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形态测量分为身高与体重测量,方法如下:

1、以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版上,上肢自然下垂,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测试人员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取测量值,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记录员复诵后记录;

2、杠杆秤应放在平坦地面上,调整0点至刻度尺呈水平位。男生只穿短裤,女生穿短裤、短袖衫,站力在秤台中央。测试人员放置适当砝码并移动游码至刻度尺平衡。读数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录员复诵后记录。

简述身体形态的评价方法

一 概述

人体形态学的评定内容:

⑴ 体格评定: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⑵体型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 、外胚型(瘦小型)

⑶身体成分评定: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

⑷身体姿势评定

在现在的康复评定中,主要以身体姿势评定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论述一下身体姿势的评定的内容及方法。

二 身体姿势的评定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体姿势。

评定人体姿势时,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观察或测量。所谓铅垂线,是将铅垂或其他重物悬挂于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铅垂线,它与水平面相垂直。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 后面观

1.正常所见 正常人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上,大粗隆和臀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内侧中心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同高,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股骨大转子高度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骨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翼状;头颈部有否侧偏,旋转或向前。

(二)正面观

1.正常所见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头颈直力,咬颌正常。

2.检查方法与内容 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足内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张,膝外翻。手放在双侧髂棘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如果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部有无向前或倾斜等。

(三) 侧面观

1.正常所见 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度到五度屈曲,髋关节0度,骨盆无旋转。正常人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弯曲部位,称为生理性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头,耳和肩峰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骸骨后方)一外踩前约

2cm。

(2)观察内容 足纵弓有否减小,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弯曲有否增大,躯干是否向前或向后弯曲,背部变圆、变平或驼背;头是否向前伸。

四记录结果与分析

记录上述观察所见。将垂线与标志点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测量,量化后填人评定表格。

姿势的对线发生改变继发于结构畸形、关节退变、关节不稳、重力的改变、不良姿势习惯或疼痛等。脊柱发育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变正常的姿势;胸部结核可致脊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畸形;由于髋关节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侧弯过多,可造成侧突畸形。不同侧面的观察所见及分析参见表5—5。

三、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人体形态学测量的内容较多,检查时应根据疾病、障碍

的诊断对相关的内容予以详尽的记录,如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疾病应对小儿身长、身长中点、小儿坐高、头围、胸围、体重等进行测量。而对肢体水肿的患者则应重点测量肢体的周径等.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测量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为了使

评定难确、客观,治疗师必须熟悉各人体解剖的体表标志,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

缩性的皮尺。

5.被测量者着装以宽松、不厚重为原则,被测量部位应充分暴露。

6.在测量肢体周径或长度时,应作双侧相同部位的对比以保证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表格设计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为了防止遗漏,应对不同障碍诊断设计出不

同的评定表格,如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身体重心线的测量与记录;对截肢的患者应详细填写截肢残端评定表。并且对评定表的诸项予以认真填写,以便动态观察患者指标的变化,为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怎么测量腿长

腿长,一般是比较口语化的说法,在身体形态测量领域我们一般称之为下肢长。根据测量起始点的位置不同,可以将下肢长分为四种。下肢长有专门的测试工具——马丁尺,一般用长的马丁尺来测试下肢长。测量下肢长时有专门的姿态要求:受试者需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测量人员站立在受试者右侧。分别按照以下测量点进行测量。最常用的四种下肢长测量方法如下:

下肢长H:H点是髂嵴与腋中线的交点,即髂嵴点,是髂嵴上缘最向外突出的点。相当于髂嵴的最高点。它反映人体下半身(包括下肢在内)的总长度,近似人体重心的高度。测量髂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A:A点是髂前上嵴上缘,即髂前上棘点,是髂前上棘最向前下方突出的一点。。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B:B点是大转子上缘最高点,它能反映出臀部位置的高低。测量大转子点至地面的高度。

下肢长C:C点是臀纹线,即臀部与大腿的相交的部位。测量臀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四种下肢长的大小顺序应为:下肢长H>下肢长A>下肢长B>下肢长C,其中下肢长B在体育测量中是最为常用的指标。但下肢长B的测试点大转子在实际测量中不容易找到,或容易找错,所以一般在测量时需要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才能尽可能的控制测量误差,得到较为可靠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