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推行的是仁与义等为人处事的道理,国君想寻求的是为王与为霸的道理,语言上理解就不是同一个目标、方向,因此不会受到重用。孔子孟子推行仁义不是想通过四处求官来实现夙愿,而且他们并没有四处求官,在二人周游列国的时官位对他们来说也易得,能轻易实现名利欲望的满足,但孔子孟子的志向并非在为官享乐,他们所要实现的志愿非当权者所能认同,所以不得志。

你认为哪些有禅意或古意的诗句体现出哲思?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这两句与地藏王菩萨相关的,节奏明快,恳切畅达,读起来气势恢宏。要禅意与古意的词句,不是光看辞藻华美就可以做到,意境,或者说精神,劝善抑恶、舍身取义这些主旨,才是其魂。可惜鉴于中,是为作文累积素材,有些名句就不适合用,比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考试是入世的学问,高考尤其重视题材积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硬要和阅卷老师犟头倔脑,谈出世的学问,、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南怀瑾先生诠释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水平不到家的话,阅卷老师会认为你套题,认为你装X,认为你主题消极,总之不会认为你该得高分。又或者像下面这一句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圆觉经》同样出自佛经,奥妙无穷。但阅卷老师也未必理解,学文和学佛是两回事,他可能年纪很大了,一个人年纪大了,就容易被绕晕,他不理解,又觉得头很晕,心里很难受,那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句子是好句子,但是“非时非地”,就未必合适。儒家也有精彩的句子,对于“得志”和“不如意”的辩证思考。

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

他们是历史的千古罪人,忧患意识是危害国家和人类的危险武器,当思想家制造痼疾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污染场质的光爆离子,逆境粒子都会被暗生命体用混穴决冲杀,孟子思想会被富豪阶级认定就是一拍狗屎

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之道,为何依然不得志?

孔孟二人,不论从这三个方面哪个方面来讲,都至少有一方面,是得志的。至于在金钱、权力、名望和德行等方面均“得志”的,也许古往今来也只有王阳明一人吧。

先说孔子。孔子是鲁国贵族出身,本身是不缺地位名望和金钱的,况且孔子还曾经在鲁国执政过,位极人臣。不知道这高官厚禄一条,孔子得志否?

孔子自觉在政坛不能伸展自己的志向,认为在当时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中唯有恢复礼制才是自己的归属,所以他才开办私学,广收门徒,以“仁”学说教化弟子,周游列国,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礼坏乐崩的时代注定不会重视礼制,所以孔子在对官方宣传思想这方面无疑是不得志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子路、子贡、子张等各国勋贵都尊其为师,如此规模的办学,可谓空前。不知,从向民众宣传自身思想方面,孔子得志否?

孔子的弟子对待孔子一向敬重,子贡曾经赞叹孔子的学识无边无际,子路那样暴躁的脾气,在孔子面前更是恭恭敬敬,不敢越礼。至于孔子后世的地位,看现在山东曲阜孔家子弟的规模,即可略知一二。不知,在受世人爱戴的方面,孔子得志否?

再看孟子。孟子后半生都在以客卿的身份游说于诸国之间,但并未为列国国君所重用,在高官厚禄这方面,孟子可算得上是不得志。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仁政学说,虽然当时没有一个君主肯重用孟子,但是孟子的仁政学说依然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当时有一个小国叫滕国,滕国国君滕文公曾经多次拜访孟子,求教治国之道。在滕文公即位之后,就以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十几年的努力下,滕国名声大震,成为享誉列国的“善国”。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孟子在施展心中才学方面,可算是得志的。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在齐国“稷下学宫”盘桓多年,为齐王所敬重,同时在各国贵族中名望也不低,是各国的座上之宾。不过在民间名望,却是远远不及孔子。所以在名望和受爱戴方面,算不得得志。

分析过孔孟是否得志的问题之后,我们能够更加肯定的是,他们两人为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他们的思想与那个时代需求不一致,所以注定会受到时代的压制,和也就是我们大家看来的不得志了。

孔孟思想贯彻古今,为何孔子和孟子却得不到君王的重用?

因为虽然他们的思想是很正确的,而且影响深远,但是他们两个的思想却不能在政治中广泛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和孟子得不到君王的重用的原因。

纵观古今,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觉悟是很高的,如果他们在之前被君王重用,然后当上了朝廷中的大臣,那么他们的一些思想则会被君王使用,也是会造福当时的百姓。但最后结果上却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作用,君王只是对待他们两个比较礼遇,却并没有对待他们视为重臣。

但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比较乱,战争是频发的,没有那么多美好的生活。人们虽然也盼望着安居乐业,但是在当时的时候是没法实现的。孔子和孟子的想法也是让他们安居乐业的想法,他们渴望着和平,但思想却跟当时的年代是有冲突的。

孔孟的思想太理想化了,似乎没有结合当时的年代实际情况,他们的思想是特别美好的思想,如果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这个思想绝对是一个很棒的思想。就比如说孔子当时幻想的大同思想,如果当时在战国时期人们想要过上小康生活,基本是不可能的。

孟子的思想虽然是仁政思想,但是其中有几条在当时很难实现,解决百姓的吃喝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想要感谢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而且让百姓的思想跟上时代,在当时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将他们的思想拿到现在来用,是很实用的。在当时他们两个得不到君王的重用,大概是因为思想超前了吧。

为什么孔子、孟子等大哲在有生之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呢,而身后备受推崇

孔子的所有观点都是首先针对国君的,而对国君提出的要求又不能被国君接受,要知道那时的国君都是不愿受礼法约束的。所以明知道孔子学说对治国有用,也只好忍痛割舍。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第二个则是想到要给孔子封地,害怕仁德孔子逐步发展变成周文周武,自己就成了商纣。当时孔子已是素王,只是没有地盘而已,身边的贤人能人都超过各诸侯王。所以他们不敢给孔子生存的封地。
第三是大臣如晏婴子西等与孔子政见不合,不能合作,又怕失宠,极力劝阻国君不用孔子。
孟子的情况大致相同。
后世用孔子学说的人多数是明君,各种素质远在春秋战国那些国君之上,是受得了儒家礼法的约束的,所以会用孔孟之说。而儒家学者又少有孔孟素质的人,他们不会威胁他们的皇位及其他利益。

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谈谈你对儒家处理仕与隐的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理,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仅用舍不由你,就是行藏也往往是你无可奈何的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折腰,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着就是大丈夫!
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