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1844年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1943年起外滩的正式路名为中山东一路,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迅速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1943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伪国民政府,外滩也随著上海结束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自上海开埠后,外滩就开始成为

上海外滩建于什么时间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过去客运码头的钟楼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

外滩是几几年开始修的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放,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
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上海外滩的简介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位于浦西,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黄浦江源头坐落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1995年被评选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延展回答

外滩的风景介绍:

黄浦公园

黄浦公园曾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始建于1886年,她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如今,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屹然挺立,塔底免费开放的外滩历史纪念馆是一部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史。 

2.城市雕塑群

城市的美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建筑、雕塑和绿化。而城市雕塑又被称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外滩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风"三座不锈钢雕塑组成,位于金陵东路外滩绿色长廊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3.陈毅广场

十里南京路尽头的陈毅广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显示他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

4.观光隧道

外滩观光隧道位于浦西南京东路外滩与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之间,是我国第一条越江行人隧道,全长646.70米,2000年底竣工。

5.瀑布钟

"时代的步伐"即位于海关大楼正对面的瀑布钟。它镶嵌于绿色长廊之中,钟高3.5米,长2.7米,呈墨绿色阶梯状,共分十个台阶,每个台阶上装有喷水管,用电脑控制,喷泉涌出可见由一千多个水柱形成的水帘,水帘拖至阶梯,顺势而下成为瀑布。

6.外滩"情人墙"

俗称“情人墙”,建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观光台其实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结构防汛墙上。空箱顶上建造观光台,它的地面是用14万块彩色地砖和花岗石铺成,观光台临江有32个半圆形花饰铁栏的观景阳台,64盏庭柱式方灯。

上海外滩简介

外滩(英文: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在这段1.5公里长的外滩西侧,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成为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一直以来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的象征。

外滩是什么?

是一个地名。

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

天津也有外滩,称为天津塘沽外滩。海河外滩公园是天津市于2003年综合开发海河的龙头工程,外滩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是塘沽城市建设的一大手笔。于2003年2月开工,当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集休闲、娱乐、购物、上镜、美食于一体的景观区,是天津滨海地区最大的休闲广场。

扩展资料:

天津塘沽外滩,既有气势魂雄的建筑架构,又有小巧别致的多组建筑小品,这一切无不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精心构思和高超技艺。漫步在海河外滩,可谓景中有景,景外有景、移步换景,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外滩的迷人夜景。

入夜,景观效果灯,固定地面灯,移动扫射灯,建筑装饰灯,街面广告灯,船上流动灯……万盏灯火齐明,天上繁星,地上灯火,水面倒影,波光涟涟,灯、光、水、电高科技组合构成绚烂多姿的繁华灯光世界,其丰富的色彩和灯光变换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仙境一般。

外滩坐落在海河“U”字形转弯处,水面宽阔,波光涟漪,景与水交融,每个景区均有水系萦绕,瀑布、流泉、湖水、沙滩。游人曾说过“河流是城市的眼睛”。塘沽因有海河而秀美,海河因有外滩而灵动;桥与河辉映,海河大桥和即将兴建的提升式大桥近在外滩两侧,高架海河之上。

借景效果明显,其适中距离与外滩十分和谐;动与静结合,固定的建筑群体虽为静物,其造型所反映出的内涵却生动灵活,蓬勃张扬,水上喷泉,大桥的起上落下,周围的高楼林立,岸上的车水马龙,河中船舶往来穿梭,无不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似一幅城市现代市景图陈列于海河岸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塘沽外滩

外滩的历史

民国三十八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全面接管民国资本银行。新生的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国资银行集聚外滩。

1979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上海新建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户于外滩;众多外资银行回归外滩。上海市政府让出大厦,开设浦发银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7月,外滩开始综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公里。2010年3月28日,世博会开幕前夕,外滩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扩展资料:

自19世纪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国抢占后,外滩便成为了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当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而外滩的建筑大多也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外滩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

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浦发银行大楼、恰和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滩

上海外滩历史,要近代的,从1900之后直到现在的,谢谢

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
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时期的外滩:美丽的"伤疤"
1928年的外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驶入上海,甲板上站着英军上尉巴富尔和几名随员。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却没有巴富尔那么幸运,他们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门城墙外搭起简易的茅棚。巴富尔紧紧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加压力,要他划定一块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选择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这块泥泞地便是今日的外滩。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800多亩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军舰的看护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4公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谢谢请采纳

外滩历史多少年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贸大厦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外滩自1943年起又名为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它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近年来上海外滩天幕的后方又被新建的许多摩天大楼改变了不少。

上海外滩历史来源

外滩之“外” 外滩的“外”应是“外国”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滩叫黄浦滩。到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把外国人叫外洋国人,李鸿章在上海办了个外国语学院,称为外国语学堂,“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使用。19世纪末,宝顺洋行登了一则广告,使用“外滩”代替“黄浦滩”。 外滩之“滩” 按照中国传统,河流两旁的延伸部分被称为“滩”,外滩的“滩”就是这个意思。1843年的外滩是指外滩公园之滩,可以说是个不死不活的长滩,当时那里建了大量的私人码头。后来英国人发布一条命令,对所有的私人码头均不承认,并用钢筋混凝土筑了一条浚浦线,外滩的岸线从此固定下来。外滩一开始是英国人专管领地,后来美国人进入干涉,外滩变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滩,也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空间。 外滩的翻译 The bund”并不是外滩的英译,对英国人来讲,“the bund”也是外来语。中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东征,阿拉伯中一个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国人到印度后,叫帕西人介绍东方的河滩,帕西人称之:the bund。英国人来到上海后,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烦采纳,谢谢!

外滩景点介绍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西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

解放前,外滩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滩原指旧上海县城至苏州河南岸的黄浦江西岸的滩地,1845年被辟为英租界,以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本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遂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近些年,上海又新建了一些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这新老建筑的融合,也恰恰是现代化大都市上海风貌的真实写照。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外滩的建筑,出自许多位建筑设计师之手,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的处理也是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势。著名建筑有东风饭店、外滩12号圆顶建筑、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大厦等等。夜幕中,巍峨的大厦在彩灯辉映下,更显得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