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入到初中课程中,因为从现在通用的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刚刚进入了青春期的初中生,还不能适应其身心快速发育的剧变。由于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往往误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具备独立意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时常会以成人自居,并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比如对父母师长管教的不驯服,自以为是,乃至于叛逆。他们总以为大人不理解他们,缺少对他们意志和人格的尊重。这种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非常容易形成固执和偏激的个性。强烈而不稳定的感情,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些会表现出焦虑、孤独、苦闷等心理特点。较强的受暗示性,又会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盲目崇拜和模仿的倾向。为了弥补孤独和苦闷感,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导致他们寻找情趣相投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和朋友。由于缺乏是非观念和正确的判断力,往往会误入歧途,交往不良人群,对自身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
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你觉得有必要吗?
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生也是最佳学习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现在中小学校是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小学阶段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不团结,甚至逃学、打架以及与教师发生冲突等现象。因此,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已经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维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定期上好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更好的维护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发生了,人们才意识到此前干预得不够,尤其是一些悲剧的发生,留下很多遗憾和教训。但是,问题发生后,很多人还是更多的指向于学生个性方面的原因,过后,各方面包括学校就不再从课程的高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目前,还有一个问题是学校的课程实施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任教师缺乏,教师这方面的培训不够,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落实不到位,即便开设这样的课程,空洞的说教和共性的泛泛而谈作用不大。还有,学校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尤其是这样的课程的老师普遍重视不足,投入较少,加上,有的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的课程在这些学校只能是停留在课程表上,停留在档案里,停留在总结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关乎青少年身心发展,教育应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学校增设心理教育课有必要吗?
10月13日凌晨,江苏省泰兴市一高二学生朱健跳河身亡。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7岁的孩子走上了绝路?
在跳河之前数小时,朱健曾将写下的遗书拍照发给自己的班主任焦某和女朋友吴某。在遗书中,他说班主任焦某总是骂其“死不要脸,脸皮厚”,“逼着吴某不理我,一次又一次”,“您亲手毁掉了我的白月光,毁掉了我的救赎”。
媒体类似这样的报道举不胜举,已经麻痹了人们的神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教育出来的人要身心 健康 。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心理有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尤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已经引起党国 社会 的广泛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生心理 健康 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要在中小学开设心理 健康 教育课(简称“心育课”)。并规定了各个学段心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任务。极大推进了我国学校心理 健康 教育的发展。
但是由于观念认识、师资条件、应试教育等原因,真正落实开设心育课的地区和学校还很有限。
笔者所在的皖北县级高中只有一两所学校开设了心育课。小学和初中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心育课。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根本保证。成才先成人,成人先 健康 。失去了 健康 就失去了教育的基础,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事件居高不下,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正出现爆发态势。而应试教育的火越烧越旺。这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亟待解决的矛盾。
笔者所在的高中,明显感觉到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需要转介到精神医院接受医疗药物心理治疗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所以心理 健康 教育课,不仅要广泛开设,而且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方面供应和需求的矛盾很尖锐,任重而道远。希望家庭、政府、学校和 社会 齐抓共管,为孩子的 健康 成长创造条件。孩子的 健康 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也是国家富强的保证。
很有必要开设心理 健康 课。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发生了,人们才意识到此前干预得不够,尤其是一些悲剧的发生,留下很多遗憾和教训。
但是,问题发生后,很多人还是更多的指向于学生个性方面的原因,过后,各方面包括学校就不再从课程的高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目前,还有一个问题是学校的课程实施能力不足,心理 健康 方面的专任教师缺乏,教师这方面的培训不够,心理 健康 指导和教育落实不到位,即便开设这样的课程,空洞的说教和共性的泛泛而谈作用不大。
还有,学校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尤其是这样的课程的老师普遍重视不足,投入较少,加上,有的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的课程在这些学校只能是停留在课程表上,停留在档案里,停留在总结中。
重视心理 健康 教育,使学生 健康 成长,关乎青少年身心发展,关系祖国的未来,教育应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必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既包括生理的、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 健康 教育刻不容缓。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也是不 健康 行为的孕育期,中学生容易焦虑,会遭遇到学业和生活各方面的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 健康 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心理课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开设,学校也配备了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学校的心理课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关心孩子的成长,生活,以及内心世界。
首先,心理老师不能唯心理学专业论,更不能盲目崇拜西式心理学研究方式!
社会 上的有工作经验、有 社会 阅历、有劳动实践的先进、模范、英雄、义士……等才是学校学生最好的心理老师。
有
有,小学5年级就该有一节了
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渗透到中小学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学科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小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学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认知、情意和行为。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过程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位置与教育价值。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下面以小学社会课《我家的邻居》为例,说明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该课的教学目标有:
①懂得良好的邻居关系的重要性;
②培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情感;
③主动维护住宅公共部位的环境卫生并且能主动招呼、关心邻居。
其中①是认知方面的目标,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标,③是行为方面的目标。
二、在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经过适当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课程中对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德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定向和动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叠、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线索。
三、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层面来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中反映在学科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上。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根据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标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它是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主要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和探究原则。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要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而这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又会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保持最终会形成新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获得健康发展。各学科教师在贯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五大原则时,还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教师活动:巧设情境—指导实验—激发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活动:好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心理过程:增强动机—感性认识—理性思考—领悟内化。锻炼能力:科学兴趣、观察动手、质疑探究、思维想像。塑造人格:新鲜感、务实感、责任感、求知欲、好奇性、参与性、坚忍性、科学性。
四、在小学学科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对教与学的评价是以知识理解为中心,是单维的、片面的评价;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化答案,轻创造力考核,把考试与评价等同,把分数与效果,即学生的价值等同起来。这种评价只关注预期的、静态的、客观的目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体心理层面的因素;它单纯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负担重,创造性、个性受到摧残,压抑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损害了学生身心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来了传统学科课程评价的变化,它要求评价的多元化,注意评价的心理层面,兼顾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确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如何在中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语文教材中特有的一面,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确保初中生在未来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并且可以更好地开展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
一、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过程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将自身发现能力展现出来, 将教材中存在的智力因素和心理教育资源发掘出来, 并探索出这部分内容同社会的关联价值, 同时让其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其学习品质, 提高学生在交往和学习中的信心, 进而让其运用一种高尚情趣和价值观念去开展学习活动。
另外, 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积极向上的事例, 引导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完善, 这样在无形中提升看自身的控制力和发展力。这样语文教学, 不仅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初中生, 还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课文中, 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触,学生说学了这篇课文深受感动,
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点小事就不能坚持下去,而愚公可以将一件事坚持一辈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我们要向愚公学习,学习他的良好道德品质,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二、提高学生归属感的前提下,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想要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分析好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心理的发展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 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意识和归属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重视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的内容,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并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引导, 让学生培养意志品质、审美情趣, 提升学生在集体中的归属感。
这时候需要教师可以将学习氛围营造出民主和平等的氛围, 充分理解学生, 教师有时和学生起冲突时,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实际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要将课程讲好, 还应该更加关心学生, 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课堂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后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让其更加愿意相信老师, 愿意同语文教师开展更多的互动。
三、阅读教学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次实际阅读课中, 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方面阅读材料, 让学生先自己通过阅读和归纳, 总结出什么才是健康心理状态, 此种过程中,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高, 同时又了解到一些基本心理知识。这样的方式适合自主性较强的学生, 对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 可以由教师针对阅读材料, 确定出几个关键词,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在阅读课程中, 将作者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 树立出正确的榜样, 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初中教材中, 很多课文都是名家名篇, 作者有着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是初中生可以学习的榜样。如果学生的耐力有限, 坚持精神较差, 就可以充分运用这样的方法, 将一些坚持不懈的作者,
生平介绍给学生们, 比如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时刻仍然能继续奋笔疾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 失明并且聋哑, 都可以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鼓励人们向往希望, 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他们的精神, 讲给学生们听, 就是为学生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质, 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熟练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更要学习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也有较高的操作水平。在教学工作之余,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参加一些心理培训课程, 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开展自学活动, 进而提升心理方面的知识水平。
在日常的教学中, 通过实践活动, 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 努力专研, 同学生们共同进步。语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应该是良好并积极向上的, 因为教师的人格以及行为,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形成和行为发展, 因此, 想要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 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学生通过教师获得鼓舞。
教师用一种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同学生交流和沟通, 显得非常重要, 这也是综合素质良好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