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体吗?古人如何交流?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个重点,大家常说白话文、文言文。由于信息的误导,很多人以为现在的叫白话文,古代的是文言文。所以好奇为啥不一样。

其实这里有个误区。可以简单地理解白话文是口头语言、文言文是书面语言。这就是说在古代,说话时候还是白话文的,但是当需要书面沟通的时候就是文言文了。

出现这种差别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书写载体非常昂贵,必须精简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代时候可以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非常昂贵,不管最早的甲骨,还是后来的帛,在到后来的竹签,到后来的纸都不容易获取,造价非常高。

出于节省成本,必须要做到语言精炼,言简意骇,才能最大程度地节省纸张。在造纸术之前,承载文字书写的都是竹签,没写完一章就卷起来,称为一卷,于是有了开卷有益这个成语。

这个抛开成本,光重量都非常沉重,一本书可能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一般人体力不好拿动,成语学富五车,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五车书可能连一全套的诸子百家都没有完全。

第二,记录速度要快,必须要精简

古代时候,国君、天子往往设置史官,这一些史官的工作就是记录他们的言行,可以理解我现场人工采录,可能一个事情四五个人说了半天,说的话成千上百,但是为了保证记录内容能够齐全。

这一些史官必须要把口头语言精炼为书面语言,否则根本跟不上,有可能遗漏重要谈话,而且竹签、笔墨都是成本,都需要节省。这就久而久之形成文言文。

这种文章方法成为文人的专长。出于保持优越感,他们一直拒绝白话文,即使说的是白话。

白话文的翻身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因为纸张、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得成本不是主要限制条件之后,从宋朝开始有了白话文的书籍,技术越成熟,白话文越多。

这个是成本考量,而不是其他后。但是受到文人的抵制,发展并不顺利,一直延续到大批留学生回国之后才彻底兴起了白话文,逐渐取得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

这个转变是因为大批的留学生归国带来新的思考方法,一方面出于扫盲的需要,因为白话文更加容易理解,而文言文需要很扎实的文学知识。

最后,歪史以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白话文成为主流,文言文成为死的书面语言,对我们的文化可能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毕竟那是数千年的文化命脉。却被一朝抛弃。

古代的人交流用文言文还是我们现在的语言交流?

古人口语用白话,做文章的书面语用文言文.古代学者因为尊奉儒家经典,所以写文章时都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语言标准,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口语,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人们的口语是发展的,从语言史上看,一般来说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是同时的,所以相差总不会很大,但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经典为书面语典范,尽管口语发展变化很大,但书面语依然用文言文,造成了中国古代文白分家的现象,其实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所以没读过书的古人是不懂文言文的(千百年前的人说的话不学怎么能懂呢),但即使是读书人平时说话不过是有些之乎者也但也不会用文言文交流.唐朝白居易的诗就比较口语化,他写的诗让所有的人都读的懂.而真正能反映古代口语面貌的作品呢,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了,水浒传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三国的话还是半文半白的.水浒中的很多对话就是当时市井中的对话哦,可以看一下的.

古代人说话的时候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用白话文。

古人的普通话与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发音方面,词汇的组成和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

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非常精简,例如《春秋》记录了鲁国三百年的历史也不过一万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写作技巧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古代的识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时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会文言文也要说话交流,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文。

到了后来口语发生变化,才渐渐的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变成了专门用来书写的文体。唐朝时期开始文白参半就开始流行起来,所以白话文开始逐步走进文学作品之中。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里面的文字就已经比较白了。

西晋到宋朝期间,因为北方一直被异族统治,南方汉人也是和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中国人的口音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语言开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统一时期,虽然他们语言还是文言文,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已经很大了。

明清时代,古汉语与现在的发音已经很小了,语法区别也不大,这个时期士大夫们书面语还是文言文,难度与现在一样,但是底层文人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话。

扩展资料: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话文

百度百科-文言文

突发奇想,古代人写书用的都是文言文,那么他们说话用什么呢?

所谓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以当下的语言为基础来定义的。
因为我们在民国初年经过“新文化”运动,并借鉴西方语言,才初步形成现在的白话文模式。之所以有文言文的说法,便是针对这个而言的,我们现在觉得是文言文的,在古人成书所处的年代并不是很晦涩难懂的文字。他们在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便是书写时用的语言。
由于时间和朝代变更的关系,语言也会有不断变化的地方。时间长了,连古人也会觉得离他们远一点的书籍难懂,所以才不断地有注释的书出现,沟通古人和当代人的语言障碍。

文言文那么难懂,古代百姓真的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

古代的百姓是不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因为,对于现在受教育如此之广的百姓来说,文言文都是生涩难懂的语言。更何况对于古代那些根本就不会得到教育的百姓来说了,对于他们文言文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古代百姓,是不可能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文言文多半用于过去的文人交流,或者是记事的方法,或者写书的语言。因为古代的纸张之类的载体是比较稀缺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来记录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比较节省的方法。因为文言文表达一件事情,用的字比较少。接下来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字载体和表达方式。

一、古时候人们记录事情用的多是书简和布匹,纸张是后期才有的东西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电影上的古代人,尤其是战国时期,还有皇上的圣旨之类的东西,用的都不是纸张。因为那时候并没有纸张适合用于这些事情。有时候用的都是竹简,或者布匹,所以代价都是比较大的。用文言文就可以节省一下。

二、古时候的人们接受的都是八股文的教育,所以文人的交流方式都用文言文

因为古时候的人一直用的都是文言文。所以,传下来之后的学习的方式也是文言文。所以古时候念过书的人都用文言文来交流,文言文不仅字少,可以表达的意思还比较多。所以,用文言文也是比较方便的。

三、古时候的百姓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时间和条件的,所以他们不懂文言文

古代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文盲,能认识字都没有几个,所以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就和天书没有区别。他们也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务农的务农,当兵的当兵,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第一生产力。

古人平时交流,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

在《孔乙己》这一短篇小说中,“孔乙己”这个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笑中,之所以受人嘲笑,主要是因为他每天的“之乎者也”。

当时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时期,人们生活中交谈普遍都是白话,他还讲文言文显得非常滑稽。古人和现代人说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之所以咱们了解的古书都是文言文,主要是古人用了“言文分离”的特殊形式。

02言文分离

简单理解就是说话用白话表达,书写用文言文表达。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分开呢?国人很注重历史,很多古代书籍都是经典著作,所以人们在文字表达上必须用懂得文言文,为了尊重也必须使用文言文。

说白话主要就是为了方便交流。之所以文言文会被用于书面表达,一方面是因为知识需要传播,另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简洁干练,不会字太多。要知道,古人如果要想传播东西是要靠手写的,如果换成人们平时说的话,那字数太多了,非常不方便。

当然了,白话除了字数多之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更迭太快。举个例子来说,拿10年前的网络流行语放到现在来说,能搞懂意思的有几个?古人的白话虽然没有现在更迭这么快,但是架不住时间长啊。

试想,如果历朝历代都用各自时期的白话写书,那放到今天有几个人能够弄懂?明清小说就能体现这一点,像《红楼梦》里的凤姐骂人,现代人想要弄明白她骂人的话就需要一段时间。虽然是从秦汉到明清,文言文也有所改变,但是整个结构没变,只要是顺着捋就能捋下来。

03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可以这么理解,先秦时期(包括以前),人们的表达和书写都是一样的。后来随着口语变化更迭快,文言文跟不上脚步,于是出现“言文分离”。再后来,白话文彻底代替文言文,再一次形成统一。

从知识的传播角度来讲,白话文的推广应用让人类文化发展走出了一大步,让人们更能学到知识了。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给推广白话文的前辈致敬。当然了,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白话文大加推广的同时,人们对文言文的了解和认知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看不懂古典书籍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初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很是头疼,别说是让他们理解加背诵了。这样一来,文言文的传承就是一个问题。所以说,未来怎么平衡文言文和白话文两者发展的关系非常重要。就像是一个天秤一样,两边重量差不多,天秤才不至于倾斜的厉害。

古代人日常交流时讲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啊?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古人说话用什么语言?

     在古代 大家都说的是白话

   可为什么古籍中的语言都是文言文呢?这是因为,古代其实有两套语言,说话用白话,写文章都用文言文。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现象叫做“言文分离”。

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写作?

说话和写作还要分两套语言?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为何不直接统一用白话,或者统一用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一种精简用语,为的就是节约书写成本。你想想看,先秦时期还没有纸,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简,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用刀刻竹简,往上追溯还有用纺织物、石碑和青铜器来记录文字... 这样一来,记录成本太高了。为了用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这有点类似于早前的电报。)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据说,先秦时期,还是言文合一的,那时人们说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 方便交流,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将言语简化,到了汉代,普通人读文言文一般都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而此时仅距离秦代才仅仅百年。

那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将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改成白话文呢?这就体现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续沿用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是因为古人发现,白话的口语变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区的口语差别太大了!可谓“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当时用白话写下文章,可能过个几十年后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换个地方就读不懂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规避地域和文化代沟,实现人类的跨时空交流呢?

当然是定下一套固定不变,贯通古今的语言,专门用来写作!这样一来,后世子孙只需要加以学习,就能够畅读祖先的文章,通晓其意,实现跨越千年的沟通!

这套语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读懂《史记》,能有幸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古人说话真的是用文言文吗?天天之乎者也还是有其他表达方式?

古人说话并不是真的用文言文,他们普通交流也是用的口语,文言文只是一种书面用语。我们国家的语言中,口语和书面语一直是有区别的,在白话文出现之前,写文章和写诗歌都需要用文言文,在白话文出现之后,文章有了白话文文章,诗歌有了现代诗,但是这都是文化人的事情,老百姓自己都听不懂那些东西,更不要说从自己嘴巴说出来了,人们的交流一直都用的最直白的口语,而非文言文。

一、文言文相当于一种书面用语

文言文其实是写古体文章时使用的书面用语,正经人平时交流不会使用文言文。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边的穷酸秀才把文言文挂在口上,感觉就和现代人说话的时候非要加几个英语单词一样,任谁听着都不会好受,只会觉得“穷酸秀才”。放下文言文不说,我们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书面用语,听上去也会很难受,所以文言文这种书面用语是不会在日常交流中出现。

二、日常交流中不会用到文言文的呜呼哀哉

文言文中的呜呼哀哉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要记录或者传达情绪所必须要的文字书写方式,不然之后的人看到文章也很难感受当时写文人的心情。而日常交流当中根本用不到这些表达情绪的词语,因为说话时就能带出这些情绪,听话的人一听立马就能理解你说话的情绪。

三、老百姓没有能力使用文言文交流

不说文言文的适用范围,文言文的使用难度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企及的高度。老百姓听都听不懂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交流了。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更接近于白话文,就是我们普通说话的样子,就算有文化的人也不会时时刻刻都用文言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