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鳌拜跟随皇太极起兵,但任过皇太极的护卫官,在攻占皮岛一役中作战勇敢,被封为三等男,赐“巴图鲁”封号。在清代开展的战争中,鳌拜可说是战功赫赫。松锦会战,他的勇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凶暴的起义军将领张闲忠就是鳌拜杀掉的。多尔滚死后,鳌拜与顺治关系十分融洽。顺治丝后,他更但任辅政大臣,政绩虽不突出,但也没太大的失策。康熙因急于亲政,抓获了鳌拜,但晚年又主动为鳌拜平反,认为他是清朝夺江山的大功臣。

作为清朝的一大祸患,满清第一勇士鳌拜是怎样被除掉的?

康熙一直都在装,跟那些少年们摔跤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除掉鳌拜,这些少年鳌拜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觉得皇上是少年不懂事,跟这些少年吵吵嚷嚷的摔跤玩呢,苏克萨被杀死以后,康熙就把杀鳌拜这件事放到了重中之重,鰲拜就是因为没放在心上,低估了康熙的真正实力,导致自己被除掉了。

当时鳌拜接到康熙的召见,说是让他一个人单独进宫,有事需要跟鳌拜商议一下,鳌拜就跟平时一样,也不觉得怎样,大摇大摆,目中无人的进宫了,刚进去就觉得不对劲,一群少年冲他扑了过来,一下就摁住了他,就算他的力气在大,这些少年也是经过康熙精选的,也都会点武功,没一会儿功夫就给鳌拜给抓住了。

抓住以后就把鳌拜送到了大牢,这就开始召见这些大臣们,你们看看你们的老大我已经抓住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些人就你一嘴我一嘴的揭露鳌拜的罪行,有说独断专横的,有说他滥杀无辜的,反正就是都是错,应该判处死刑。

康熙听完以后心里有数了,这些人服他了,既然你们已经知道我的厉害,以后也就听我的了,那鳌拜杀不杀也无所谓了,权利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康熙的手中,康熙从轻发落了鳌拜,并且革了鳌拜所有的职位,我能抓你,能放你,你们的命都在我手中,这就是康熙最厉害的地方。

鳌拜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为何会被年轻的康熙除掉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鳌拜这个人物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不管是从历史书还是很多影视剧当中我们都能看到鳌拜的身影,鳌拜一直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称号呢?相信很多人都并不了解,许多人都纷纷猜测满洲第一勇士肯定是武力非常高超,智谋非常过人,或者权利非常大的人,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
其实满洲人一般称勇士为“巴图鲁”,但有时候这个称号并不能够代表这个人所有的丰功伟绩。所以满洲人又起另外一个名字叫“满洲第一勇士”。当然在历史上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努尔哈赤第12个儿子在战场上面可以说是骁勇善战,无往不胜,在许多战场中都取得了胜利,因此被称之为满洲第一勇士。

那么接下来就有人问了,为什么清朝有这么多的满洲第一勇士,只有鳌拜的这个称号被人们所熟知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基本上记载关于鳌拜第一勇士称号的书籍里面都和康熙皇帝有关,无论是从史书还是从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康熙一直被塑造为英勇神武的形象,为了衬托康熙高大的形象,肯定要抬高鳌拜的形象,康熙正式把持朝政,也是从擒获鳌拜这件事开始的,既然有康熙皇帝参与其中,鳌拜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想不让人知道就很难了。
其实历史上的鳌拜确实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物,出生于瓜尔佳氏,是满洲镶黄旗人,从小就精于骑射,骁勇善战,在战场上表现出了英勇气概,被当时人称之为满洲第一勇士。其实在皇太极死后,鳌拜曾经帮助顺治夺取皇位,但自从康熙登基后由于年幼,鳌拜把持朝政,最终康熙决定铲除鳌拜。

从忠臣到奸臣的鳌拜,到底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

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

鳌拜,有满清第一勇士”的称号,也称之为“满清第一巴图鲁”。早年间曾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受到皇太极的重用,是清军入关的大功臣,在皇太极死后,尽心辅佐顺治皇帝,深受顺治器重,但是到了康熙这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就开始只手遮天、飞扬跋扈,这是为何?鳌拜到底是怎样一步步从一个重臣变成奸臣的?


鳌拜画像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深受皇太极的重用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

明朝天启年间,辽东被后金攻陷之后,大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远锦州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牵制住了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致使后金进军中原的计划屡屡延迟。这样一来,皮岛就成了后金的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极力想方设法去占据皮岛,奈何一直没有成功。


天启五年辽东形势图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往攻皮岛。贝子硕讬久攻不下,随后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当时从征军中。此战,鳌拜主动请缨,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首当其冲,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杀敌无数,后续部队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攻克。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多年来的难题终于解决,所以下令对参战将士大力封赏,鳌拜以首功晋三等男爵,并赐号“巴图鲁”(勇士)。


皮岛之战示意图

皮岛被攻下之后,清军要想入主中原的阻碍就是宁远和锦州等这些辽西重镇了。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锦州西南为杏山,杏山西南是塔山,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

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命鳌拜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攻锦州。明朝大将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一带布防,与锦州守军祖大寿所部遥相呼应,一时间炮火连天,郑亲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皇太极特命英郡王阿济格率精锐护卫军前去增援。鳌拜当时率领的镶黄旗护卫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并乘胜追击,一举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然后与明军步兵展开近身肉搏战,再次打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全胜,皇太极特晋封其一等梅勒章京。不久,皇太极亲率大军驰援锦州。锦州被围,不久锦州守军弹尽粮绝,洪承畴屡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最终城破被俘。松锦大战,是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的一战。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江河日下,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明清松锦大战

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成为顺治心腹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对皇太极以及大清也是忠心耿耿。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皇宫,由于死的突然,没来得及留下关于册立皇储的遗诏,这导致满洲权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两大集团互相争斗、水火不容。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英亲王豪格画像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于崇政殿召集八旗王公大臣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以备不测。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最终,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多尔衮摄政之后,擅权自重,对之前跟自己作对的大臣悉数处以报复打击。首先遭到打击的自然是他的竞争对手英亲王豪格以及豪格的支持者,自然,作为豪格的铁杆拥护者鳌拜,又不阿附多尔衮,还曾以死相胁,必然会遭到多尔衮的残酷打击。


《孝庄秘史》多尔衮豪格等人剧照

顺治元年(1643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残军,曾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并且谎报战功,受到朝廷处罚。阿济格是顺治的叔父,为人粗暴不羁,藐视顺治年幼,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和鳌拜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结果,鳌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之后谭泰又与索尼成为政敌,互相弹劾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鳌拜随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英亲王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案,鳌拜因勘察不实之罪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次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同时,鳌拜、索尼等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一同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大做文章,令刑部严查所以参与者。鳌拜差点被杀头,最后得旨“罚锾自赎”。四月,鳌拜又被侍卫又告发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一次被处死刑,后来因军功先是改成革职为民,最后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可是短短三个月时间却被两次以死刑论处,可见其所受多尔衮的打击是多么的严酷。


《孝庄秘史》多尔衮及群臣剧照

这还没玩,在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时,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多尔衮的意思“请驾临幸”,谁知多尔衮却以“违令渎请”将贝子锡翰治罪,同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同样跟之前一样以死论处,后改免死罚赎、降爵,不久多尔衮病逝。鳌拜虽屡遭多尔衮迫害打击,但每次都逃过了死刑处罚,注定他会成为顺治的重臣。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在拥立英亲王豪格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鳌拜的忠心耿耿,让顺治对其极为敬重,视其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曾与顺治一起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代顺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亲自教授武进士骑射,等等,深受顺治重用。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府慰问,并派御医前去诊治。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文皇后患病,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当值,寸步不离,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美人无泪》多尔衮之死剧照

擅权自重,日益骄横,终被康熙革职囚禁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24岁的顺治帝福临驾崩。顺治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继位,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四位辅政大臣曾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佐幼主,反而各怀鬼胎,大力发展自己的权势。

首辅索尼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其眼见鳌拜与苏克萨哈争斗的水火不容,于是称病不出,置身事外。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是依附于多尔衮的。多尔衮死后,朝局大变,苏克萨哈因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大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曾经追随多尔衮,所以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其虽是姻亲,但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势如仇敌。名列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胆小怕事,遇事又没主见,但是也是镶黄旗人,所以附和鳌拜为一党。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加上他本来就脾气暴躁,所以常常气势夺人,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王朝》鳌拜剧照

索尼称病不出,朝中除了苏克萨哈,无人敢正面跟其作对,这更加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因在康熙面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家惨遭灭门之祸。

鳌拜因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没有同意自己的换地要求,遂对三人产生怨恨,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此时,康熙虽然年幼,但他心里清楚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是因为得罪了鳌拜后的欲加之罪罢了,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康熙执意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居然无视康熙旨意,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强行换地。


《康熙王朝》鳌拜剧照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从此朝中更无人能遏制鳌拜了,但是其临死前的一个举动却康熙搬到鳌拜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时,康熙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康熙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却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为顺治守陵。其实,苏克萨哈这一招很聪明,索尼已死,既然苏克萨哈提出辞职,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该辞职。这下就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可鳌拜不舍目前荣华富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所以,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康熙王朝》苏克萨哈剧照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大臣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时,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智擒鳌拜画作

紧接着,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查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康熙八年(1669)鳌拜死于禁所。

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而到康熙时期,逐渐变成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之徒,深遭后世厌恶。

清朝时鳌拜是什么人物?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满语:Oboi),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康熙五十二年(1713),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公元一六九九年,大清的第一勇士是如何死掉的?

鳌拜最后一次进宫面圣时,也许没想到,他的权势会在一日之间化为乌有。这是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16岁的康熙皇帝为权臣鳌拜准备了一场特别的“节目”。此前,康熙精心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侍卫天天练习满洲“布库戏”(摔跤)。朝臣皆以为这是皇帝的兴趣爱好,跟于谦老师抽烟喝酒烫头一样无伤大雅,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在决定除掉鳌拜之后,这位少年天子以下棋为由,召一等侍卫索额图(索尼之子)入宫谋划数日。康熙问这班日夜操练的侍卫:“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可究竟是敬畏朕,还是畏惧鳌拜?”众人答道:“独畏皇上!”为了康熙皇帝,摔跤少年同仇敌忾,比参加奥运会都激动。这日,鳌拜一入宫,康熙当场宣布他的罪行,十几名少年侍卫闻声而出,将鳌拜撂倒擒住,不给他任何抵抗的机会。一代权臣,就这样就捉了。

01.四大臣辅政

在传统印象中,鳌拜似乎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权臣,吓得满朝文武直哆嗦,康熙也拿他没辙,才用计谋将其擒获。然而,四大臣辅政制度,本身就是皇权加强的产物。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在扑朔迷离的传闻中去世,年仅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在顺治遗诏以及孝庄太后的支持下,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四人被推为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中,索尼出自正黄旗,遏必隆、鳌拜为镶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他们归属于八旗中皇帝亲自执掌的上三旗,都是异姓功臣子弟,没有一个是宗室,对皇位没有威胁。在清初动荡的背景下,顺治与孝庄如此安排,其实有深刻的原因。

当初皇太极死时,清朝统治者陷入权力之争。虽然皇太极与孝庄的儿子福临(即顺治帝)登上了帝位,但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以及长子豪格也是皇位有力的争夺者,都有自己的党羽。尤其是多尔衮,他在顺治即位后以摄政王身份掌握军政大权,离皇帝就差一个名分,已经严重威胁皇权。更为人熟知的,还有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绯闻,这也是他权势过重的体现。因此,顺治亲政后,立马将他这位已经去世的叔父摄政王定为“谋逆”,多尔衮的多位亲信大臣被杀,一派政治势力灰飞烟灭。

在朝廷的惊天变局中,四大臣平步青云,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多尔衮的反对者。其中,苏克萨哈所属的正白旗原归多尔衮统领,他在老板死后转而投靠皇帝,因告发多尔衮“谋逆”有功得到破格提拔。之后,与两黄旗合称为上三旗的正白旗被顺治收归己用。原本就跟多尔衮对着干的索尼、遏必隆与鳌拜,之前都曾遭受打压,甚至被贬黜为民。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顺治亲政后就把他们都召了回来。顺治与孝庄重用这四人,明显是为了清除多尔衮势力的影响,也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与此同时,随着老一辈诸王相继离世,下五旗力量锐减,余下诸王、贝勒势单力薄,都是打酱油的,不敢与上三旗抗衡。

当四大臣受命辅政后,他们特意向八旗中的王公大臣表示:“如今主上遗诏,命我们四人辅佐幼主。可国家政务一向都是宗室协理,我们几个异姓臣子何德何能,还是应该与诸王、贝勒共同担此重任。”宗室大臣们谁都不敢当出头鸟,纷纷表示,先帝深知你们四位大臣的忠心,才委以重任,遗诏旨意甚明,谁敢干预?于是,四大臣在孝庄太后的亲自主持下正式就职。从康熙即位到鳌拜下台的这八年,是四大臣辅政时期。四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听理政事,当时的鳌拜还是康熙的得力助手。康熙后来经常回忆这段政治生涯最初的时光,他说,那时候年纪小,每次辅政大臣陪同他听政,常常会忽视一些言论。久而久之,康熙在他们的辅佐下提升了执政能力,知道了哪些政策关乎民生,就会跟辅臣说:“此内有关系民命者,尤不可不慎。”历史上的少年康熙,身边没有韦小宝。在沧桑寂寥的紫禁城中,教会玄烨如何当好一个皇帝的,除了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就是四大臣。

02.鳌拜崛起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名列最末,人却最猛。他是清朝开国名将,从年轻起就提着脑袋为爱新觉罗家打工,可谓劳苦功高。1634年,骁勇善战的鳌拜随皇太极攻打明朝边防重地皮岛,清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军情危急之时,年轻的鳌拜自愿担任先锋杀上岛去,并立下军令状,说:“誓必克岛而回。”在鳌拜的冲锋陷阵下,八旗精锐登岛成功,终于攻克这一军事重镇。此战鳌拜拿下首功,被赐号“巴图鲁”(满语“勇士”),这正是文艺作品中鳌拜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的由来。

清军入关后,鳌拜先后随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交战,再次立下大功。在一些史书中,张献忠是中了清军的箭而死,可清军主帅豪格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如此写道:“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臣至,复分兵四出,破贼营一百三十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赢一万二干余匹。”鳌拜又一次立下首功凯旋,升职加薪,开始走上人生巅峰。顺治亲政后,为嘉奖鳌拜的军功,让他位列公爵,授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半生戎马的鳌拜终于进入清朝统治阶层的核心,并在之后跻身顾命大臣。但在辅政的八年时间里,鳌拜逐渐成为康熙最忌惮的权臣,如今还成了一个大IP,在小说、影视剧中不断被“鞭尸”,甚至友情客串表情包。

鳌拜的强势崛起,与四大臣的另外三人不无关系。四大臣居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辅政时已经61岁。据史书记载,他常年疾病缠身,随着年老体衰,已经逐渐退居二线。苏克萨哈原来隶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出身比较敏感,经常被另外三个同事孤立,形成两黄旗对一白旗的局面,这也是延续满洲八旗长期以来的内部争斗。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儿女亲家,却也是死对头,两人议事时经常闹矛盾,资历最老的索尼也不喜欢他。遏必隆这个人生性懦弱,懂得明哲保身之道,算是鳌拜的小跟班,与他同为镶黄旗。四人各怀鬼胎,遂导致名列四大臣之末的鳌拜,权势反而最重。本质上,四大臣都是勋贵,代表满洲军事贵族的利益,他们出于清朝统治者狭隘的民族观,延续了“首崇满洲”、“重满轻汉”的政策。

另一方面,为了安抚人心、稳固统治,鳌拜等在辅政时期也做过一些好事。鳌拜等认为:“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吏治之清浊,全在督抚。”为此,鳌拜等着手整顿吏治,严查地方上的劣政,对现任督抚进行奖惩,仅康熙元年(1662年)就处置了三名地方督抚,一人解任,一人以原官致仕,一人降级调用。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等还想出了一套整肃地方吏治的监察措施:“四大臣欲每省差大臣二员,设立衙门于督抚之旁,以廉督抚。”这一极具先进性的改革措施,在当时因方法不妥而没有施行,但也表明四大臣整顿吏治的决心。帝国病了。

自晚明以来,上到京城,下到地方,官府昏暗腐败,四方连年战乱,民间不堪其苦。清初,八旗兵入关后更是实施了一系列恶政,如剃发、逃人、圈地、迁海等,在给民众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加深了民族矛盾。鳌拜等辅政大臣面对这场民生凋敝的大考,采取了一系列拯救社会经济的措施。历代王朝立国之初,大都会实行“轻徭薄赋”,清朝也安排上了。除了开辟荒地三年起科的优惠政策,清朝还多次蠲免赋税。据《清圣祖实录》的不完全统计,康熙即位后八年,各类蠲免共174次,涉及16个省,700多个府州县卫。康熙三年(1664年),山西太原所属十二州县旱灾严重,地方官到第二年才申报,并按照平时规定征收了当年的赋税。康熙当时年仅11岁,鳌拜等四大臣建议,严惩地方官“察报迟延”之罪,并批准蠲免次年的赋税,开仓赈济灾民。第二年,山东济南等六府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鳌拜等再次蠲免赋税。

过了几天,鳌拜等担心,地方官吏利用蠲免赋税的机会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使小民不沽实惠”,于是再次下令,规定对犯有此罪的官员从重治罪,绝不轻饶。们还下令,地方官前往察看灾情时不得大张旗鼓,“随带人役,务极减少,一切执事,尽行撤去”,就是说,没必要带太多保安,把灾情控制好才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康熙朝著名的“更名田”,也是康熙七年,鳌拜等辅政时期颁布的德政。鳌拜对大清是有不少贡献的,至少在辅政的这八年中,他与其他三大臣为康熙亲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03. 权力蒙蔽了他的双眼

权力,扭曲了鳌拜的心。起初,鳌拜与其他三人共掌国政,后来却日益骄横,到康熙14岁“亲政”时,鳌拜已经在朝中树立党羽,垄断中央各部,成了独揽大权的霸道总裁,动不动就在皇帝面前吆喝群臣。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与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矛盾,演变成了一场祸国殃民、打击异己的政治运动。

当时,鳌拜以本旗镶黄旗的土地被正白旗所占有为由,执意要更换圈地。所谓“圈地”,是清军入关后夺占民间耕地的苛政,曾导致成千上万农民流离失所,八旗之间为争夺圈定的土地也常互生龃龉。

鳌拜提出换地,是用镶黄旗的坏地,换取正白旗的好地,且互换后土地不足,还要“别圈民地补之”,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圈地。这一举措导致“旗地待换,民地待圈,皆抛弃不耕,荒凉极目”,数十万农民被迫迁徙,破产失业,被夺占的土地一片荒芜,天下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四大臣中的索尼与遏必隆同属黄旗,对鳌拜的蛮横手段也就姑息纵容。可负责此事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是正白旗人,他站到了苏克萨哈一边,跟鳌拜叫板。苏纳海与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实地勘察后,发现鳌拜这一更换圈地,害苦了京东数百里百姓,便上书表示反对,恳请停止更换圈地。鳌拜大怒,跟康熙说,这三个人做事迟误,应该处死。少年康熙已日渐成熟,他得知真相后,没有同意鳌拜的请求。鳌拜一意孤行,直接绕过皇帝,矫诏将反对换地的三位大臣处死。第二年,康熙开始亲政了,鳌拜却不依不挠,继续打压苏克萨哈。面对鳌拜步步紧逼,苏克萨哈请求退休,自称愿为先帝守陵。鳌拜却颠倒黑白,贼喊捉贼,以“不愿归政”、“有异志”等罪名诬陷苏克萨哈,拟将其凌迟处死、族诛。

这场斗争,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康熙帝坚持不同意诛杀苏克萨哈。鳌拜态度蛮横,每天在朝堂上捋起袖子,露出粗壮的手臂,当着康熙的面连续数日上奏。之后,鳌拜再次矫诏,将苏克萨哈一家冤杀。

为何康熙亲政后,鳌拜还敢公然抗旨,诛杀大臣?

一是,康熙举行亲政大典后,辅政制度并未成为历史,辅臣之位仍排在亲王、大学士之上,鳌拜仍有批理奏疏之权;二是,在数年的辅政中,鳌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党羽,当时中央军政要职中,鳌拜一党不下二十余人,牢牢掌控着话语权。

同年,老臣索尼病死,四大臣中只剩下鳌拜与老滑头遏必隆,鳌拜的权势到达顶峰。难道鳌拜已经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其实,鳌拜看似是最大的赢家,却注定是输家。

04.满洲第一勇士之死

有一个故事说,鳌拜有图谋不轨的野心。他托病不朝,要求皇帝亲自前往探望。康熙带着多名御前侍卫到了鳌拜府上,入其寝室嘘寒问暖。这时,侍卫们忽然发现鳌拜脸色大变,急忙上前,掀开被子一看,里面藏了一把刀。康熙为了缓解尴尬,笑说:“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随后,他在步步惊心之中全身而退,躲过了鳌拜的刺杀。

此事史书没有记载,只收录于清代文人笔记《啸亭杂录》中,真伪莫辨。更重要的是,鳌拜可能根本就没有谋反之心。当年多尔衮摄政时,鳌拜因忠于故主皇太极与幼主顺治,多次反对多尔衮,因此遭受残酷打击,差点儿连命都丢了。这是满洲勇士的忠义之心。另外,四大臣辅政制度,本就是顺治与孝庄采取的临时措施,在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清朝,皇帝赋予大臣的权力,随时都可以如数收回。康熙为擒住鳌拜训练了多名摔跤好手,做足了准备,可真正清洗鳌拜集团时,不费吹灰之力。

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下狱后,朝中大臣经过审理,列其罪状三十条,判处死刑。其罪状几乎都与八旗贵族之间的斗争有关,关于结党擅权的有二十三条,却无罪大恶极的贪污受贿,也没说他有图谋篡位的野心。

鳌拜沦为阶下囚后,没有反抗,他在受审时说:“皇上旨意,有何辩正?”此时,鳌拜年已六旬,朝中繁重的政事,比军旅生涯更加催人老。当康熙来狱中探视他时,他给皇帝看了自己多年来四处征战留下的伤疤,其中有一道是年轻时为搭救皇太极御驾受的伤。这次见面打动了康熙。他看在鳌拜建立的功勋上,没有下诏将他处死,而是将其革职羁押。

同年,鳌拜死于禁所,其党羽遭到罢黜,仅是朝中文武官员就不下二十余人。唯唯诺诺的遏必隆也被列罪十二条,夺世爵,论死罪,但康熙念他是顾命大臣,也让他免于一死。至此,康熙亲政才不过两年,处置的朝中大臣却比鳌拜辅政八年都多。从此以后,皇帝身边再没有出现一个让他担惊受怕的权臣,只有越来越多的奴才。

康熙并没有忘记鳌拜。晚年,他召集诸王、贝勒,追忆年幼时四大臣辅政的时光,说:“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这番话似乎说明,当年擒鳌拜只是不得已之举。但是,皇帝岂能承认自己抓错人呢?直到雍正帝即位后,朝廷才为鳌拜平反,认为他是清朝的有功之臣。雍正下诏,赐鳌拜祭葬之礼,追复其一等公爵位,子孙世袭罔替。所谓的康熙智擒鳌拜,并没有那么传奇。看似一手遮天的权臣鳌拜,也不过是皇权的牺牲品。皇帝收回了他的权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