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月30日多地出现降雪,降雪自北向南覆盖了安徽省省,砀山积雪深度达到了12厘米,皖北多地甚至出现了雷打雪”的自然现象。据气象部门预计,2月1日安徽省最低气温将跌到—8℃,2日至3日全省大部分地区还将有一次降雨过程。

雷打雪”指的是在降雪的同时伴有打雷现象。当某个区域冬季的气温偏暖的时候,暖湿空气相对旺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暖湿空气与另外一个区域的强冷空气相遇,剧烈的温差会使暖湿气流会迅速抬升,气流加剧,造成强烈的对流天气,这样便给冬天打雷”提供了机会。同时湿度较大的空气在冬季会造成雨雪天气,所以人们常说冬天打雷雷打雪”。

雷打雪谚语是什么意思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谚语吧,谚语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还记得都学过哪些谚语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雷打雪谚语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打雪,又称雷打冬,是指某个区域降雪过程中伴随着打雷或者在冬天打雷的天气现象。在公众的印象中,电闪雷鸣的情况一般发生在闷热的夏季,然而在18日晚江苏泰州等地却出现了“大雪纷飞伴惊雷”的罕见现象。

这种天气非常罕见,民间谚语有“冬天打雷雷打雪”的说法,是出现暴雪的先兆。民间有句俗语“正月打雷遍地贼”,意思冬天打雷预示来年收成不好,人们缺衣少食只好去偷去抢了。民间还有谚语说:“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盛,天气阴冷,连牛都可能被冻死。还有诸如“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少秧水,四月秧起节”“正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即180天)”。前面说“雷打雪”后会雨水不断,后面却说会大旱,看来民间俗语也是互相矛盾的。

古人将节气中惊蛰的雷归为春雷,因此正月里出现的雷被归为“冬雷”。古代诗歌就有写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此可见,正月里打雷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而不是在公众中流传着“怕是有冤情了吧?”“上天发怒了,此乃不祥之兆!”……说法,对于这种罕见的天气现象,专家认为,从科学角度而言,“雷打雪”只是一种天气现象,和吉祥与否无关。

本次降雪过程部分地区出现了雷打雪,专家分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冷空气来之前气温过山车,暖区的回温比较厉害,致使冷空气到来时地面气温相对较高;二是此次冷空气势力强,速度较快,降温快,使对流不稳定加剧。

二月雷打雪是什么意思

“雷打雪”“雷打雪”是指在降雪的过程中,同时伴有打雷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冷暖空气斗争激化的结果,一种特别的强对流天气,是高空的冷气团和低空的暖气团相互对流,而形成在下雪天也打雷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常见,但也并不是什么千年奇观。对于这种“大雪纷飞伴惊雷”的奇特现象,老祖宗认为是不祥之兆。总的来说,古人对自然天气的异常变化的感知如此敏锐,这其一是因为古人主要以农业种地为生,所以格外重视气候的变化情况。其二,是因为科技水平有限,对自然认知不足,导致出现的一种本能的恐惧。

什么是雷打雪?

雷打雪古人预兆是不祥之兆,因为它意味着如果一旦雷打雪的自然现象出现,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暴雪,而暴雪出现也就象征着这一年的年成不好,收成不好。收成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收成不好的话,对于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令人头疼和伤心之事。关于雷打雪,民间其实也有着诸多的说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雷打雪,十个牛栏九个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也是浅显易懂的,它的本意就是形容天灾将至。

古代有着许许多多的俗语,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古时之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不过也有着一些是他们对一些不能够解释之事的一种猜测而已。老人毕竟是已经经历过许多事情的人,他们遇见以及亲生经历的事情无疑是最多的,俗话说:“老人过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都多。”虽然这句俗语有着一些夸张的成分,不过它却相当有道理。

就比如老人所说的“雷打雪是不祥之兆。”这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不过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雷打雪确实是恶劣天气到来的前兆。关于雷打雪的说法其实除了十个牛栏九个空之外,还有着另外的一种说法,它就是雷打雪人吃铁,这两句虽然说法不太一样,不过它们表达的含义和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老人说“雷打雪”是不祥之兆,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雷打雪不是不祥之兆,有科学依据。

冬天下雪最正常,过去一段时间,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使冬天充满了味道。但是,这里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在下雪的时候某些地方还在打雷。据说只有在要发生奇怪现象才会出现雷声,在冬季应该不会有雷声。如果在农村出现现象,将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农村地区的人们称其为雷打雪,是因为它很少出现,并且有许多农场谚语。雷打雪,十个牛棚,九个空。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今年冬天雷暴天气不利于作物生长,表明来年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收成不佳。

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有雷声和雷声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冬天不难发现。如果冬季天气暖和,温暖,潮湿和热空气更强劲,则当遇到强冷空气时,温暖,潮湿和热空气将被迫上升,导致对流加剧,因此出现了这种现象。 雷打雪将会发生,有这样的说法,冬天的雷声表示空气湿度相对较大,这时容易引起雨雪,这个冬天的总体温度相对较高。尽管大多数地区的降水和降雪已降温,但温度并未下降太多。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但某些地方正在下雨,这说明今年是温暖的冬天。此时,如果遇到冷空气,雷打雪现象是正常的。

在远古时代,他们强调天人合一,并认为雷声是不祥的兆头。由于科学和技术不发达,因此有许多主张。实际上,冬天雷声并不少见。在云南,由于海洋温暖湿润,冬季常常发生雷声和闪电,当地人已经看到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冬季雷声正常,但这也表明当前的气候非常不稳定。容易出现低温,极端寒冷的天气和强降雨和大雪等恶劣天气。

雷打雪天气是一种什么气象?

大自然常常以她自身的独特给人们带来惊叹,雷打雪天气就是大自然给我们展示的一种奇特罕见的天气现象。通俗地说,雷打雪指的是在降雪的同时伴有打雷现象。

2008年2月28日云南省昆明就发生了30年一遇的雷打雪天气,当日昆明先后发生了小雨、冰粒、阵雨、冰雹雷暴、霰、雪几种天气现象,并且气温升降异常迅速。

雷打雪现象说奇也不奇。大家知道,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是云中性质不同的电荷之间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空气被电流击穿而发生快速胀缩造成的剧烈振动过程,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局部大气被强烈抬升,引发的所谓强烈对流天气。

冬春季的雷暴同其他季节一样,也是冷暖空气斗争激化的结果。高空的冷气团和低空的暖气团相会而形成在雪天打雷的现象,气象上就称这叫雷打雪,是一种特殊的强对流天气。

雷打雪天气是天气系统激烈相互作用的结果,造成雷打雪天气的天气系统尺度较小并且移动迅速,常会成为预报系统的“漏网之鱼”,给预报带来一定难度。今后随着雷达、卫星、数值天气预报等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对此类天气现象的正确预测将指日可待。

阅读点击

民间有谚语说“冬天打雷雷打雪”,也就是说冬季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容易形成雨雪;而“雷打冬,10个牛栏9个空”,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盛,天气阴冷,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雷打雪民间说法

民间关于“雷打雪”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雷打雪民间说法一:雷打雪,人吃铁

意思是下雪的时候伴随着打雷的话,说明庄稼收成不好。出现这样的天气情况,说明气温温差比较大,影响粮食收成。像此时,正值小麦返青拔节期,如果下雪导致小麦返青受到影响,就会导致一年的收成。

雷打雪民间说法二:下雪打雷,遍地是贼

其实也和收成有关,因为现在正值春耕时节,下暴雪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产量,会导致饥荒,引发偷盗抢劫。这种现象可能在古代的时候比较常见,现在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是比较低的。

正如谚语所说:“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雷打雪天气是怎么形成的? 优质

01 进入冬季后,某区域气温偏暖,暖湿空气相对旺盛,冷空气南下时与暖气团交汇,剧烈的温差会使暖湿气流迅速抬升,对流加剧,形成雷雨云团。同时湿度较大的空气在冬季会造成雨雪天气,从而出现雷打雪现象。雷打雪发生时,一般降雪量较大,可达大到暴雪。
雷打雪,在中国又称雷打冬,是冬季出现的一种边下雪边打雷的强对流天气。

进入冬季后,某区域气温偏暖,暖湿空气相对旺盛,冷空气南下时与暖气团交汇,剧烈的温差会使暖湿气流迅速抬升,对流加剧,形成雷雨云团。同时湿度较大的空气在冬季会造成雨雪天气,从而出现雷打雪现象。雷打雪发生时,一般降雪量较大,可达大到暴雪。

的确,在古代,古人将节气中惊蛰的雷归为春雷,正月里出现的雷被归为“冬雷”。民谚“冬天打雷雷打雪”,意思是冬季打雷是出现暴雪的先兆。而下雪时打雷就是“雷打雪”。

这种现象虽然少见,但也是正常的。冷暖空气交汇比较激烈,暖湿气流快速抬升形成垂直对流,就会形成对流云团,从而出现“雷打雪”。这种现象之所以很少见,主要是冬季空气低层和地面温度很低,不会像夏天那样产生较强的对流,因此,产生雷电的机会也不多。

然而,虽然较强的雷电比较少见,但弱的对流还是很普遍的。只是这种对流比较弱,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云层间放电的现象。
在暴风雪期间看到闪电似乎有点奇怪,但事实上,雷打雪并没有那么神秘。

出现雷打雪需要合适的大气条件,上层干冷、下层暖湿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大尺度背景。一般来说,降雪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大气中要有大量的冰晶核,便于水汽附着;三是近地面气温一般要低于4℃。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内、云和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只要同时满足降雪和雷电发生的条件便可能出现雷打雪天气。

这需要大气层具备层结不稳定条件,高低层之间有很大的温差,空气会形成对流。在云层内部,对流使降水粒子之间互相碰撞摩擦,带上电荷。带负电的粒子会在云层底部聚集,而体积较小、带正电的粒子则向上移动到云层顶部。最终,云层积累了足够的电能,其中一些便以闪电的形式释放出来。

我国南、北方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雷打雪天气,但频率不高,因为一般情况下我国冬季气象条件不太适合形成对流。

由于我国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特别是在下雪的时候,地面温度一般来说在2℃以下,不利于对流发展形成雷雨云,雷打雪天气非常罕见。近20年来,雷打雪天气曾在我国洛阳、昆明、南京、武汉、济南、凤阳、威海、长沙、威宁等地出现,出现频率较低。1月28日凌晨武汉气象台观测到了雷打雪现象,据记载该现象60多年来只出现过10多次。
雷打雪大多属于云层间放电,其影响要比直接对地面放电的危害小。

但由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穿过云层,因此该现象会对飞机飞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幸运的是,飞机在设计上完全能承受闪电的袭击。不过,雷打雪和飞机的组合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依然会造成危险。

班浩然提醒民众,雷打雪天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和雷击事件,人们应尽量避免外出。若必须外出,最好穿胶鞋,披雨衣,远离电力设备、金属管线等。同时还需关注积雪和道路结冰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电力、通讯及相关部门做好高寒山区电线积冰防御工作,低温天气时段电力、用气负荷增大,需加强用电、用气安全防护措施。雷打雪天气的出现说明降水条件好,降雪量可能会比预计的大。

但人们也不必过度紧张,雷打雪通常只会产生屈指可数的几次闪电,而夏季的雷暴则可以产生数以千计的闪电。因此,在雷打雪发生时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要比夏季雷暴时低得多。

虽然雷打雪天气的天气系统尺度较小并且移动迅速,常会给天气预报系统带来一定难度,但随着基于雷达、卫星、数值天气预报等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我们已能对临近两小时的雷电天气、降雪过程进行预报预警。

冬天打雷是怎么回事?

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

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或“雷打冬”的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

“雷打冬”现象虽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反复不定,出现“雷打冬”现象的机会也就较多。若受到强盛的暖湿气流影响,遇强冷空气,低层暖而潮湿的空气被强迫抬升,产生了强烈的对流,为雷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就在“立冬”后出现了“雷打冬”。

民间通过对“雷打冬”现象长期而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规律,意思就是,冬天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易形成雨雪;民间还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扩展资料

形成过程:

雷电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运动。春夏季节多雷电,是因为暖湿气流活跃,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这样就易出现雷电现象。而在秋冬季,由于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很少出现雷电现象。但是,当出现强盛的暖湿空气北上,遇上冷空气被迫抬升后,也会产生强烈对流,到一定强度就会出现雷电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打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