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酿酒业,旅游业和纺织贸易出口是绍兴市的龙头产业,绍兴柯桥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所在地。

2、绍兴市最繁华的是市中心地区,包括解放路,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和鲁迅路等,市区房价在一万元以上,环城路到三环线一带的放房价在七千到一万元之间,柯桥房价近几年上涨幅度较大,大约和市区房价持平。

3、绍兴人的乡土观念较强,习惯居住在本地,部分人会在杭州或萧山买房。

绍兴经济发展如何?本地人回答一下。

绐兴龙头产业的话是酿酒业,旅游业和纺织贸易出口,绍兴柯桥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所在地
最繁华的是解放路中段,辐射开去包括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和鲁迅路等,这一块是所谓的市区
房价的话市区在一万以上,从环城路到三环线这块在7000到10000之间,我家就在这块偏三环的地方,在7500左右。袍江开发区的房子应该嘴便宜,其次是城南的。柯桥房价近几年猛涨,和市区的持平了
绍兴人的乡土观念比较强,习惯居住在本地,但一些人会在杭州或萧山买房。绍兴的有钱人都比较低调

浙江绍兴如何?

绍兴是一座非常有历史底蕴的江南古城,地处浙江省的中部偏北,东西分别和宁波,杭州接壤,绍兴市区主要以江南水乡风貌为主,到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江苏苏州也是很相似的,毕竟都是属于吴越文化区域,绍兴也是一座非常适合旅游和定居的城市,比起上海或者是杭州,绍兴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如果你想要逃离大城市的,可以考虑来到绍兴定居。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发达的区域往往都是集中在东部和南方地区,比如说长三角经济圈,还有珠三角粤港澳都市圈,这两块区域是我国最富于,发达的地方,而说到长三角,这个地方绝大多数城市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富裕到了现在,比如说苏州,扬州,杭州等,而今天要说的这座城市,它距离杭州很近,虽然说现在经济发展和知名度已经远远赶不上杭州了,但是论历史地位和底蕴,这座城市在江南地区依然名声很大,它就是绍兴。

如果说江苏哪一座城市最能代表江南水乡,人们往往认为是苏州,而浙江的绍兴,同样也是一座代表了江南鱼米之乡文化的城市,毕竟这里都是吴越地区,一个是吴国的都城,一个则是越国的都城,但是本质都属于吴文化,当地老百姓都说吴侬软语,绍兴距离杭州,宁波,上海都不算太远,市区河道纵横,处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而且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很惬意,没有大都市那种快节奏的压迫感。


绍兴同样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虽然有杭州这一座旅游度假之都在边上,但是依然没有掩盖掉绍兴的旅游资源,像绍兴市区的鲁迅故里,仓桥直街还有百草园,这些都是绍兴的历史文化遗迹,绍兴也是我国的酒乡,绍兴的黄酒在江浙沪一带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绍兴的美食也不少,像梅菜扣肉,臭豆腐,这些名菜都在浙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绍兴发展为什么不如宁波?

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宁波靠海,而绍兴不靠海,绍兴唯一的出海口是上虞港,这是一个小港,就在曹娥江与钱塘江的交汇口,这不算出海口,只能算内河港口。而宁波港是我们最大的港口之一,而且宁波是计划单列市,财政上比较独立,这是副省级城市,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

宁波为什么那么牛,是因为宁波的慈溪与余姚民营经济都很发达。慈溪比绍兴的诸暨强,余姚比绍兴的上虞强,而宁波的奉化与宁海等地联合起来,也完全可以战胜绍兴的柯桥。于是,宁波就比绍兴要强很多了。宁波的GDP至少有9000亿,绍兴估计不到6000亿,这就是差距。

那么,为什么绍兴发展不如宁波,主要原因除了宁波有港口,是早年的通商口岸,而且宁波的人口也比绍兴多。宁波人口780万,而绍兴只有500万,这样就少了很多人,绍兴的钱比宁波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总体来说,浙江还是比较平均的,人口越多就财富越多,这个是很明显的。

另外,绍兴发展不如宁波,是因为绍兴靠近杭州,很多绍兴人被杭州吸走了,稍微有点本事的,全在杭州买房,谁还呆在绍兴。而宁波本地人不会去杭州,因为宁波人觉得杭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宁波经过跨海大桥,去上海比去杭州还要方便呢。

宁波在传统上就是去上海香港闯大世界的,宁波商人也比绍兴商人要厉害一些,香港注明的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人,上海人早期有很多是宁波过去的,这无形中也是一笔财富。

作为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二和第四的城市,绍兴和宁波同处浙江宁绍平原,是不折不扣的好邻居。但是,从近年的发展态势来看,绍兴明显落后于宁波。2018年,预计绍兴的GDP大概差宁波4000个亿。分析下个中原因:

在地理环境上,绍兴不如宁波优势明显。 绍兴的地理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差宁波1000多平方公里。虽然绍兴和宁波都处于宁绍平原地带,但绍兴是典型的“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中部地区大多为丘陵地带。从区位优势来看,绍兴刚好在全省老大杭州和老二宁波之间,各种重点投资肯定多在杭州和宁波身上,绍兴难免会遇到灯下黑的问题。而宁波市可利用土地更多,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且具有世界第一货运港口优势,这就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大打下了基础,这个优势将来只会放的更大。相比之下,绍兴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江河水运都不具多少优势。

在产业发展上,绍兴近年转型慢了。 虽然宁波这些年经济转型升级也不算快。过去,宁波曾一度有希望赶超杭州,但在互联网时代宁波落在了后头,与杭州差距拉大。但依托港口的优势,宁波在未来,势必会在高附加值加工产业上下功夫,宁波舟山一体化加速。相比之下,绍兴近几年的转型升级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当地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诸如化纤印染行业里的一些高污染小微企业还面临着淘汰升级的压力。

在城市建设上,绍兴明显落后于宁波。 绍兴市目前人口500来万,差宁波800多万人口近300万。绍兴市最让人诟病的是,绍兴老城区发展太慢,与日新月异的宁波城市建设相比,差的不止一个身位。今天的绍兴规划建设了距老城区较远的绍兴北站,就是希望能够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否则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因为再往南走就到山脚了。此外,宁波过去十几年,一直在高校资源上下功夫,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万里学院、诺丁汉大学等等,至少在省内还是不错的,这充分保障了宁波城市发展人才基础。而相比之下,绍兴一直想把文理学院打造成绍兴大学,却受到了来自 社会 各界的非议。

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现时的角度来看的。但是,如果从 历史 的角度来看绍兴的发展,你会发现,绍兴其实并不比宁波差太多。如果算算 历史 帐,绍兴曾经被杭州拿走了萧山(萧山分出的巨无霸滨江区),被宁波拿走了余姚。把两个经济强县加起来,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了3000多个亿,加上滨江再多1000多个亿。这么一加一减,绍兴就可以和宁波打个平手,说不定还有胜算!但是, 历史 不容假设!如果萧山、余姚真的留在绍兴,是否能够发展如今天这般,真的很难说!至少,滨江区就很难说了!

绍兴位于杭绍勇城市群中心纽带城市,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五千亿,是浙北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绍兴发展会不如宁波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1.绍兴在浙江城市里一直是比较低调的,不高不傲,也没有什么大灾大难,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中规中矩,可能能让我们想起绍兴来只有那些文人墨客里的江南水乡了!进入21世纪,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可以由低端产业向高新技术改变!苏州宁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移动通讯设备,高端机械制造业等。而此时的绍兴还在啃老本,拿着低端的碗吃着饭,一直到08年绍兴还有一大批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值不高的纺织产业!而此时的苏州和宁波产业转型成功,经济一跃而起,成为两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黑马城市!

2.绍兴人口相对宁波还是少了不少,但是放到全国来看,绍兴也有五百多万人口,已经属于人口大市了!这也算是绍兴比宁波差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可以从绍兴的商业圈看出一点问题,绍兴基本是没有什么知名的商业品牌进驻,我认为这跟绍兴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我认识的绍兴人比较喜欢攒钱,不热衷于消费,这跟绍兴人对房子的亲睐也有很大关系!看看绍兴经济不强房价不弱就知道了!

3.做为杭绍勇城市群的绍兴看起来位置很好,其实不然!绍兴在杭州和宁波之间,没有人口优势,也没有宁波多个出海港口的优势,自身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容易被杭州宁波虹吸干净的!绍兴人逛商业圈一般去杭州,外贸走宁波,交通优势也不如杭宁,很容易没落下去的!随着杭州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迅速,扩城速度加快,杭州绍兴同城化很有可能。宁波近期无限风光,省里牵头支持宁波梅山国家级新区建设,行政区划不断优化调整,东部新城发展迅速,轨道交通日益完善,宁波很可能在未来分得绍兴的一杯羹!

绍兴的未来会怎样,还是取决于绍兴经济转型如何,或者积极做好对接杭州,实现杭绍同城化,绍兴会如何选择呢,你们觉得呢?

唯一的问题就是绍兴没有说一不二的领头羊。宁波有领头羊就是宁波本市,其他几个县市各有侧重区域经济整合力强,达到了1+1大于2的目的。绍兴没有领头羊,绍兴的本市越城区反而是各县市最弱的,其他县市反而看不起越城区,其结果导致诸暨和柯桥跟杭州混,上虞跟宁波混,新昌和嵊州跟更乎台州宁波,由此可知绍兴是没有中心的,没有中心即没有整合力,单打独斗怎么可能发展的好。可以说绍兴是浙江省内自从1993年统计起,唯一在全国排名退步的地级市。现在绍兴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上虞和柯桥已经撤县设区了。但是本人认为已经晚了,要是能早十年这么做可能还有效果,那时候还有大投资的国策,现在不仅没有这个国策反而不断去杠杆,这一正一反间绍兴蹉跎了至少10年。宁波幸亏在本世纪初把鄞县和镇海给设区了,现在这有两个当纵深,产业升级明显加快,后面又有杭州湾新区加持,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明显比绍兴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绍兴的产业还是轻纺,想突破但是突破不了,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再一个十年如白驹过隙,长点心吧,绍兴,算是我一个宁波人的第二故乡。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绍兴为什么发展不如宁波?说实话,浙江本地人可能都知道个大概,但是国内的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很清楚,毕竟绍兴在很多人的童年印象里比较深刻,主要原因是那里有鲁迅,小学课本里人人都读过他的文章,知道宁波的就不是很多,宁波虽然城市知名度不高,但是宁波的名人也不少,像上海滩的崛起离不开宁波人,香港回归和香港的电影业离不开宁波人,中国首位诺奖得主是宁波人,还有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是宁波人,包括近代叱咤风云的蒋中正也是出自宁波,但是知名度高和名人多并不能跟经济发展划为等号,绍兴为什么发展不如宁波,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主导产业没有优势,竞争力不足

大家应该都知道,绍兴的纺织业在国内可以说是非常出名的,尤其是印染这块,可以说是国内的龙头老大,虽然产业大,但是属于重污染的行业,近些年整改关停的很多,说实话对绍兴的经济影响很大,而且印染还是绍兴的支柱产业,去过绍兴柯桥的人应该知道,印染厂跟纺织行业的贸易公司遍地都是,这里汇聚了全球各地的买手,马路上老外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着实让人震撼,其次就是 旅游 业跟黄酒,如果一座城市的主导产业是 旅游 业跟食品加工为主的话,那这座城市注定做不强,发展 旅游 经济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消耗文化IP打感情牌肯定是不长久的,如果说嘉兴是座被粽子耽误的城市,那绍兴就是被黄酒耽误的。

但宁波就不一样了,以实业立市,还有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而且还有港口跟贸易为辅助,这一点绍兴跟宁波的差距大,经济发展上自然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政策和地理位置没优势

相对于浙江大部分城市的地理环境来说,其实绍兴的地理条件还算不错的,最起码有平原地区,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但是绍兴的地理位置却比较尴尬,位于杭州跟宁波之间,杭州是省会又是经济中心,宁波则是仅次于杭州之外浙江第二大城市,绍兴的区位发展上动力明显要弱很多,而且绍兴的地盘还被杭州和宁波瓜分过,像杭州的萧山区跟宁波的余姚都是建国初期从绍兴划分出去的,说实话对绍兴的影响也挺大的,还有就绍兴是一座地级市,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跟计划单列市,享有的政策和资源肯定要强绍兴很多,这一点也是本质区别。

第三:人口吸引力不足,被杭甬分流

都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的就是人口,万变不离其宗,人口增长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机,然而绍兴的人口吸引力相对来说非常薄弱,经济虽然在浙江排第三,但是人口增长在浙江排名比较靠后,2019年的人口净流入只有2.2 万人,相对于杭州跟宁波来说确实有点少,连宁波市的零头都没有,人口吸引力不足是硬伤,这也是导致绍兴经济增速缓慢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这也跟绍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夹在杭甬之间,人口分流严重,杭州跟宁波的虹吸效应也非常强势,这也是绍兴人口吸引力不足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绍兴跟宁波相比较,经济发展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弊端,当然了,绍兴在国内还是非常不错的,经济排名全国第37位,跟河北省会石家庄旗鼓相当,超过了南昌,哈尔滨和南宁一众省会城市,只是跟宁波和杭州相比较有所欠缺,毕竟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绍兴能有这个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绍兴和宁波,两者的差距说到底,还是在于体量上的差距。

这年头虽然人口的红利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其差距还是不小的。绍兴现在的人口数大约在五百万左右,而宁波却将近有八百万的人口,这多出来的三百万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绍兴体量小,和当初绍兴行政区划的调整有着一定的关系。余姚和萧山曾经在 历史 上都一直属于绍兴的管辖范围之内,而在建国之后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分别被划分给了宁波和杭州。而余姚和萧山的经济水平在现如今看来还是比较发达的,如果这两个地方还算在绍兴上的现在肯定发展就不一样了。

与此同时,宁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独特的深水良港为宁波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宁波现在的经济支柱,可以说就是现在的宁波港带来的港口工业、制造业和外贸行业。相比之下,在这方面绍兴就弱势了许多,仅有一个不大的上虞港,在海洋资源方面和宁波是不可相必的。

最后,应该就是宁波在政策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能够得到的资源自然是绍兴所不能比的。而且宁波现在还有“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和“一带一路”,机遇是非常大的。

绍兴发展步入宁波,主要还是地理区位和政策条件。

从地理优势看,宁波靠海,宁波北仑港和上海洋山深水港合并之后,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光这一点绍兴就没法比。相比于绍兴,宁波更有 历史 资源优势,宁波商帮实力雄厚,一度掌控上海的金融业,蒋介石出生的宁波溪口镇是浙江最发达的镇。宁波有东南第一藏书楼天一阁,宁波籍院士有100多位,为全国地级市之最,这些 历史 因素不能不影响到宁波的发展。的确,绍兴有师爷,周恩来和鲁迅的老家都是绍兴,但那时多少年之前了?

从政策条件看,宁波是副省级城市,国家给的政策会好很多。在省级政策方面,杭州、宁波和温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三级,为了做强杭州和宁波,身为老四的绍兴先后分出了萧山、滨江和余姚,绍兴元气大伤。在产业结构上,杭州有互联网产业,宁波有港口加工业和电子通讯产业,波导手机这几年在中国不行了,但是在非洲厉害的很。温州和绍兴则基本上还是传统纺织业等,缺乏品牌,亟需转型升级。

明确告诉你,绍兴与宁波不是一个等级上的城市,所以绍兴的发展肯定是比不上宁波。

绍兴是普通的地级市,而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还是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这样来对比的话,绍兴是马,宁波就是大象了。

等级不同,那它对应的政策也会不一样,优惠政策还会不一样,不管他所处的区位在哪里?只要是等级不同,差距就会很大。

其实绍兴应该是浙江省的优等生,而且绍兴非常努力,属于一个班级里的成绩佼佼者。

绍兴应该是整个浙江最有文化的地方,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这里诞生了很多文化的名人,像鲁迅就是绍兴人。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把整个绍兴给写活了,也让很多人知道绍兴这个城市,让很多人去绍兴都想尝一尝茴香豆与臭豆腐。

目前绍兴管辖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三个城区下属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三个县市。

从管辖的范围上来看,那绍兴在管辖的范围要比宁波市要小得多,而宁波她有六个主城区下属,还有慈溪市、余姚市、象山县、宁海县等四个县市。

绍兴没有自己的腹地,基本上是三面夹击的一个概念,比如像柯桥、诸暨,他可能会受到杭州市萧山区的影响,相对来说,与萧山区的融城较为方便。

向新昌县、上虞区可能会受到宁波市的一个辐射,宁波市对这两个区域有一定的产业,吸虹和人口吸虹效应。

另外,诸暨市也可能会受到向义乌市的一定的影响,很多诸暨市的产业或者人口,他的流向可能往义乌方向也会,比如像安华镇一带。

我这几年的发展已经非常不错,在整个浙江省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处在浙江省第四位,比嘉兴市稍微高一点点。

绍兴唯庆幸的是,绍兴目前已经有三个区,而且已经有地铁工程在建。

那杭州都市区的建设与宁波都市区的建设,那未来会受到两大中心城市的一个辐射,绍兴这块区域还是发展非常不错的,处在交通非常密集的地方。

来未来不管是绍兴的产业,还是绍兴的人口,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绍兴处在整个长三角大湾区的中心位置。

随着城市层次等级的分化,绍兴与宁波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还是房价,都会有巨大差距。

随着浙江共建四大都市区未来的城市格局,基本上是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金义都市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应该比这四大都市区里的城市相对来说弱一点。

宁波除开他的城市等级高,另外,它的地理位置要比绍兴还要好一些,毕竟有世界最大的港口宁波港,属于一个港口城市。

我们不能说绍兴的发展不如宁波,只能说绍兴的发展在他同等级的城市中,属于优等生。

宁波与绍兴?

1宁波是单列城市,有政策支持,绍兴是什么也不是,咋比。

2,1954年上面就定了发展宁波,把现在的余姚和慈溪从绍兴划到宁波,还有这边的萧山划给杭州,如果这三个县级市算在绍兴,大大超宁波,和杭州都不相上下了。

3,绍兴既没有港口,也没有大平原,不如嘉兴湖州,多的是山和盘地,能发展到浙江第四已经是绍兴人的智慧了。

行政级别:

宁波是副省级,绍兴是地级市。

经济级别:

宁波是计划单列市,绍兴是一般城市。

地理差别:

宁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绍兴是内陆城市。

定位差别:

宁波是浙江省副中心城市,绍兴是非中心城市。

发展时差:

宁波是90年代就奠定了如今地位,绍兴在新世纪初才开始发力。

所以这两座城市是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起步时间、不同的倾斜度之下产生的必然差距,温州当年鼎盛期房价叫板一线城市,经济层面都无法威胁到宁波,更别说综合实力方面。

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当中,除了福建的厦门以外没有一个会被省内地级市媲美经济水平的。而且泉州超过厦门的也仅仅GDP总量,论综合实力以及收入和人均经济数据依然差距很大。计划单列相当于经济层面的直辖市,在80年代就已经赋予了很高的经济地位和开放程度。而绍兴等民富型城市普遍都是90年代后期开始搭上创业热潮首班车之后才逐渐确立地位的。所以绍兴再怎么发展也不会绕到宁波前边去。

关于绍兴经济

光看政府颁布的一些数据的话可以发现绍兴的人均收入很高,其实不然,抬高绍兴人均收入的是非市区的一些有钱人,如柯桥的“布老板”。如果只是绍兴市区普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话没有什么职称和职位的话收入是比较少的,一般在两千元左右,低的1000都不会到。贫富差距太大。另外绍兴的物价水平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来比相对较高。
龙头产业的话是酿酒业,旅游业和纺织贸易出口,绍兴柯桥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所在地
消费观的话在我看来不高,至少普通市民不高,但有不少奢侈品专卖店如劳力士。消费观念从夜生活质量也看得出,绍兴基本上10点以后店就基本上都打样了
最繁华的是解放路中段,辐射开去包括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和鲁迅路等,这一块是所谓的市区
房价的话市区在一万以上,从环城路到三环线这块在7000到10000之间,我家就在这块偏三环的地方,在7500左右。袍江开发区的房子应该嘴便宜,其次是城南的。柯桥房价近几年猛涨,和市区的持平了
绍兴人的乡土观念比较强,习惯居住在本地,但一些人会在杭州或萧山买房。绍兴的有钱人都比较低调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用

绍兴经济在浙江省排名

第四位!绍兴市(6795亿元)
绍兴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2021年绍兴市完成生产总值6795亿元,在浙江省各市GDP排行榜中位居第四,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7亿元、3228亿元、3340亿元;据编辑得知,2021年绍兴市下辖的柯桥区GDP总量最高,为1747.98亿元。2021年绍兴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9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3101元、42636元。

嘉兴、湖州和绍兴,哪个城市的发展势头最好?

三城相较,看好绍兴。有人或许会说,怎么可能会是绍兴呢?嘉兴的地理位置距离上海杭州这么近,怎么也轮不到绍兴这座地处浙中边缘的城市。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但是,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上海都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杭州也步入准一线城市行列的时候,我们再回头看看,嘉兴的发展情况。
嘉兴市的发展虽然也在进步, 社会 基础建设也不算差,但是总感觉经济实力跟它所处的位置不同步。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大城市往往会产生一种虹吸效应,把周边资源都集聚到自身。
嘉兴就面临着这样的现实状况。北有上海,南有杭州,夹在中间,要想大发展,不太现实。

湖州市的位置相较于嘉兴,它所面临的是跟其隔湖相望的江苏无锡、苏州两座经济强市。同为环太湖圈,发展势头却完全不同。自身经济过于疲软,大企业不多。
绍兴市相比较其他两地市,在区域面积上就是其他两座城市的一倍。经济实力也在浙江三大城市之后,排名常年稳居第四位。下辖城市区域块状经济鲜明。
所以三者之间,还是看好绍兴。

浙江省位于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嘉兴、湖州和绍兴靠着省会杭州。从地理上看绍兴夹在杭州与宁波之间,嘉兴夹在杭州与上海之间,而湖州是三省交界的地级市,北边是太湖,与苏州滆湖相望。

我感觉,发展将来最好的是嘉兴,背靠两颗大树,发展模式应该学习苏州,拥抱上海发展,而是不向省会杭州发展的策略,上海市南北铁路节点城市,上海往北铁路必经过苏州,往南比经过嘉兴,而什么两个城市的GDP相差如此之大,实在耐人寻味。

三地中嘉兴中 旅游 业最为发达,全国游客只知乌镇、西塘,却不知是嘉兴的,这个的确有些尴尬。
湖州

2016年户籍人口264万,地区生产总值:2476亿元

嘉兴

GDP 4355.24亿元,人口465万人
绍兴

GDP 5108.04亿元,人口 501万人

1、嘉兴,地处浙江东北部,东邻上海,南倚抗州湾,西连杭州与湖州,北接苏州。地理位置极佳。面积3515平方公里,人口459万人,GDP产值3760亿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1位,浙江11个地市第六位。是大上海经济圈里的重要成员。发展前景无限。2、湖州,地处浙江北部,东邻嘉兴,南连杭州,西为天目山、北边为太湖并以苏州、无锡隔湖相望的城市。其面积5818平方公里,人口295万人,GDP产值2243亿元,浙江第八位,人均产值76039元,是浙北四市中唯一低于全省人均83153的城市,其周边城市的太大太强无疑挤压了湖州的发展空间。 3、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东与宁波相邻,南连台州与金华,西为杭州。面积8213平方公里,人口499万人,下辖三区一县二市,GDP产值4710亿元,居全国百强市36位,浙江第四位。人均产值94430元。绍兴拥有港湾优势,发展前景看好…

我爸爸是地道的湖州人、妈妈是地道绍兴人、我老婆是杭州人,我现在嘉兴工作买房了、儿子上的是嘉兴户口、妹妹嫁给了宁波人。所以湖州、绍兴、杭州、嘉兴、宁波都有亲戚朋友都是家。每年过年五个地方跑感觉都差不多的
本人认为经济发展最主要还是靠人 。靠杭州上海近有区位优势不假 ,但发展经济你就打算靠造房子卖地?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经济都发展那么多年了 ,各

市经济都在发展 , 但绍兴发展的相对还是不错的 ,单就gdp总量来看一直稳居全省第四 ,和第三的温州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 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温州了 ,这还是在绍兴夹在杭州和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中间 , 不断被两者搜刮吞并的大背景下获得的成绩 , 实属不易!所以我觉得未来绍兴会发展得更好!
不用说湖州德清发展最快,就看看房价好了,一个小县城今年的新房价达到2万多,比湖州市里还贵很多,整个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又是金三角,右侧杭州、左侧湖州上海、对面嘉兴,又海陆空三线通;18年11月19日至21日,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即将在湖州德清召开,浙江工业大学即将迁址德清,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湖州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主平台为德清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而早在15年3月,德清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已获解放军总参谋部正式批复,湖州德清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自然发展的最快。
当然是嘉兴,嘉兴链接上海,加上杭州要发展杭州湾经济,嘉兴首当其冲,湖州太北/背,绍兴太南/难。
800亿的差距,一年多增180亿,5年就够了。嘉兴明年超台州5年超绍兴应该问题不大。中间还有一个2021年第一个100年的时间关口。

再加一张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绍兴的可以先闭嘴了。
名义增量嘉兴127亿,全省第四,绍兴名义增量42亿。一季度超越85亿,按这个速度,800亿的差距10个季度,也就两年半就完成了。但是事实上名义gdp一个季度只差78亿了,全年下来按4个季度也就差不到320亿,不需要2年半,到明年底就超绍兴了。甚至连台州都超绍兴了。

当然是绍兴啊。绍兴市区现在都三个区,人口都快300万了,相比之下湖嘉市区人口100万出头刚刚;在长三角整体规划里,绍兴和宁波常州都是定位二型大城市,也比湖嘉等级高。城市等级规模不一样,直接提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去年绍兴地铁一号线开工了。

区位来说,嘉兴比绍兴有优势,上海、苏州的溢出效应嘉兴正好承接,加上民风上面嘉兴远好于绍兴,所以发展前景嘉兴肯定优于绍兴。湖州以前交通是短板,但是这几年杭宁、商合杭、湖苏沪相继通车以后,交通反而成了枢纽,加上连接上海承接中部的独特优势,如果利用好自然环境优势,产业上做些提升,也会有些爆发点

江苏常熟经济发展好?还是绍兴发展好?

绍兴发展好。
1、江苏绍兴近几年的GDP的增长率要远高于常熟。
2、江苏绍兴的旅游业要比常熟发达,每年会有很多的游客来到绍兴,就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江苏绍兴的经济比常熟发展好。

哪位请介绍一下绍兴县的情况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 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在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绍兴县占有20席。 经济以轻纺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具有浓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说昆山是打工经济,顺德是老板经济,绍兴县就是民营经济。绍兴县的发展需要在外资上下工夫。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县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 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
绍兴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县统计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磨擦加剧、要素制约严重等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开展“五个年”①活动,攻坚越坎,负重奋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5:64.5:29.0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晋升为第九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升级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素制约突出,部分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二、农 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51万亩,总产量1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0.3%,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3:47调整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0.10万亩,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特基地不断巩固扩大,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2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5万亩,茶叶产量9223吨。农庄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6.25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家禽饲养量603.38万羽,比上年减少11.0%,淡水产品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科技兴农进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纤维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进入规模化生产,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启动推广,创新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稻鸭生态共育标准”成为我县首只省级地方标准,新增国家绿色食品4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只。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万亩,累计达到84.80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其中2家被当地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 境外农贸市场1家。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6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总额5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3.8%、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0.5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7.02亿元,利润总额4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3.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5.92亿米,比上年增长14.4%;印染布113.51亿米,比上年增长17.3%;化学纤维12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纺织业升级势头良好,印染后整理技术加速推广应用。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调整为28.7:71.3。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96.34分,万元产值电耗497.5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3.1%。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迅速。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税金总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2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5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36项,其中“鲁班奖”(含参建)3项、“国优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8项、“白玉兰奖”5项、“钱江杯奖”1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性投资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55.44亿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非纺与大纺织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调整为60.9:39.1,其中大纺织业完成投资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纺行业完成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4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开发面积32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新开工面积10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8%。2005年,房地产企业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餐饮业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商贸设施不断完善。轻纺城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国际贸易区一期基本完成,钱清原料市场改造一期进展顺利,富丽华大酒店等一批商贸服务设施投入运行。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建设,全县已开设农村放心店318家,学校放心店86家,在全国率先达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标。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实现商品成交总额16.78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个,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4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化纤布成交量27.34亿米,比上年增长6.8%;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自营出口3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加工贸易出口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5%;进口总额11.70亿美元,增长11.1%。出口呈现产品、市场、主体、贸易方式四个多元化趋势,非纺产品出口增长1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2.1%,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73个,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联酋3.76亿美元、美国2.63亿美元、伊朗2.29亿美元。全年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83家,增资调整43家,合同利用外资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滨海工业区和柯桥经济开发区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80.0%和82.0%。利用外资呈现出跨国合作意识增强、结构调整型、资源集约型项目增多等特点。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新设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周转量978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货运周转量692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2005年交通建设总投资6.4亿元,城乡公交候车亭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候车亭1119只,公交线路布局进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连接线提前通车,县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运河绍兴县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③。
旅游业快速发展。出台鼓励旅游业发展经济政策,通过举办“鉴湖金秋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稽山鉴水”旅游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境外游客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外国人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际旅游收入23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财政在确保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年财政支出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49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11亿元;科教文卫支出5.38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455.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6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8.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323.81亿元,比年初增加41.7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明显进步。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县”称号。全年新建县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市级7家,累计拥有厂办科研机构142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9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1661人。全年新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2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500件,获国家授权专利22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全年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9项,其中16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2家,累计拥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4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2家。
创牌工作成效显著。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只,国家免检产品6只,省名牌产品6只,市名牌产品11只;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4件,市著名商标40件,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国家免检产品10只,浙江名牌产品32只,绍兴名牌产品56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54件,市著名商标106件。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与纺织品国标制定实现零突破,全市首只纺织品国家标准—《阻燃织物》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对719家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登记,全年共完成省级定期监督检查145批次,合格率为88.3%,对9596台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历时两年的高中段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1万人,专任教师3022人;小学145所,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707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18万人,专任教师476人。其中各类民工子女学校12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2.40万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点、示范、文明学校和示范专业94个,2005年,普通高考上线率94.5%,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6个。全省首创村完小教师“三单制”免费培训模式,全面培训村完小教师近1200名,“三大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共培训农民2.45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5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个,全年书刊发行量491万册,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13万册。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和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新创建81个文化村、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2个市级文化示范镇。实施“文化五进”工程,全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7场,组织演出205余场次,送电影下乡1895余场次,新编越剧大戏《越王句践》。情景歌舞剧《在那紫薇盛开的地方》、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评比中获奖,陈飞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积极推进“村村阅报栏”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加强。绍兴莲花落、王星记扇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实有床位25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526张,卫生技术人员3673人,其中医生1458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58.59万人,覆盖率达90.3%。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并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新创建省级卫生村16个、社区1个、单位1个,市级卫生镇2个、村13个、社区5个、单位1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拥有各类体育场馆数23个,全年共获亚洲级金牌2枚、全国级金牌6枚、省级金牌14枚、市级金牌100枚,体育成绩跃居全市第一位,我县籍运动员徐东香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成为全市唯一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赛艇公开赛,精心组织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柯桥杯”桥牌邀请赛、县龙舟赛和中老年文体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共开展体育活动2296场次。柯桥街道湖滨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齐贤镇获得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称号。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复查,齐贤镇成为我县第三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示范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场)23个,省、市、县级绿色学校4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10个。其中百福园社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夏履镇中心校成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绿色认证取得重大进展,ISO14001认证企业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设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绍兴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城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环卫设施、环境景观、河道整治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全县已有1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6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2005年,全县各级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万平方米,新增村庄道路面积79.24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1.8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145只。累计建成移民安置房3.46万平方米,安置落实下山移民191户。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和展会。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灯198盏,灯箱广告457只,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89.0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长度183公里,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万立方米。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0.95万吨,道路清扫面积已覆盖250万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0.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为6.93‰,全年净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长率为2.22‰,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率达99.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长14.4%。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36.2%,分别比上年降低0.5、3.4个百分点,年未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14辆。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965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695人次,帮助3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8%。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全年共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828人,参加技能鉴定10022人,核发各类职业资格证书8262本。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18.1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358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养老待遇。有13.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12.11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为3.24万人发放养老金或生活补助费7339万元。有12.80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为334名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519万元;0.91万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为166名女职工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5.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69.60万人次支付医疗费用8619万元;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5989人次;19.6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不含被征地农民),为7461名参保对象发放养老金442万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80人,比上年减少345人,723人得到国家抚恤、补助,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年末拥有各类福利院20个,床位1348张,收养751人。社区服务设施184个,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390万元。
注:①“五个年”是指“结构升级攻坚年”、“外贸转型强化年”“城市功能建设年”“全面改革推进年”、“基层党建深化年”。
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级道路、城市道路及两个开发区内道路,为县公路管理段统计数据。
③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未经绍兴市统计局核定,今后均以《绍兴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④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初步核算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作者:徐建江 发布日期:2006-04-21 15:50 浏览次数:93
【文章来源】:
一季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全县外贸、外资、投资回落态势尚未扭转,横向比较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长% 去年同期增长% 计划完成进度%
生产总值 亿元 - - 14.0 -
财政收入 亿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32 31.8 25.4 30.8
自营出口 亿美元 7.29 -4.9 27.7 19.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9.72 -18.4 1.3 16.9
#工业性投资 亿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 亿元 6.35 -34.5 -9.3 1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 319.64 21.1 20.2 -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润总额 亿元 8.83 10.2 -26.5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产销衔接良好。全县1-3月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19.64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72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6.1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7.56亿元,同比增长20.6%,产销率达95.2%。非纺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1-3月份,全县非纺实现工业总产值85.40亿元,同比增长58.0%,增幅高出大纺织业(7.7%)50.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6%。非纺行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PTA制造、铜铝材加工、金属制品业、水泥及水泥制品、客车制造等五类企业,除PTA制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长1263.8%)外,其他行业增长均在32%-78%之间。大纺织业由于受化纤行业增长缓慢的影响,全县规模以上大纺织业增速为7.7%,增速比全县平均低13.4个百分点。
效益回升明显。工业经济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来,一季度继续呈现加速回升的势头。1-3月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高。纺织业和非纺业实现同步增长,分别实现利润3.06亿元、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一季度相差2.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缩小7.61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涤纶树脂(切片)平均每吨由去年同期的10425万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价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其中纺织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扬2.1%。
运行质量提高。1-3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65亿元,同比增长34.2%,新产品产值率达11.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电耗492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8.4%。
2、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春耕生产开局良好,全县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25万亩左右,春粮面积达到2.8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小麦2.2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8%。经济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积增长影响,虽然蔬菜面积有所减少, 但经济作物面积仍增长1.8%,达15.61万亩,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0.50万亩、4.15万亩、7.40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6%、5.1%、-3.3%。畜牧业生产形势较为低迷。受畜产品价格走低、家禽饲养连续滑坡影响,一季度生猪饲养量27.42万头,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猪存栏头数15.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1%;出栏头数11.7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2%;家禽饲养量263.16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0.2%。
3、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2亿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业性投资23.37亿元,同比下降12.5%,非工业性投资6.4亿元,同比下降34.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05亿元,同比增

绍兴的县市中经济最发达和最差的分别是哪一个?

绍兴市(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一区五县(市),分别为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和嵊州市等.

越城区又划分为越城城区、袍江工业区、镜湖开发区和滨江开发区(成立不久)等。

绍兴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其实很有特色,如绍兴县是以纺织为主业,诸暨市以金属加工、袜业生产和珍珠养殖与加工为主业,上虞产业相对比较广泛一些,如有机电产品、灯具产品、化工产品等为主,新昌以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嵊州以领带与旅游为主。

因此,绍兴的经济很难说,那一个最好或最差,只是分工或发展重点各有不同。

如果按GDP划分,排名应该是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和嵊州市;大越城区(含越城城区、袍江、镜湖)加起来相当于绍兴县的水平,但如果把最近刚成立的滨江新区加起来,就很难说了。

如果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来看,上虞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如果从近几年发展速度来年,诸暨市肯定是第一名;如果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来看,嵊州市很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