大成池 ,池北配合院墙,修筑了整齐的石驳岸。

为了 保护塔基 ,将池底分为两阶,近塔处水深0.8m,置缸种植水生植物,有控制地丰富水面景色。离塔较远处则水深约2m。

在河汊处刚好可以观赏塔尖的 倒影 ,因此拓宽河面,使倒影完整。但是塔不露“根”,避免给人以“纪念碑”的感觉。院墙与驳岸简单有力的横线条与塔的竖线条形成对比,碧波塔影,蔚成一景。

水池南岸有大片草坪,缓坡入水,散植丹枫。可以想见, 从北岸南眺 ,“秋景必然尤为美丽”。池西则设一廊桥,作为由东向西的对景。

来方塔园参观,大部分游人的目标是方塔。那么, 从入口到方塔的路线 就显得尤为重要。

冯老师在方塔园设置了 北门 与 东门 。

从北门进,原先就有一条林荫土径,朝着阳光,可以透过树叶望到塔影,基本无需多加笔墨。只需因势加工,强调指向即可。

冯纪忠老师的处理方法是,铺砌一段高高低低的步行石板通道,通道两侧,有成排的杨树,有浓郁的树丛,有花境,有古树,有水井。石板路的标高从北门的5.0m按照原有的地形抬高1m,然后逐步下降,一直到标高3.5m的广场。这样的话, 游人越走近方塔,方塔越显巍峨 。

从东门入,可以看到一处20m见方的水池,作为河道两岸风光的 “泄景” 。

由于竹林屏障的遮挡,刚入东门只能看到方塔的上半部,冯纪忠老师便因势设置了照壁一道、拱门一座,有意将游人导向北行。过垂门,是一片石铺硬地,终端有两株参天古银杏。越小丘,经圆洞门,东侧有一处青瓦钢架的茶点厅。冯纪忠老师尝试用新结构与传统形式相结合,以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 烘托出园林建筑的氛围 。

圆洞门向西,便是高低曲折的堑道。堑深约2.5~3.0m,宽约4.0~6.0m,石砌两壁。出了堑道登临天后宫大殿广场,看到方塔,顿觉豁然开朗。这,便是古典园林中 幽旷开合 的传统手法。

可以发现,北入口的通道和东入口的堑道,都采用了高低起落的 标高变化 。实际上,这主要是为了弥补塔基过低的不足,模糊游人对塔基标高的概念。同时,也达到了 积聚期待 的效果,以增强方塔突然出现时给游人带来的惊喜。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松江府志》的记载,春秋吴王寿梦游到松江城南华亭谷,发现大批野鹿群。从此把松江成为 茸城 。当地还有“十鹿九回头”的碑刻掌故。

因此,冯纪忠老师希望能够在方塔园中设鹿苑,“散养活鹿百头,大可与奈良媲美”。让鹿群在西南地段的大草坪上放养,逐步做到游人可以和鹿直接接触,以增加方塔园的生趣。

整体看来,冯纪忠老师学习了 中国大型园林的布局特点 ,通过水系与山体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布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不同的内向空间和景色。

同时,不拘泥于形式,运用了草皮和主题树种来作为统一全园的底色。弃石山而留意境,取英日而承匠心。可以说,不仅领会了传统园林的 精神实质 ,而且做出了一定的 革新和突破 。

王澍给方塔园的评价是 “轻、旷、沉、稳” , “笔墨节制,风骨清俊” 。他说:“方塔园可能成为现代中国建筑的一把尺子。无论是谁去书写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我相信方塔园都是无法绕过的。”

(全文完)

方塔园是怎么体现意境美的?

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体现了我国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西方园林风格的冲击,如何继承发扬古典园林艺术、传承文脉、发展有中国特点的现代新园林艺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专家学者为此也进行了许多实践探讨。松江方塔园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例。

方塔园位于上海的松江,建于80年代初,由同济大学的冯骥忠教授主持兴建,因其园内的方塔而得名。方塔原名为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时期,沿袭了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称方塔,塔形秀丽,塔身修长,属于国家级文物。方塔园的建造不仅为其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突现了方塔的古朴秀美、玲珑多姿,也提升了方塔的知名度。新园林和古建相依相偎,相得益彰。这也正是这个园林所要达到的目标:园以塔出名,塔因园而显。

整个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利用了附近原有的一片竹林建成。游览全园之后的感觉就是:古今交汇、中西交融。从总体布局分析,全园可以分为两个区:古典区和现代区。整座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分为前后两部分,北半部分荟萃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主要采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着重于意境的创造,具有“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色。北边的入口也是方塔园的主入口。主入口外有一过渡空间,与城市道路衔接处是一个具有江南建筑特色的牌坊,将游览者引入方塔园景区,既缓和了入口和道路的紧张局面,也是方塔园的标志,形象的点明了方塔园的古典特色。主入口大道西侧还开辟出了休息空间,如同一个小型的自然式园林,仿古式样的建筑、曲折的游廊掩映在自然的树木之中,为方塔园创造出了诗意的外部空间。

入口的大门也与众不同,造型简洁而具有韵味,是对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的提炼运用,经过简化,采用的是现代钢结构形势,表现的是古典韵味。通过大门到达园内,古朴幽静的感觉扑面而来。笔直的青石板路及两旁整齐的庭园灯、几株腊梅、高低错落的小乔木灌木,强调了园林的轴线,并将人的视线引向前方,却并不是一览无余,而是以一道绿色屏障阻隔视线,正是古典园林“障景”手法的运用。几株古树围绕着三个错落有致的置石,形成一个巧妙的围合空间,看来却又十分自然。最大的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方塔风铃”四个字,点明主题。掇山置石向来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内容,这里的布置就是对掇石的应用,虽然简单却意境深远,具有艺术特色,也是整个园林空间轴线的起点。此处的绿化布置如同建筑中的照壁,将主要风景隐藏起来,以使人步移景异,通而不畅,吸引着人们追寻更多的景致。

绕过“绿色照壁”,以一段自然的植物绿化延续园林中轴线,连接全园主景——方塔。从两旁的小路一路巡来,两旁并没有什么建筑,树木花草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自然而不显得杂乱。此段景物以“动观”为主,小路两旁以植物绿化界定空间,植物配置疏落有致,道路虽窄但空间感觉并不局促,园景既没有一览无余,又显得通透而清幽。沿此小路到了开阔之地,方塔就坐落于在较宽敞的矩形场地上,十分显眼。此处就是此园的中心,也是全园的重点。方塔前面有一明代砖雕照壁,也是一有艺术价值的历史古迹。广场上没有种植植物花草,也没有多余的建筑物,以空旷突出了方塔的主体地位。广场西侧为一小山丘,上山的台阶路口前竖立着“方塔欢迎您”的石碑。山丘不高,树木茂密,顶部有一平坦空地,在此游人能以一个较高的视点近距离的观赏方塔全貌。

山丘以西,依山就势紧靠公园围墙设置了长廊,随山体高地自然起伏,廊道旁边密植树木,长廊若隐若现,颇具意味。通过长廊一边可以到达园林的南半区,另一边连接着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场地,丰富了公园的内容。活动中心后面附有宅院,空间不大,设计简洁,以五个石峰为主,仅在其周围配以置物绿化。这一组石峰名为“五老峰”,恰与活动中心的性质相符。

广场北面是一个清代殿宇:天妃宫。退居广场以外,以突出方塔。紧挨广场的东侧是一条用花岗石筑成的堑道,这是由东大门进园的主要通道,两壁以大石砌筑,高约3米左右,中间的道路高高低低,随着石壁曲折变化,石壁上面密植乔木,加深了幽暗的感觉。人走在其中,兴趣盎然。

方塔南侧设立了一面古墙,将园林分隔为南北两个空间,墙侧一条幽深的小路伸向远方,颇曲径通幽、 “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使游览者对于南面的景色产生无限联想和猜测,产生探究的兴趣。由此曲折小径进入了园林的南半部分,则是现代园林的风格。总体感觉视线开阔了许多,主要园林道路尺度较宽,道路弯曲平缓,直线段较长,林木较之北半部分稀疏,墙体南面开凿出了很大的湖面,呈S形,湖水明静,对岸设置宽大的草坪,疏植树木。抽取了西方园林的设计要素,不同的是大草坪设计了起伏的地形,缓坡入水,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植物树木也都没有修剪成形,而是保持了自然状态。不同的园林风格自然过渡,与方塔协调一致。这部分园林的设计是为了从另外一个方向和角度更好的观赏方塔,大水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来形成方塔的倒影,构思独到巧妙,高低起伏的草坪坡度平缓,没有树木遮挡,视线开阔,供人随意休憩,同时远观方塔。水面、倒影、方塔交相辉映,给人以美的感受,加深了方塔给人的印象。湖水的西侧,水面渐渐狭窄,有一个青石板小桥供人通行。水中养了许多金鱼,游人可以购买专门的鱼饲料在此喂鱼,成堆的鱼儿抢食饲料,吸引着人们驻足观望。

南半区基本没有什么古建遗迹,以大片的绿化为主。虽然采用了许多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但并不是直接照搬西方园林形式,而是经过对一些园林要素的提取利用,巧妙的与中国园林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现代特色又能和方塔相和谐的园林空间。大草坪、湖水、甚至道路都以方塔为中心,为方塔服务。园林的设置是为了游人观赏方塔,因而很少游乐设施,以免破坏历史古迹的环境氛围。美中不足的是,湖面西侧、青石板桥旁设置了一些游船,似乎有欠妥当。这里距离方塔并不远,游船的设置和观赏的目的没有什么联系。园林北面东部虽然也建造了一个“儿童乐园”,但是距离方塔较远,并以围墙进行分隔,成为一个园中园,总体来说对方塔等古建的影响不大。

除了这主要的两个区外,方塔园还有许多引人注意的地方。园林的东部还有一大片竹林,种类颇多,配以石板凳、茅草亭等建筑小品,为园林增添了几分清雅。北区的西部不起眼处还有一个从其他地方迁来的明代建筑“兰瑞堂”,丰富了北区的内容,也点缀了园景。园林中的一些建筑小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如公园中的广播音箱,外观如同一块石头,作为小品点缀草地,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真可谓是处处匠心独运。而每一处的设计都考虑到整体环境的风格要求,如北区和南区的道路形式,就鲜明的体现了其各自的特点。

游览方塔园,可以看出其运用了多种园林设计手法,特点鲜明,采用了多种建筑结构形式,但并没有给人复杂多变、杂乱无章的感觉。各种建筑形式有机的统一在园林中,整体环境自然和谐,朴素无华。整体处理以简洁为主,给人一种纯净之美。作为一个以历史古迹为主新建的公园,方塔园很好的把握了古典与现代的关系,烘托了历史文物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结合的园林范例

上海松江方塔的喻意艺术

现今方塔屹立在松江县城东的方塔园中,这里当初是兴圣教寺寺址,1978年在此开拓和兴建了占地160余亩的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四周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这是一座长方形广场,铺饰着整齐的花岗岩。园林设有北、西、东3个园门。北部所见,石板路、石甬道、石壁,满眼尽是排列的石头。从北门进内远远可见巍然雄峙的方塔立在广场上,来到塔边,心胸顿觉开阔。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神话中的意境。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照壁,古时是作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这座照壁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庙的照壁,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在塔南兴圣教寺院废基上的城隍庙的遗物。抗战期间庙宇遭毁,仅存照壁。今为方塔园中一处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遗物。

方塔的介绍

松江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坐落在上海松江区方塔公园内。此塔在宋代熙宁至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建于兴圣教寺内,故名兴圣教寺塔,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于1975-1977年经历复原大修。塔为砖木结构,高42.5米,4面9级,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大出檐,瘦塔身,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建塔特点。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塔公园成立于哪个朝代及它的古园特色

方塔公园位于古城东部,南宋方塔之下,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占地1.21公顷。方塔为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宋古井、明银杏并为园中三宝。方塔公园将传统园林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科技相融合,全园仿宋风格建筑,绚丽多姿,与同址相邻名人馆、碑刻博物馆汇合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古城历史文化内涵。

历经八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古城东部的方塔,以其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建筑形制与艺术风格,成为常熟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名驰遐迩,也成为全市人民引以自豪的古城标志和中外游人瞩注的景观。1998年,由市政府组织领导,建委、老城改造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建设规划,搬迁了塔下的色织三厂,按仿宋建筑风格改扩建原方塔公园,以与园中方塔建筑景观相协调。这一盛举充分体现了改善环境、建设园林、造福人民、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方塔园林建设文化品位的要求,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扩建工程自1998年7月开工,于次年9月竣工,新的方塔公园以秀丽的园林景观展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