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揭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
2、中共九大:否定了八大已经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使“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解决了工作重点问题,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4、十二大: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成型。
5、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这阶段是主要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自我创新,以合作化为基本原则,以供给经济形式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在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上,主要以自我创新方式,以完善合作化为基本原则,进行完全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探索。
这个阶段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1956年到1966年,主要在经济层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其二是从1966年到1978年,主要从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着手探索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是从1980年到现在,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手探索社会主义。
这个阶段分为摸索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发展阶段。
简要叙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探索历程: 1、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揭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 2、中共九大:否定了八大已经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使“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理论上和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解决了党从1957年以来未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问题,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4、十二大: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成型; 5、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6、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知道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7、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8、十七届三中全会:树立社会主义体制下生产资料合理积累的法律依据。
求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成就
背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
过程:1956年9月的 *** 八大,在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
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在这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成就:
1、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是明确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2、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办事。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经历哪些过程
分别是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全党整风。
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四、“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五、文革的内乱。
六、改革开放的决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七、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 ***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孕育的。
新中国成立后,以 *** 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 *** 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崭新的重大历史课题, *** 是努力探索和回答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20世纪50年代中期, *** 就提出,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苏共二十大后, *** 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
后来,他又指出,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欧洲各国搞得更快更好;并试图“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在经济方面,针对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倾向, ***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建设的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思想;针对急于求成的“左”的冒进倾向,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的思想;针对党内存在的要取消商品经济的思想倾向,他提出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运用价值法则的一系列独创性见解。
在政治方面, *** 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它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在文化方面, *** 创造性地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在社会建设方面,他适时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
在国防外交方面, *** 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如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发展现代国防技术、制定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等等。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了曲折,初步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没有坚持甚至背离。
但是,这种探索是开创性的。
从理论起点和认识源头上来说,以 ***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的理论探索以及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和方法论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探索中所积累的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试述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路程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2.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在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地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苏联模式毕竟不是至善至美的,更不是为新中国度身订做的。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出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开始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的一些弊端。1955年底,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经验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讨论这两篇文章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释了国际共产主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否定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正是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省和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3.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些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文献和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文章与讲话中;包括当毛泽东本人在某个时候或某个问题上偏离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实际时,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根据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等观点;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陈云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所有这些,为毛泽东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起步阶段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这一阶段主导的方面。
(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些错误的东西,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实际,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有所积累,但是,由于它本身还不很成熟、还不很完善,正确的发展趋向终于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纠正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把他反对错了的事情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毛泽东没有提出的新任务、新方针、新政策,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
相关材料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他的历史功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先导。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根据和理论基础,其思想成果的基本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形成的一系列积极的思想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学习苏联起步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学习苏联起步是符合逻辑的,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
早在1950年年初,毛泽东出访苏联时就说:“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刘少奇也说过: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
毛泽东后来说,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文化基础,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但是由于苏联的一些东西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而且苏联模式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我们党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毛泽东他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始了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既总结我国经验,也总结苏联的经验,着力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10个重要关系。
报告明确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并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
请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大事。谢谢。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论十大关系》1956.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是探索的开端(意义)
2、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 大会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八大后曲折和失误
原因:
1)原因:
①左倾思想错误(主要原因)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③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指导思想 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表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①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评价:违反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 原因:为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过渡到共产主义
②评价: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造成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1959-1961)。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 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
4、中央的反思、纠错
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成效:使失调的国民经济得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十年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成就.
(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 国民经济的劫难
影响: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既有成功,也经历了曲折)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制定方针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总之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