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2017年,绍兴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绍兴的风土人情

绍兴戏曲文化

绍剧 qFq$a9w|@

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G!%8DX5

绍剧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 JB.U&

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i*!2n1c[

“南猴王”六龄童以主演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蜚声海内外,一生执著于此。 fWi/mK3c

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Ve)BF1YG

越剧 @tD (<*f+

越剧是一种从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抒情性地方戏曲。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市。 )Z['=+s%

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先后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以其细腻表 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第二大剧种。 Xw7'I

嵊州市越剧团创建于1951年,是浙江省一级剧团。 vP? T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x)eoz2E1

各大流派 GCfVH?Vx

尹派:尹派由尹桂芳[2]创立。她的表演朴实而不呆板,聪颖但不轻佻,潇洒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尹派的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尹小芳、茅威涛[10]、齐春雷、赵志刚、王君安、萧雅、王清,张琳等。 ASqJ)JfzQ

徐派:徐派由徐玉兰[4]创立。她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的特点。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钱惠丽、郑国凤、汪秀月、邵雁。 8VO]+N

毕派:毕派由毕春芳[5]创立。毕春芳擅长演喜剧,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丁小蛙,杨文蔚。 -%^'x&e

范派:范派由范瑞娟[3]创立。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吴凤花、章瑞虹、方雪雯、徐铭、丁赛君,王柔桑。 2' ^7G@%

傅派:傅派由傅全香[6]创立。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何英、陈飞、颜佳、裘丹莉,董鉴鸿。 mo(>SnS<

金派:金派由金采凤创立。金采凤师承袁雪芬,并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华,高雅得体。她擅演大家闺秀,唱腔婉转回荡,吐字清晰,运气自然、富于韵味。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谢群英,黄美菊。 3T4HX|rC

陆派: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黄慧、夏赛丽,徐标新。 Z,Us<du

吕派: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她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吴素英,张咏梅。 NuD|%Ebs

戚派:戚派由戚雅仙[7]创立。戚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金静、傅幸文、周美姣。 |d*a~T0

王派:王派由王文娟[9]创立。她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王文娟博采众长,追求创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的风格。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有:单仰萍,王志萍等。 G43r85LO

张派: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其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细腻婉转,深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何赛飞。 _nxH Za

袁派:袁派由袁雪芬[8]创立。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袁派唱腔的风格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有:方亚芬、华怡青。 c-n/E. E

竺派: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竺小招。 ~a&V sC#

张派:张派由越剧老生演员张桂凤创立。其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见长;其唱腔刚劲挺拔,顿挫分明,声情并茂。代表剧目:《二堂放子》、《九斤姑娘》。流派传人中的代表人物:董柯娣、章海灵。 gTU5r4xm~

莲花落 c<MF:|(}

绍兴地方曲艺,大多出现于清代中叶。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平湖调、词调、莲花落和宣卷等。 *h3iAcM8

这些曲种的曲目、唱调、扮演等方面,在吸收调腔、乱弹及其他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经过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形成了显明的地方特色,为居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eNVuw:Q+

1976年,绍兴莲花落艺人胡兆海、周汝珍的双档莲花落《常青指路》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获得好评。 NMf#0Nz-

1982年,胡兆海的《回娘家》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获得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 ~!8j,Bqs+z

一、简介 >][D"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 OH sA]7S

二、溯源 X:x5'|

莲花落曲艺渊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见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 s*<T'0&w0S

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B4qeG5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其书目日益丰富,由绍剧改编的《血泪荡》录音,已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由《娘家节诗》整理改编的《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并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后又选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到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1985年以来,绍兴市连续举办3次全省绍兴莲花落调演,全市现有莲花落专业演员30余人,业余演员50余人。 s8>y&b.

三、艺术特色 rqqd} kA

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按板式分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无眼的走板。 Dm5 Uy^F}

20年代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已有较大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U$&'>%#

四、传承意义 ,1N|lyV

绍兴莲花落艺人多因个人爱好由别业转入,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后来出现了专业演员,倪齐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的当代传人。 f5Gn!xF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文艺样式空前发展,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莲花落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难敌对手,二是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然还有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等原因。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当前,绍兴莲花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这种艺术已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9,~b9$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我个人觉得绍兴人比较保守,绍兴人收入很高,有钱人很多,但是大多节俭。绍兴人比较喜欢管闲事,特别是传统的绍兴人,市民意识比较强。比如我外婆,看到街边堆着些建筑垃圾,都会打市民热线。喜欢骑个自行车穿梭在绍兴的街道,从高中时就喜欢这样。绍兴的女孩子我个人觉得比较懂礼貌,比较懂事,比较好相处。

绍兴一座很低调的城市,距省会杭州不足60公里,美食美景很多

这里是小小云的旅行日记,欢迎阅读

自古江南多烟雨,多佳人,多才子,江南绿水青山,人杰地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中的苏州和杭州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两座江南大城。杭州乃是浙江的省会城市,是我国的新一线城市,也是浙江省的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更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离杭州仅60公里处,同样也有一座魅力之城,它古称“越州”,也是我国江南水乡特色文化和生态 旅游 的城市。相信很多人已经都知道了,这座城市就是绍兴。

绍兴是一座小资城市,城市不大但充满魅力,如果你有时间来这里沉淀一下,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喜欢上这座城市。相比较浙江的其它城市,绍兴不可谓不低调,平时大家也很难从新闻中看到绍兴这座城市,而且绍兴离杭州也仅有60公里,所以其自身光芒或多或少会被杭州所遮掩。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 历史 文化悠久本身文化更是浓厚,且市内人文景观丰富,又有诱人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自古便是游客所向往的 旅游 胜地。这里有“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大禹陵;又有着十分浪漫5A级景点沈园;还有被大家所熟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故里。

旅游 和 美食 两者相辅相成,二者更是缺一不可,来到绍兴那么一定不要错过品尝绍兴的臭豆腐,与长沙臭豆腐不同,绍兴的臭豆腐通过油炸表皮金黄,看起来会更有食欲,外层的脆,里面的嫩再配上自己喜欢的甜酱或辣酱,简单不要太棒了。绍兴的黄酒也相当有名,不过初次喝它肯定有许多人喝不惯,但它的魅力就在于,越喝会让人越上瘾,但喝多了容易上头。

虽然绍兴是一座非常低调的城市,但其自身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假设绍兴没有把萧山、滨江、余姚和慈溪划分出去,那么今天绍兴的经济实力将不输给省会杭州。如今随着杭州的不断扩容,很多人都在怀疑,离其不足60公里的绍兴,会不会在某一天并入杭州内。

绍兴的介绍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

绍兴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

扩展资料:

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呈“山”字形。

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而下,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6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

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较单调,但地下空间比较复杂,发育了分布较复杂的淤泥层、软土层和硬土层,为地标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建设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