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

邙山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市区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

北邙山葬了多少帝王

北邙山葬了6朝24位帝王。

相关数据显示,邙山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统计下来,合计6代24帝。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 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背山面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被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故而,邙山之上古墓众多,“无卧牛之地”。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山是沉稳渊博的象征,水则代表着灵动变通,山水合理搭配便是上佳风水,也预示着墓主人可以在死后枕山蹬河,俯视天地万物。因此从东周开始,无数皇室、豪族在此长眠,北邙山也获得了中国最大古墓群的殊荣,堪称中国风水宝地之一。

邙山上究竟有多少古墓?为何邙山成为了“亡人之乡”?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生和死非常讲究,于是也流传出这样子的一种说法,出生地最好的地方是在苏州和杭州,而死后归土绝佳的墓地则是在洛阳的邙山。这其实是因为,蒙山的风水非常的好,历代以来有不少的帝王葬在这里。根据不完全统计邙山上的墓地一共约有970多个。而邙山成为亡人之乡也是因为历朝历代很多有名的人都想葬在这里。

一、邙山的风水

邙山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在洛阳地区比较优渥的,它处在黄河和长江的交界处,而且地底下还没有一条山脉,有水又有山脉,这在风水学中就是龙脉之处,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才会有六个朝代的帝王都埋葬在这里。而且邙山的土质非常好,向下挖15米左右土地都比较干燥坚硬,非常适合用来搭建地下陵墓。既通风又不会因为下雨而引起地面潮湿,所以这样子的宝地也受到了世人的争相追捧,都以葬在邙山为荣。

二、邙山的墓地

是考古学家的发现从周朝开始到后唐这个期间,洛阳都是作为历朝历代的主要都城,所以洛阳是存在它的重要战略意义,因为洛阳有利的地形优势,所以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地方。爱上洛阳的环境十分清新舒适,统治者也喜欢待在这里。在邙山发现了很多古墓,这也给考古学家们带来了一个麻烦,因为很多历史资料的短缺,导致这些墓地无从查起。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考古学家终于可以在邙山地区长期进行文物研究。

三、邙山的考古意义

经过考古学家不懈的钻研,最终发现邙山地区埋藏了24位帝王。可以说是我国埋葬最多帝王的地区。由此也在一定程度完善了我国东汉到后唐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考古界的一大创举。

北邙山帝陵的邙山下的24位帝王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今天洛阳北部的邙山上分布着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从夏商开始,前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千余年。邙山上到底埋葬着多少帝王?他们又分别在什么地方?千年过后,这些帝王陵还都完好如初吗?陵墓内是否还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从2002年开始的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此地被称“亡人之乡”,人们死后抢着埋在这,如今已遍地古墓,此地是哪里?

在我们中国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文化发展的也是异常繁荣的,我们在生活中经会听到一些俗语,这些俗语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生活经验,那么这些俗语的背后也是有着些许的故事和背景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吧:“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通过这句俗语,我们就能看出来邙山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这种写邙山的诗句,对于邙山,就连古人也是十分赞美他的。邙山可以说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了,在我国的历史上,不查不知道,也是有着二十四位帝王都葬在了邙山。

邙山

在邙山这里,帝王陵墓的密集程度,以及数量之多和延续年代之久远,都是其它地方难以企及的。在这些陵墓群中,洛阳邙山上的陵墓群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七百五十平方公里,而且已经被发现的陵墓已经达到了九百七十多座。但现在还存世的仅有三百三十多座,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已经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陵墓消失在了历史进程中了。

相信大家对于邙山并不是很了解吧?邙山分属崤山余脉,地形非常开阔,大概高出黄河和洛河一百五十米左右,位置在黄河和洛河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绝对的风水宝地。并且,在邙山的下面有十五米左右的土层,渗水率非常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特别适合建造陵墓。

邙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邙山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称它为“亡人之乡”呢?要知道,在广阔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类似于邙山这样的风水宝地可是有很多的,可偏偏邙山会这么受宠呢?

那这就要从一段传说说起了,据说,因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修建陵墓时,是以西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的灞陵为参照,但是他也是改变了过去西汉诸陵的覆斗型,以山为陵。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从其他地方引来了天然的水流,这样就使陵墓和周围的环境给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那么这样一来的话,被盗墓者发现的几率也是小了很多,可以说,古人的的确确是有着大智慧的。

邙山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似乎与黄老学说有某种契合,也就是主张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更巧的是,它和晋代郭璞的《葬书》所包含的风水理论相吻合。这也导致了以东汉道教为基础的风水理论,这样一来,邙山也就是成为了各朝各代的风水师心目中的圣地了。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过古代历史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山就意味着厚重,水就意味着灵动,山为阳,水为阴,邙山位于崤山支脉,黄河南岸,洛河、伊河汇入黄河的交界地带。那么对于洛阳,它是一个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使古人称洛阳为“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北邙山借洛阳地势,其实也就是因为这个因素。

邙山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关于邙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风水了,风水学在我国的历史上可谓是非常悠久了,风水学的另一个别称也叫做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至于它的真正作用,我们无从考证,毕竟,风水只是一种难以实证的观念体系,且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埋葬于此。所以,想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邙山的墓葬现象,就要从洛阳千年帝都的身份说起。

对于洛阳,相信大家对他都有着一定的了解,许多朝代都把这里作为了都城,我们也是习惯的把洛阳叫做了神都。从周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各朝以此为都,历时达1300多年。

邙山

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洛阳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东面是虎牢关,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靠崤山、函谷关是进入关中平原的咽喉之地,在其北面则是黄河这道天险,以及太行王屋二座大山。得益于此,可以西挟关陇,东压江淮,北通幽燕,南达荆楚。不仅如此,洛阳的环境也是非常适合人们的居住。洛阳这里的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利于农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所以,千百年来,这里人烟辐辏,文化非常发达。

但是,尽管邙山上的陵墓群非常的多还很集中,却有不少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中途止步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东汉以来,战乱的缘故,导致很多历史资料缺失。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数量足够的有据可查的史料,来进行辅助研究了。

邙山

尽管这样还是有着很多历史学家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考察也是得到了一些结论的,而且是已经能确定邙山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6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此外,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东汉帝陵与邙山陵墓群”被列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由此可见,邙山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亡人之乡”了。但是这些陵墓群还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保护。经过文物部门的调查,每年都有着七八座古墓正在消失,消失的原因不外乎是工业生产、百姓生活、自然破坏。比如老百姓为了耕地,将大冢一点点地“蚕食”,仅朱家仓村一村,原有的100多个墓冢骤减至10多个。

邙山

所以说,对于这些陵墓群我觉得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好好地保护他们,因为我们可以从这里获得许多历史信息,这对我们历史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成效的!

结语:对于邙山,我相信这里有着非常多的历史遗迹,也是一个我们值得去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它,在它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我相信我们能够解释更多困惑我们已久的历史之谜。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更加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