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的笔法要领:藏锋起笔作横,至折处稍提后顿,再转势向下行竖,至末处收笔回锋。当然,还有一种比较圆润,斜向左下,犹如写撇,例如“国”。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

毛笔横折如何运笔

毛笔字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很多朋友都喜欢学习书法,因为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有些书法的笔画是非常难学的,那毛笔横折如何运笔?让我为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1、 起笔要轻巧,不可刻意去画出,然后想右上倾斜行笔,折笔的时候,必须要重按,保证比横画粗一些。

2、 最后在“折”的过程中向左下行笔,最后收笔即可。

其实毛笔横折如何运笔是非常简单,你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去练习,多练几次就可以写好毛笔横折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毛笔书法运笔的笔法要求

毛笔书法运笔规则:

1、运笔,也称用笔,就是笔毫从落纸起书写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前人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对运笔的方法总结出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法则。每写一笔画,都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步;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笔的运行要“收藏笔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不能呆板地平来直去。当然,各种书体的运笔方法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则的发展和变化。这里介绍几种基本的运笔方法。

2、起笔,指笔画的开始。起笔的方法,有顺锋(出锋),有逆锋(藏锋)。

3、行笔,指笔锋在纸上运行,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4、收笔,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把笔收束。收笔的方法有出锋(露锋),有回锋(藏锋)。

5、按笔,就是将笔锋按下,使其有力地着纸,可使笔画线条变粗变重。轻按叫“蹲”,重按叫“顿”,顿后转锋叫“挫”。

6、提笔,就是为了使笔画线条变得略细一些或出锋,而将笔稍微提起。笔画的转折处与笔画间的连带处,大都用提笔。提笔应注意高低轻重适度。提笔与按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交错进行,就使点画间的起笔、行笔、收笔产生轻重不同的力量,呈现出粗细深浅等丰富多样的变化。

7、顺锋,就是笔锋顺着笔画的方向落笔入纸。

8、逆锋,就是落笔或收笔时,采取与笔画进行的方向相逆的笔锋。又称“倒插法”。

9、转锋,指笔锋在转弯处按弧线转过,写出不带棱角的笔画形态,即所谓“转以成圆”。

10、折锋,指笔锋在转弯处稍停,再以折线转过去,写出带棱角的点画,即所谓“折以成方”。又有虚折、实折之分。向右运行的横画,先向左上方落笔,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收笔时向右下方稍顿,再折而向左收笔,竖画及斜画均以此类推。这叫虚折,笔行至方角转折处,笔锋不作圆转而取翻垫,这叫实折。

11、回锋,就是笔行尽处,笔锋原处倒回或通过转折后倒回。

12、出锋,就是笔行尽处,笔锋高提离纸,锋出笔画之外。

13、藏锋,指落笔、收笔时,将笔锋藏在笔画内,不让锋芒外露,使笔画两端含蓄而有力。起笔藏锋用逆锋,收笔藏锋用回锋。

14、露锋,就是笔锋在点画中显露出来,起笔露锋用顺锋,收笔露锋用出锋。

15、侧锋,指笔毫尖端的锋芒不在点画的中央而偏向点画的一侧,所以又叫偏锋。

16、中锋,在行笔中、笔毫铺开以后,笔毫尖端的锋芒在笔画的正中间运行,所以又叫正锋。这是书法中最基本的运笔方法。

17、方笔,指起笔和收笔处呈现出带有方形的棱角。其运笔的方法是将笔锋逆入斜切,即写竖画时欲下先上,写横画时欲右先左。撇、捺等画以此类推。在行笔中间将笔锋铺开,收笔处用顿笔折回。这种笔画自然厚重遒劲。

18、圆笔,指起笔、收笔及折画的转折处呈现出圆劲的形状。其运笔方法为:逆入平出,下笔时用裹锋,即不使笔锋分散开来,然后提笔运行,写到末尾,不顿不折,一驻即收。这样笔画圆润透逸。

扩展资料:


常用笔法

中锋:中锋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其特点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外柔内刚,极富表现力。可以说中国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锋用笔的好坏。

侧锋: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毛笔倾斜,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其特点是:用笔变化丰富,有强力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缺点是比中锋用笔显得单薄浅显。但侧锋在人物画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心境下的审美需要。

逆锋: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笔意味。目的是为了追求用笔的变化,特点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但缺少柔劲。不可常用,适可而止。

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

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法

毛笔运笔方法

毛笔运笔方法有藏锋、露锋等,详细介绍如下:

一、藏锋:藏锋是指毛笔入纸写起笔笔画以及收笔处,其锋尖裹于笔画之内而不外露,也就是所谓的“逆锋”运笔法,这种笔法所书写出来的笔画厚重、圆润、有力度且立体感强。

二、露锋:露锋是指所写的笔画笔锋外露,多用于笔画的起笔、收笔处。这种笔法多以“顺锋”来行笔,笔尖外显,有生动锐利的观感效果。

三、逆锋:逆锋是落笔时笔锋先逆行,也就是用切笔下按,然后再转回行笔。如写横是欲右先左,即下笔时先将笔锋逆推向左,然后再行笔向右。这样的笔划显得方正。

四、中锋:中锋是指行笔时笔端的锋毫居中 ,也就是说锋尖要从笔划的中间经过。这样的笔划看起来圆润厚重,墨色均匀、线条有很强的力度感。用中锋行笔需多使用腕力。

五、折锋:折锋多用于行笔转折处。如写横折,写到尽头处,即可折锋稍顿向下,这样写出的笔划骨力外拓。写横、竖等笔划的起笔处也可用折锋。如写横先竖下笔,稍顿,然后折锋右行;写竖先横下笔,稍顿,再折锋向下。这样写的笔划均显得有骨力。

六、回锋:回锋是收笔时笔锋向回转。在横划的收笔处会常用到这种笔法,稍向右下顿笔,然后提笔向左带一下,这样显得笔划浑厚遒劲。

七、方笔:方笔是起笔和收笔处笔划形状大致呈方形。主要是逆锋落笔,也就是欲下先上(如写竖)、欲右先左、欲左下先右上、欲右下先左上等用笔方法。在行笔中间,使笔锋铺开,到收笔处如写横竖可用顿笔。这样用笔,笔划自然会是方的。

八、圆笔:圆笔写出的笔划大体上呈现出圆形,是圆转用锋的结果。圆笔在下笔时要用裹锋,在行笔中间笔锋稍提,写到尽头处驻笔即收,不折锋不顿笔。这样写出的笔划圆润浑厚耐看。

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三、偏锋运笔

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锋运笔的技法。

四、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五、笔法术语

笔法的术语很多,学习毛笔字不能对笔法的术语一无所知,除了上述的中锋、偏锋、侧锋外,下面我们还要对笔法的其他术语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起笔:起笔,也叫落笔、发笔。即毛笔的笔尖接触纸面的霎间。

行笔:行笔,指毛笔在纸上的运行。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三种情况。

收笔:收笔,指毛笔的笔尖离开纸面的霎间。

起笔和收笔均有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

藏锋: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提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顿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顿笔。

转与折:折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如“礼”字,右边坚折横钩转弯的地方就是“转”,因是慢慢地弯过来的圆弧形,叫圆转。再如“口”字,横折竖的转弯处是方的,有棱角的,称“方折”。

方笔和圆笔:方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方形或菱形;圆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圆形。方笔有锋芒、有棱角,容易见骨力,显得刚健果断;圆笔没有锋芒,不露圭角,骨力内涵,显得含蓄柔韧。一般来说,楷书笔画的起笔要有方有圆,方圆结合,这样才能显得丰富多变。

毛笔运笔技巧介绍

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我整理了毛笔运笔技巧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并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笔尖垂直纸面。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竖弯”,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

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毛笔运笔口诀

横法口诀:左起斜角宜藏锋,提笔右行要正中,挫后稍驻顿点圆,两头粗来细中弓。竖(悬针)法口诀:竖画仿佛一根针,笔直无依悬中间,五分之四处渐收笔,上粗肚满下尖尖。
竖(垂露)法口诀:竖画犹如一柱水,流至底处紧相随,恰似垂露作点滴,写时收笔务须归。撇法口诀:撇如匕手短、尖、快,起时逆向慢点来,提笔正毫再左行,出锋速度要加快。
捺法口诀:蚕头燕尾即成捺,圆头细颈大尾巴,运笔方法要记牢,一波三折运到家。点法口诀:永字八法点在先,有长有方也有圆,不管姿式怎么变,逆起笔回腹中间。提法口诀:提法落笔向左方,然后朝右稍斜上,瘦筋有力不宜肥,写时快、稳才清爽。
毛笔在运笔的时候,还要注意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还要注意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毛笔字中各种笔画的运笔图解是什么?

本文介绍如何写好毛笔字方面的知识,写毛笔字如何运笔呢?运笔所谓运笔,是指用毛笔写出笔画的过程。讲运笔,实际上是要考虑毛笔在书写过程中锋毫聚散状态的变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从垂直方向上,即所谓“提按”;二是从水平方向上,即所谓“使转”;三是要讲书写的速度,即运笔的“节奏”。\x0d\x0a\x0d\x0a①提按\x0d\x0a学习毛笔书法,应该对提按给予足够的重视。毛笔笔锋柔软而富有弹性因而能够随着提按的变化写出或粗或细的笔道来,这是毛笔区别于硬笔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有的书法爱好者不懂得提按的重要,写毛笔字时把笔压得很死,将笔锋全部铺在纸上,自认为这样写“有力”、“痛快”,结果写出来的笔画粗细一致,缺少变化,如同是放大加粗了的硬笔字。这是学习毛笔书法的大忌,初学者尤其应当注意。一般说来,毛笔的笔锋从上至下依次可以分成笔根、笔肚、笔尖三个部分。书写过程中,用的较多的部位是笔尖和笔肚,笔根一般不用。运笔中所讲的“提”,并不是说将笔锋提高纸面,而是指运用笔尖书写的状态;相应地,“按”则是指笔肚着纸的状态。初学时,由于手指、手腕尚不能灵活运用,对笔的性能也还不太熟悉,所以会觉得“按”比“提”要容易一些。正因为如此,我们主张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提”的训练,也就是多用笔尖去写,“提”得住了,方能“按”得下去。在实际运用中,“提”和“按”总是相互依存、交替使用的。我们主张多作“提”的练习,但若只会用笔尖,写出来的字笔画未免显得单薄,因此说做到“提”与“按”的灵活转换才算真正懂得了运笔。根据经验,大多数初学者会感到由“提”到“按”比较方便,困难的则是从“按”到“提” 的转换,因此这里对这个问题多做一点讲解。从按到提,在撇、捺、钩等收笔处呈尖状的笔画中经常用到。我们观察这些笔画从粗到细的过渡,看得出总是逐渐进行的,可见笔锋运行当中的由按到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起的速度,应与水平方向上运笔的速度相符。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显得饱满、厚实。初学者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写横、竖等提按变化不太明显的笔画时,甚至上还能保持运笔速度的均匀,但在写撇、捺、钩等笔画时,总觉得慢不下来,习惯于一挥而就。这实际上就是由按到提的功夫还不到家,不能够在提的过程中保持毛笔毫锋与纸面的有效摩擦,只好靠速度和惯性使笔锋 “甩”出去,这样,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飞白和枯笔,笔画太“虚”,俗称“鼠尾”。因此,提的过程不能图快,应当追求“实”的感觉,对笔锋逐渐提离纸面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个字当中,每个笔画的轻重粗细也是不同的,这更得强调用笔的提按变化。用笔提按掌握得好,能够使写出来的字看起来有节奏感和“立体感”。这就如同画一幅画,不仅要讲究构图,还要讲究明暗;唱一首歌,不仅要旋律准确,还要有高低起伏。尤其是在行草书当中,用笔画的粗细变化来加强轻重对比的方式用得更为普遍。例如“诗”字,其小篆写法是笔笔精细均匀,无提按变化。隶书写法除了“蚕头雁尾”处有提按外,其他笔画也讲究笔道均匀,楷书中起笔、收笔处讲究提按,但从整体来看仍然是笔画粗细基本一致。而写行草书的时候,如果仍然使每个笔画粗细不变,则未免显得单薄,缺乏生气。通过加重某一个笔面而形成笔画的粗细对比,效果显然会好得多。\x0d\x0a②转折\x0d\x0a这里所说的转折,指的是笔锋在水平方向上的运行情况。具体说来,毛笔的使转不外乎分为直行与转折两种善。横、竖无疑以直行为正,撇、捺有弧度,但书写时锋毫不发生扭绞与换向,故而也属直行的范畴。横折、竖折、弯钩以及行草书中的笔画连带之处,因笔锋在换向的过程中发生了锋毫的扭绞,所以称之为“转折”。直行的运笔,要求在一段距离中很好地把握笔锋行进的方向,对横、竖来说,首先是以直为主,不能有无谓的转折的弯曲;撇、捺笔画,则是要保持其弧度的流畅与光滑。至于这些笔画中的粗细起伏变化,则主要是通过笔锋的提按来实现的,与运笔的方向关系不大。比较复杂的是转折。转折,总而言之,是指笔画的相接和运笔的换向;分开来说,转是圆转,折是方折,二者的笔墨效果不同,在笔法上自然也各有千秋。方折,在楷书中比较多见,要求在两笔相接或换向表现出笔画相接的形状来,但运笔并不停顿。也就是在笔锋不提离纸面的前提下,要完成转折之后的重新起笔,但又不能露出笔锋痕迹来。圆转,在行草书中甚为多见,楷书中的许多方折之处,到了行草书中都以圆转所代替。圆转要示光滑、流畅,但又不能没有粗细差别,形同滑环。若没有一定把握提按的功夫,这一点也是不容易做到的。\x0d\x0a③节奏\x0d\x0a书法不同于绘画,可以涂涂改改。写字是一个一次性、不可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书写过程中,最起码在书写一个笔画的过程中,不能使笔有所停顿,当然也不允许写完之后再描。也就是说一个笔画的长短粗细,提按变化,都要在这个不能停顿的书写过程中去完成。就如同拉提琴一样,应当一口气把一个曲子拉完,中间洞庭湖有间歇。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它有着一个和音乐相类似的要求,那就是时间要素。反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这就是运笔的节奏。运笔节奏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整个书写过程中运笔的速度,二是在一个笔画、一个字中笔锋运行与停顿的转换与配合。\x0d\x0a先说说整个书写过程中的速度。有一种说法:“楷如站,行如走,草如飞”,于是有人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写行草书的时候运笔速度一定要很快,否则怎么能够“走(跑)”起来、 “飞”起来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站”、“走”、“飞”只不过是对各种字体字势的一种形象说法,并不是针对运笔速度而言的。\x0d\x0a当然,由于字势与笔画形态的关系,委草书在书写过程中自然要比楷书速度快一些,但这种快,通常只是为了取得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笔意连绵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间歇,并不是没有任何停顿,更没有快到“飞”的地步。我们如果有机会看一些大书法家写行草书,会发现他们的书写速度仍然很慢,跟写楷书没有太大差别。虽然说行草书以自由活泼、自然天成为圭臬,但点画形态与字形结体上的一些形式和效果,其实很多都是书者的匠心所在,是“有意为之”的东西。如果书写时连运笔速度都不能控制,如何谈得上“有意为之”呢?在一个笔画、一个字中,笔锋运行的速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要根据笔画的提按起伏、字势的凝重流畅的不同来适时地调整运笔的速度,这是运笔节奏的第二重含义。一般说来,在一个笔画中,粗的地方笔锋是按下去的,与纸面的摩擦也大,因而行笔速度较慢;细的地方只以笔尖触纸,双不能渗墨太多,故而要求行笔速度快一点。同样,对一个字来说,如果要使其字势厚重雄浑,则笔画必然也粗重,书写起来耗时也多;而字势灵动轻巧的字,其笔画也多纤细轻灵,笔速一定也快。在行草书作品中,点画、字菜都需要有起伏,有错落,当然也要求在运笔的速度上有缓急快慢的配合,有运行与停顿的交替才行。

书法中有哪些常用的运笔方法?

卫元郛书法-书法中常用的运笔方法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现将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介绍如下。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挫笔:笔顿后微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叫挫笔。挫笔大多用在笔画转折处,如写口字的横折时,先提笔,用笔尖写出棱角,然后顿笔,这时把笔微提,于是出现第二个棱角,再略微转动笔锋,使笔尖朝着笔画的上方——这时叫挫笔,最后继续行笔,横折就写成。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写“马”字第二笔或写“元”字第四笔时,为了使转折处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

毛笔如何运笔?

毛笔书法入门
(一)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二)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三)结字
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