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获得者少的原因跟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有着巨大影响,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思想、意境,在中国一篇好的文章有了意境那才叫美,而西方国家和我们正好相反,他们讲究的是逻辑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现代作家普遍文学修养低,虽然中国近代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家,诗人。只是现代作家已经受到世界风”的普遍影响,模仿的文章和阅读的口味也蜂拥而起,中国人阅读的口味导致作者写作的内容,笔者写作的文章内容也影响了中国人阅读口味。

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中国的获奖人却那么少?

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中国的获奖人却那么少?这里面肯定有西方文学的价值观在起作用,经常还有政治偏见,冷战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如果中国人以中国文学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也举不出自信能与东西方一流作家比肩的中国作家,那就不用在乎文学文化差异了吧。比方说王安忆,勤奋写作,写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但如果说这就是当今世界文学最高水准,我可不敢认同。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写信给刘半农,请他提名诺文学奖中国候选人,刘拟提梁启超和鲁迅,托台静农问鲁迅意见,鲁迅回复: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尽管诺文学奖常有颁错人的,但依照颁对的人的文学水准来看,是否可以授予中国人,也是让人疑惑的。一般来说,鲁迅,老舍,沈从文可问鼎。但鲁迅说自己不配,自谦是一方面,他没鸿篇巨制也是一方面。要我来说,已经过世的现代作家中,老舍最合适。沈从文文笔精妙,构筑的文学世界比较平面。

     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觉得目前可能问鼎的大概是王安忆,北岛,最近闹出个残雪,但国内认同并不很高吧。先锋写作深度或有,但也存疑,宽广度肯定不够。我个人认为如果要颁奖,王安忆比较适合。莫言得奖是何缘故,可以讨论。

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呢,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异曲同工之处在哪?

一是我们现代的文学的确和西方文学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我们现在的文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与鲁迅时代的作家们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三是阅读群体的变化,订阅的人多了,欣赏的人少了。

为何中国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少?

一、地理位置不佳。矩离诺奖评委们的视线太远,人家的视力发展速度导致一时还够不着。 二、开放度不够。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是唐朝,唐朝的诗歌在当时世界上流传范围较广,倍受世人瞩目。但是,像这样的开放时期总是不长,往往在内焦外困中回归闭关锁国。像得了自闭症,让外人难以理解。加上汉语本身比较难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导致才美不外现。中国作家走出国门的机会少,见识不广,能像泰戈尔那样同时用外文写作的人很少,难以对世界文坛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三、推介力度不够。近百年来,中国在积贫积弱中从战争年代过渡到和平建设年代,似乎有太多的具体工作在做。文学创作也曾一度辉煌,虽有鲁迅等大家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但是,我们的推介没能打动诺奖评委们的心。 四、世界级的作家和作品太少。我们推崇的四大名著历史悠久,错过了评奖机会。近百年真正有世界级水准的作家和作品不多。特别是近几十年,我们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是作家队伍良莠不齐,急功近利者多,浮躁肤浅的多,整体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