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

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便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严禁烟火的结果就是只能吃生冷食物,于是名之为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来源和介子推有关

寒食节的来源和介子推有关: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

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与什么时代的谁有关 寒食节和哪位古人有关系

1、寒食节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春秋时的晋国储君重耳,流亡时身边一直有一位大臣不离不弃,这位大臣就是介子推。在主公饿得快死的时候,竟把自己大腿肉挖割下来,汆汤奉食以救主公一命。可是等到重耳终于重回晋国,当上了晋文公后,奖赏了群臣,却忘了奖赏介子推。之后介子推携母归隐深山。重耳为逼介子推出来与他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被烧死。重耳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准生火做饭,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晋文公伤心欲绝,懊恼不已,对介子推深为愧疚,将他们母子残存的枯骨,葬于介休绵山,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因为烧山日子就在清明的前一天,后来晋文公号令国人,把这天作为对介子推的祭日,全国这天都不要生火做饭,只食冷食,以此来缅怀他的高风亮节,告诫自己这种错误的做法,对这位忠臣的“峻冤”深表遗憾。

3、介子推情操高洁“深冤峻迹”,使晋文公自悔与感恩不及,才有了“寒食节”,就是在告诉世人:为人不可昧着良心,要知恩图报;做人不可忘恩负义,不然是会受到良心谴责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人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