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识世界都是从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因为这些事情最具体、最生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以个体推断整体”的思维习惯。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的思维才需要训练,科研人员要通过一定实践和练习才能摆脱自己的习惯思维、摆脱自己的成长环境带来的主观影响,学会用科学客观的思维思考问题。养成基本的统计学思维对普通大众”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缺乏践行这种思维的条件,鲜活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全面客观的数据却不那么容易获得。

一般来看,“群体”这个词的意思是个人

不是指个人,而是指有共性的个人组成的一些人,称为群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个体往往通过群体活动达到参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友情、关心和支持。

群体与个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一一致时,人们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常见的正式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层级关系。

在任何正式群体中都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两种:

1、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群体;

2、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而个体则是个人的情感,兴趣,行为,意识等等东西的自主性的个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