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料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大多数饮料的配料都一致,而且配料价格大多比较低廉,饮料的包装材质较为低廉,多为塑料或者纸包装或者其他可循环的材料。

2、饮料以销量取胜,市场竞争压力大。如果盲目的提升价格,将导致饮料销量下降,消费者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品,进而失去竞争力。

3、商家在不改变价格的前提下,改变货品的含量,减少包装的大小,或者绑定销售。通常比较成熟的饮料企业在考虑利润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之间会非常成熟,价格变化不易被察觉。

物价越来越高,可乐却还是三块,为什么十几年可乐都没有涨价?

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小伙伴们似乎早就习惯了物价飞涨的现象。就连当年最廉价的小布丁冰棍如今“身价”都翻了一番,然而不少小伙伴却发现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卖三块钱的可乐现在依然卖3元。这就让人感到疑惑了,在所有货物都涨价的今天,为什么可乐一直都没有涨价呢?今天可算知道了。

首先,经济学上的菜单成本现象表明,如果一个厂商改变价格,通常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并且还需要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花费一大笔开支,因此若可乐涨价的话,就意味着可乐厂商整个广告费用和市场策略全部都需要进行整改了。最重要的是,这一项既浩大又麻烦的工程还存在把顾客吓跑的风险。所以,如果可乐涨价需要承受如此大的代价的话,那还不如不涨价了。

 其次,由于可乐市场只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垄断巨头,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他们会相应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和产量,当然也包括定价了,这也是经济学上的古诺均衡理论。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他饮料的类型也逐渐丰富,对可乐市场的销量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两大可乐巨头的终极措施就是不涨价,并且依靠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如此看来,两大可乐巨头的经济策略真是使用得太高明了!难怪可乐就算十几年不涨价,也能确保两大可乐巨头的王国不倒了。

为什么饮料价格便宜而且常年不涨价?

您可以说几年的价格每年都在增长。无论我们吃平时吃的蔬菜还是米粉。甚至连我们近年来使用的盐也从一袋钱增加到现在的三美元一袋。即使价格很低,近年来饮料的价格也没有变化。实际上,这些饮料公司不想提高价格,而是因为市场无法上涨。因为毕竟不是必需品,而且市场上有很多饮料品牌。口味更多样化,但市场如此之大,另外一个品牌也成为了市场的一部分。

过去,该市场被称为利润市场,因为由于投资少,它可以卖几元,而且市场上的饮料品牌相对独特,与各种品牌的饮料不同。品牌越多,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如果某些品牌此时选择提高价格,则估计很快就会将消费者转移到其他产品上。不要说当时赚钱,估计现有的消费者无法保留。

因此,当前市场决定饮料制造商不愿意轻易提高价格。毕竟,一件物品的价值不仅可以通过价格上涨来衡量,而且可以通过当前市场来衡量。可以说,目前的饮料市场是供应过剩,也就是现在的买方市场大。因此,消费者确定当前饮料的价格。另外,许多人称苏打水,对身体有害。因此,许多父母不让孩子喝酒。这些东西被称为垃圾食品,这使得市场越来越小。

由于饮料的成本非常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公司选择开发新型饮料并希望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位置。越来越多的饮料商人出现,许多消费者更新并且喜欢尝试新产品。如果他们发现新产品和自己的口味,就可以放弃原来的品牌趋势,这将使原来的品牌失去一部分。顾客许多产品面临越来越小的消费市场,自然,要提高价格并不容易,但并非所有饮料都没有提高价格。即使一些商人的购买价格增加了大约5毛,但是零售价格保持不变并且没有变化。

可乐十几年前卖3块,现在还是3块,为何一直不涨价?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到各种小吃,大到房价,油价和十几年前比现在的价格都可以说已经上涨了无数次。虽然说大量的商品都在涨价,但有很多商品不涨价,例如我们熟悉的可乐。作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料,那个价格可以说十几年如一日,目前仍然是3块钱。当然,可乐的价格没有变化,但物价在上涨,可乐的成本会不会增加?在这个万物飞涨的社会里,可乐究竟是凭借什么才能做到一直不涨价?接下来就具体了解一下。

对于可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品牌,是比较早的碳酸饮料,又被称之为“肥宅快乐水”。自问世以来便广受各大阶层的喜爱,不论是学校里的孩子,都市职场白领,公司里的老板,都对它爱不释口。 其实可乐构成成分很简单的,无非就是白砂糖和水,然后就是二氧化碳、少量的微量元素、加上一个瓶子。可乐的主要原料是糖,大型热带种植园普及以后,糖的价格一直比较便宜,因此可乐的原材料价格在这十几年间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便可以把售价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另一点,可乐受电商销售的影响较少。可乐之类的饮料有着快速消费品的说法,作为快速消费品,而且价格不高。也就是说,可乐无论是在线还是线下,价格差异都不大。甚至网上的价格可能高于线下的价格,这种商品注定不适合互联网销售,所以价格也会相对稳定。

个人认为可乐也是业界的“良心企业”。不管价格涨不涨,只要能保持经典口味不变,还是能吸引很多消费者购买的。但我们在喝可乐时,还是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因为可乐的糖含量很高,对牙齿不好,也更容易发胖,平时还是要少喝一点可乐。

可乐十几年前卖3块,现在还是3块,为什么一直不涨价?

可乐在十几年前的时候卖三块钱一瓶儿,如今还是三块钱一瓶。可口可乐之所以一直不涨价,主要还是因为生产的成本控制的非常的好。这当中可口可乐公司在生产的过程中,都已经用机器化代替了人工。由于人工的工资都在逐渐上涨,在早之前可口可乐公司就已经看得上了机器的生产线路。所以就全部都用机器化生产,每一分钟所生产出来的罐装可乐比人工生产的可乐还要高出许多。

在市民当中见到的可乐大多都是以易拉罐瓶装乐为主,易拉罐装的可乐从以前2块5的价格,卖到如今三块钱的价格。让很多人都表示这样的价格根本就没有涨什么,在生活当中很多人在卖出吃早餐的时候,以前两块钱一份的热干面,如今都需要5块钱一份。都表示随着物价的上涨,各行各业都在拼命的涨价,却唯独可乐一直售卖三块钱,也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市场当中购买饮料的时候可以发现,不光是可口可乐没有涨价,像冰红茶雪碧这样的一些饮品都是没有涨价的。可口可乐当中最主要的原料则是糖,在一些植物当中都可以提炼出大量的糖,由于糖的成本波动幅率比较小。所以这也是可口可乐没有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一瓶可口可乐在经销商当中控制的利润成本,还可以让厂家毛利赚到4毛钱。

在可乐市场当中,无非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大龙头企业占领了双向的垄断市场。本身可口可乐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也没有必要因为提高价格而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而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在价格上面百事可乐永远要比可口可乐便宜5毛钱左右,但是百事可乐的销量就永远高不过可口可乐。

为什么饮料基本没有涨价,而雪糕涨价这么厉害?

饮料没有涨价,而雪糕涨价这么厉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饮料的配料一直没有改变,但雪糕的配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雪糕已经不是纯净水搭配白砂糖这种配置了,升级后的配置相当“豪华”。售价十元起步的雪糕配料有牛奶、巧克力、水果、果酱以及特殊造型等等!雪糕涨价的主要原因是配料丰富了,或者说配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雪糕涨价,“雪糕刺客”这一说法不胫而走,很多人在便利店买雪糕,随随便便一支不起眼的雪糕就要十五元左右,让大部分人对雪糕望而却步!对于雪糕的价格,大部分人认为三五元最高了,十几元的价格已经远超心理预期价格。其实,雪糕的价格十几元才算是标配,现在有很多雪糕价格都在三十九元左右,这些雪糕卖的是造型,卖的是概念,卖的是情怀!换言之,这种奢侈品雪糕的附加价值比较高!

网友热议

对于雪糕涨价问题,一部分网友表示有些崩溃!毕竟,夏季是雪糕续命的季节,但是,一支雪糕顶一天四分之一的工资,属实让人心疼!正是因为如此,大部分网友表示能忍就忍,实在忍不了就自制雪糕,如此便可以节省很多钱!饮料没有涨价,很多网友脑洞大开,开始打起了饮料的主意!他们将饮料倒入模型,自制成了饮料冰糕,可谓是创意满满!

注意

虽然说冰饮料和雪糕在炎炎夏日可以带给我们清凉,但是,我们要注意冰冷类的东西还是少吃为妙,否则很容易肠胃炎!尤其是孩子,如果吃过多雪糕等等,很容易生病!

饮料基本没有涨价,雪糕却接连涨价,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你会为了省钱自制雪糕吗?


一瓶可乐在美国卖十几,为什么在中国20年来不涨价,一直卖三块?

小时候,一块钱买三个烧饼,现在1块钱一个。这几年,很多东西都涨价了,但是可乐在我们国内,20年来一直都卖3块钱。可口可乐在其他国家的售价还是比较高的,欧美国家的价格比我们国内高上三到四倍。可乐在美国要卖到十几快,那为什么可乐在我们国家不涨价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可乐的成本低。可乐是碳酸饮料,主要的配料是糖,这些原材料的价格都不是很贵。而且,可乐制造商在我们国内发展了很多年了,设备都非常的齐全,制造流程简单迅速,人工花费也比较少,生产量也大。

虽然这几年,物价有所上涨,但是可乐每瓶的利润还是很高的,一年的销量也非常多,也是薄利多销了。

还有,可乐市场两家独大,相互竞争。说到可乐,市场上也只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企业差不多旗鼓相当,虽然斗了很多年,但是谁也没有胜利。两家一直明争暗斗,为了争夺客户,更不可能随意的去提高产品的价格。这种巧妙的制衡状况,也决定了可乐价格不涨。如果其中一方提价,就会给另外一方更多的竞争机会。可乐制造商们不是不想提价,是市场情况不允许啊!

为什么有些物价上涨,有些不涨反跌?

物价有涨有跌,就像潮起潮落一样,本很正常,无须大惊小怪。不过,放到当前的特定情形下考察,则不可掉以轻心。 尽管股市大热,转移了部分公众对涨价的视线,可对拎着菜篮子的当家人来说,篮子里面东西的涨价,远比股价更心惊胆战。粮价已涨了,食油价涨了,肉禽蛋价还在涨。而此前水电煤 气早已涨了一轮,“上去了就下不来”。 当然也有降价的。哪些东西降了呢?小轿车在降价,电脑、手机在降价,平板电视在降价。据说电信资费也在降,药价也在降,而且降了二十多次。 如此看来,当前的涨价套用专家常用的术语,叫做“结构性涨价”。具体的“结构”如何呢?据我的观察,消费需求弹性越小的涨的越多,弹性越大跌的越多;资源性、基础性产品涨的多,电子类、科技类产品降的多;米袋子、菜篮子涨的多,高档消费产品降的多。 这样的特点,与多数产品供给过剩相吻合,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涨的通胀。 但分析不能至此为止。我们还要看看,面对涨价,哪些人的承受力强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涨跌之中,谁的利益受损最大,谁的损失小些,谁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得益呢? 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今天,富人群体与穷人群体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他们对消费品涨价的承受力差别很大。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富人来说,压力不明显;对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部分所谓的“中产”来说,其实也不轻松。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相同指数,不同的人感觉截然不同的原因。统计部门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7%,但大多数人感觉涨价绝非两三个百分点那么“温柔”。他们看问题直观,猪肉从8元涨到10元,涨幅就是实实在在的25%。央行3月底进行的调查表明,近九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这个判断也许更可信。 更值得注意的是,富人们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他买了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啊!相反,穷人们维持生计原已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计划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这就是当前物价涨跌的马太效应: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富有的变得更富有,没有的更加一无所有。 价格的马太效应,是“看不见的手”铸成的,在一涨一跌之间,财富悄悄地不公平转移了。我们不能抱怨它的无情——它本来就无情;但不应袖手旁观,另一只手——“看得见的手”该出手时须出手。 温总理曾说过要研究“穷人的经济学”,我想,穷人价格学应成为其中重要的篇章。

可乐十几年前卖3块,现在还是3块,难道它的成本十几年都不涨吗?

这个不难回答,我解答一下。一瓶可乐十几年前卖三元,如今还卖三元,它的成本不涨吗?当然要上涨,不过成本上涨的幅度远远小于利润空间。

第一,一瓶可乐的成本。看可乐瓶标签,成份是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果葡糖浆,咖啡因,还有香料等等。水,居民水价是一吨两元。一吨水1000升,可以灌2000瓶。这样一算,一瓶可乐的水的成本才0.001元!优质白砂糖就算五元一斤,一瓶可乐用10克,费用是0.1元。至于其他配料用的更少,总费用能超过五分钱就不容易。这样一看,一瓶可乐最值钱的不是饮料,而是瓶子。一支可乐瓶子就算三角钱,总成本也不会超过五角钱。加上税,管理费用,营销成本,总成本也不会超过八角钱。可乐说白了就是糖水加点二氧化碳,最值钱的是成份里占比不足0.5%的配方。相对于果汁饮料,它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至少不用添加防腐剂,罐头食品更和它没法比。

第二,压缩成本。如果你去过可口可乐生产工厂,你就会发现它全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一个车间里,工人很少,甚至不足品控部人员的十分之一。即便劳动力成本上涨了,由于人员太少,上涨的成本对于一瓶可乐来说不足一分钱。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定价的人高明,早期三元一瓶有点小贵,但是 时尚 有面子。现在,三元的价格相对于果汁饮料等高成本的饮料同样具有竞争力。卖果汁的从成本上来说,不大可能打得过卖糖水的。不比别的,就比降价一半,果汁厂家就会死掉百分之八十。

说句心里话,咱们喝的可乐不能叫做可口可乐,应该就是白糖水。稍微上一点档次,能称得上可口可乐的应该是玻璃瓶装的。你看北冰洋汽水,玻璃瓶装的产品配料表不含防腐剂,而易拉罐的就有防腐剂。不过北冰洋绝对不会生产塑料瓶装的产品,为什么呢?大家思考一下。

可乐十几年前卖3块,现在还是3块,难道它的成本十几年都不涨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

除可乐之外,还有香烟,也基本处于这样的格局。如万宝路、三五等,几十年前是十多元一包,到了现在,还是十多元一包。不像国产烟,动辄几十、大几十、百元一包。要不是有控价要求,一万、几万一条的烟也就早在市面上风行了。即便如此,一条烟1000元,也比外烟贵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道理很简单,炒作,有钱人炒作,没钱人跟着起哄。实际上,所谓的高档烟与低档烟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而饮料也是有明显不同的,可乐几十年价格变化很小,而我们有些饮料,味道不怎么样,甚至可能还藏有某些不可告人的东西,价格就没有了边界。但是,市场却做得很差,甚至不要多长时间就退出市场了。

可乐并不是不考虑成本,关键在于,可乐需要使用的原材料,原本就没有多大的成本,且因为其全球市场销量太大,原材料供应商不敢擅自涨价。否则,就会失去最大的买主。这也无形中给了可乐更大的市场竞争空间,给了可乐几十年价格不变的基础。

这也意味着,能不能在其他同类产品都涨价的情况下,自己保持定力,还是要看产品的质量,看产品的品质,看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不怕别人涨价。搞不好,别人的涨价会成为自寻死路的条件,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带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涨价,绝对是把双刃剑,刺死自己的概率远高于刺死对手。

我说个我亲身体会的事:我是做装修刮灰的漆匠,一般都是包工为主,我2012年到南充这个地方开始,那个时候刮灰家装13块钱一个平方,建筑面积乘3也就是说一百个平方建筑面积乘3就是300平然后乘单价13块,那就是一套一百平面积的房子工钱是3900块钱,那个时候人工工资是130一天,那个时候质量要求没有现在高,不需要单独找角的工天,一套家装一般8个工天可以做完,130 8=1040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做一套家装除开所有一切还是纯利2700左右的样子,然后我们来算算现在的家装利润,现在一百平建筑面积只能乘2.6,单价14块左右.人工工资230一天:100X2.6x14=3640块,现在的标准比以前要高一点,一套家装最少10个工天,工钱要2300,现在生活消费都慢慢提高偶尔还得给工人买水,中午还得买个快餐,一套家装的纯利润不会超过一千块了,这个对比账是不是非常明显了……不知你们看了有何感慨

答:可乐十几年前卖3块,现在还是3块,难道它的成本十几年都不涨吗?我认为,这十几年它的成本肯定是变化的。

首先说原料,这十几年是呈上涨趋势的。可乐的原料,包括水、糖、香料等,都上涨了,有的甚至已涨了一倍。

其次是人工,这十几年也是上涨明显。现在的人工工资比十几年前起码涨了一倍。

原料、人工都涨,那可乐为啥维持十几年前3元的价格不变?主要以下原因:

一、新品推出时,其价格含研发成本,定价本身较高;

二、 科技 进步降低了单位成本,比如人工灌装改为机械化流水线,降低了单位成本;

三、销量增加,生产商在保证利润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原料涨价也能销售价不变,薄利多销。

可乐十几年价格不变不算个例,还有十几年价格逐年降低的产品, 汽车 及电视机都是,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

可乐,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经典饮料,在中国畅销了近40年,然而有人不禁会发问,十几年前可乐就卖3块钱,十几年来它的成本不涨吗?其实道理很简单。

首先,关于成本,十几年不涨价的可乐,最直接原因其所需原材料本就成本不高,而且由于其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量,导致原材料的供应商不敢轻易涨价,生怕一旦涨价失去巨大的市场,这无形之中给可乐在市场竞争中增加了砝码,夯实了其十几年价格不变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记得的话,可以发现有的可乐从最早的600ML不声不响的变成了550ML,易拉罐从起初的350ML变成了330ML,而起价格并未发生变化,价不变而量减少,此消彼长之中,变成了潜在的“涨价”,而并非我们所以为的十几年不涨价。

最后,就是关于经营手段了。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很多的饮料商家,从刚开始的大卖大火,慢慢转入平淡无奇,最后就无声无息的自生自灭了,这其中原因,我想大家也能了解一二。中国很多商家有一个陋习,一旦效益好了,需求量多了,自己就开始剑走边锋,一点点把自己玩没了,而可乐的两大生产商,始终坚持品质保障,只在创新上下功夫,最终成就了经典。

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只有做好自己,才是经久不衰的资本,也只有保证品质,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更强大的竞争力。

非也,其实仔细对比过可乐外包装和封装瓶子就不难发现,可乐越来越“苗条”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物价转嫁。例如樱桃罐头,只要每个罐头里少一个樱桃,成本能节约上万甚至百万。

可乐有全球工厂,他们“霸占”市场多年,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都极其合理和便宜,而且供货商也愿意用低廉的价格薄利多销。

其实可乐这样维持低价格的目的无非是:制霸饮料界。价格战可乐几乎压榨出了很不错的业绩。但可乐也有烦忧的时候,销量上不去,那么赔钱就非常厉害,可乐也曾经关闭过可乐某些工厂的。

但是你知道吗?终端供应价格一直再涨,只能说终端零售利润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一般来说饮料利润大部分再50%左右,但是可口却越来越低。去年5月,浙江区域要求500ml版本零售价涨到3.5元,但是地下食杂店却不动销了,都去买3元600ml的百事了,无奈大部分地区依旧3元在卖。而且现在竞争越来越大,大的商超都把这些东西不赚钱的卖,其他人只能跟着卖!~~

我记得我第一次喝可乐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个时候我们县城才开始出现可乐。那会儿就是3块钱一瓶。

但销量不是很大,那时候的健力宝才是主力军。

我个人认为,当时3块钱算是很贵了,但是有理由的。

为了全面的、无死角的占领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前期的各种投入是不菲的。

比如,想进入中国,那得摆平相关的高管部门。想要完全普及,就得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以及给各个级别代理商和经销商足够的利润。这些钱都得从消费者身上出。

而现在市场已经完全占领,已经成熟了,相对以前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再加上现在市场上饮料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一旦涨价必定影响可乐的销量和市场份额。

再说的明白点儿,再怎么好喝也不过是一瓶水加了点儿料罢了。

只要保持销量,利润还是杠杠的。

我以前开饭店的时候,可乐那时候刚刚兴起,可以说是非常好卖和赚钱的饮料。当时安一个可乐售卖机,还需要排队和托人才能安上,可见当年可乐的售卖是多么的火爆!

其实可乐做为风靡全球的饮料,它主要卖的还是它的品牌和配方,其实可乐本身不论 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的制造成本并不高。

可乐十几年前卖3块,现在还是3块,难道它的成本十几年都不涨吗?

一,可乐生产厂家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

二,其实可乐价格有所上涨,只不过消费者很少觉察出来

可乐十几年前在饮料市场上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现在各种品牌的饮料琳琅满目,可乐的竞争对手太多,贸然涨价只会使自己失去市场,所以可乐选择了变通。 可乐的营销手段,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它看似没有涨价,其实是消费者没有觉察到罢了!

可乐成本非常低,低到最贵组成部分是易拉罐,不然自助餐里边的可乐怎么会随便喝。尽管口碑不及可口可乐或者百事,但制作成本没多大区别。以前可乐厂的员工喝可乐都是“我干了,你随意……”

言归正传,相比于十年前,水费几乎没涨。2.5元涨至3.15元,每吨贵了6毛钱,就算是商业用水,每吨也就4块上涨到5块,每吨成本成本增加一元。听装可乐330ml一瓶,一吨水可以做3030听,分摊到每听等于没有成本变化。

可乐瓶,举个直观的例子就明白了。90年代,不论听装还是瓶装,一个可乐瓶能卖1毛钱,那时候的钱可比现在值钱。而最近十年,价格最低的时候1毛钱3个。哪怕还是1毛钱1个,实际也等于瓶子的成本比十年前降低了,因为同样价值的购买力在变化。

物流成本。在大家看来运费上涨,一定物流成本也高。其实不然,十年前,网商敢包邮的只有江浙沪,而现在多数包邮产品都是全国包邮。尤其大客户大流量的,运费成本远低于十年前。何况这还包括取件、派件等人工。而可乐公司都是自己的运输车辆,员工是赚工资的,不是计件,因此物流成本远低于快递公司。就连油价都比2010年同期要低。所以可乐的物流成本实际也等于降低了。

综上所述,食材成本、物料成本、物流成本都没上涨甚至还降低了,叠加员工工资进去,每瓶也就增加几分钱而已,有什么涨价的必要呢?何况过去十年是国产可乐井喷期,大品牌想要保持竞争力,价格优势必须保留。

为什么10年前可口可乐之类的饮料卖2.5元一瓶 10年之后还是卖2.5元一瓶?

举个例子:
以前卖2.5元/瓶的时候,单瓶利润为1元,年销量为10W瓶,年利润10W元;
现在卖2.5元/瓶的时候,单瓶利润为0.5元,年销量为30W瓶,年利润15W元。
中间的增长是靠全国CCCIL,中粮,太古3个可乐系统的数万名销售人员的血汗换来的。
我是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