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发现古墓顶上有一处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雕刻。

同年八月下旬,经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认定上金贝古墓为明建文帝陵寝。

南京专家认为,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其结构和格局体现皇族气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宁德华严寺所藏袈裟,就是朱允炆从南京逃亡宁德时所穿的云锦袈裟,经鉴定为明永乐之前制作,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

上金贝明二陵为何得名

专家考证是建文帝朱允炆出家后的墓。福建宁德上金贝村就有一座墓,经过专家考证,说极有可能是建文帝朱允炆出家后的墓,因此称其为明二陵。上金贝古墓,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北半山腰上的丛林之中,又称福建宁德古墓。古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形式奇特,一九八九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古墓被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发现并登记为文物点。

解密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建文帝的下落出亡宁德

建文帝下落之谜: 建文帝朱允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孙子,但是他的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对于建文帝的下路,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那么降温地出亡宁德吗?

《破解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中叙述了建文帝即位的政治环境,解密建文帝生死之谜、逃亡何处之谜、归葬地之谜。宁德蕉城区上金贝村神秘的古墓被发现后,一直是众多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一些中国明史研究专家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认定上金贝古墓为明朝建文帝陵寝,支提寺藏宝―――五爪金龙云锦袈裟为建文帝所有。

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现和建文帝有关的文物,有寺庙、墓葬等,为什么明史专家认定是宁德呢?“建文帝的下落,现在传播最广的是‘广西’和‘云南’”,从《明太宗实录》中发现,明成祖朱棣与“云南王”沐家之间是双重亲家等特殊关系,排除了建文帝最终出亡云贵的可能性。史学家马渭源从宁德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明初人文环境出发,考察了建文帝出亡福建的可行性问题,既用了正史《明实录》、《明史》,又引用了当地的方志及文人笔记。

马渭源不仅发现了潜伏在浙江、福建的“亲建文帝”分子,还从300多万字的《明神宗实录》中找到244个福建籍“建文奸党”分子蒙难的史实,再结合正史与野史中有关建文帝披缁出亡的史料记载,进一步夯实了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的学术根基。

福建村庄现明朝古墓,为什么说主人是建文帝?

相传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首都南京被破城后便下落不明,而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最终归宿更是众说纷纭,各地对于建文帝的古墓遗址也是猜测百般,经各类考古专家的考察,福建宁德的上金贝村发现的古墓最有可能为建文帝的墓址,民间对于此地的呼声也是最高。

其一是因为该墓的造型奇特,古墓上方的火龙珠及下方闭嘴龙的纹饰,其造型和雕刻方式都为明朝皇家的风格,古墓的形制也与其他墓室大有不同,看起来更像是南方僧侣常采用的佛教墓葬,而虽然民间对于朱建文的下落各执一词,惟对其出家为僧却是难得口径一致,这也就解释了上金贝古墓的与众不同。

其二是据上金贝村族谱记载,祖先名为郑三合,于明朝迁于此地。有意思的是据传当年与建文帝一起消失的20多名大臣中其中有一人叫做郑洽,人们便猜想郑三合的名字正是由这郑洽拆分而来,当然这猜想也并非凭空而来。

据史记载,郑洽的老家在浙江浦江县,其家长有溪流名为白麟溪,与这郑三合一族族谱《白麟谱》恰好遥相呼应,这一证据也大大证明了郑三合就是当初随建文帝一起消失的郑洽,而建文帝葬于此也就合乎情理了。

其三是因为此墓的墓主人落款为“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但真正的年号姓名却未有提及。这墓的落款显示了墓主人的超然身份却又只字不提其真正的年号名字,而当初朱建文被迫逃离南京又不能以真名示人,更是在逃离后遁入空门。

如此看来,无论是从上金贝古墓的时间,地点,史诗记载,还是从郑三合的族谱看来,都似乎印证了这就是朱建文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