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各有千秋。

矛盾文学奖的作品风格、内容、表现手法不同,不能分高低,每一部都很精彩,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类型,看自己。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

茅盾文学奖十大最佳作品

茅盾文学奖十大最佳作品:

1、余华《活着》

余华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写得非常之好,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却是一直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这不得不说是茅盾文学奖的遗憾。

《活着》应当说是余华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我们这些人类来说,你能够活着,那么就是一大幸运。但是这部《活着》却是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可以这是茅盾文学奖的遗憾。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写得不错,那么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他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同样是描写了一个小人物许三观,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坚韧和顽强。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是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他遇到了两个去卖血的人,于是他也试着去卖了一次血。也正是这一次的卖血,使得他的生活了很大的改变,他有了钱,于是娶了一个漂亮的女人。

《许三观卖血记》最令人感动的片段,那是在最后一个章节里,许三观为了能够挽救,生命垂危的儿子,决定再次去卖血。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感人,比起《活着》来一点也不逊色,但是这部作品,同样的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

3、张炜《古船》

张炜这个作家,比较低调,可能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是他同样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例如他的这部《古船》,那就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描写了虚构了一个名叫洼狸的小镇,讲述了这个小镇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一个生存状态。

《古船》这部小说里,一直在描写一条河,那是一条很古老的河,这条河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精神所在,它是要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那就像是那条河一样生生不息。同样的这部作品,也是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

4、张炜《九月寓言》

张炜的这部小说同样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这是一部在不断行走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人们不知道下处是什么地方,于是他们只好不停地走。

这部小说也是有着超高的艺术水准,但是这部小说,也还是被茅盾文学奖给忽略了。

5、韩少功《马桥词典》

韩少功的这部《马桥词典》是一部迷人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设置了很多的方言俚语,讲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更多的是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这部小说,也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了。

6、阎连科《受活》

阎连科的《受活》是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写了一个看似很荒诞,却是极其深刻的故事。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受活庄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他们天生残疾,而且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正常,只有那些健全人才不正常。

那个县的县长也正是看中这些人的愚昧,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带到外面去表演节目赚钱,为得就是能够买回列宁的遗体。当然最后这只是一场笑话,故事也在这个笑话中结束。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被茅盾文学奖给忽略了。

7、阎连科《日光流年》

阎连科的这部《日光流年》,同样也是一部精彩之作,这部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把一个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而且让读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赘。

这部小说也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可以说是非常的可惜。

8、莫言《檀香刑》

莫言的这部《檀香刑》在他众多的小说中,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还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了。

《檀香刑》是一部让人看了会胆战心惊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以施刑为主线,讲述了清末时期,山东高密人,是如何在那个特殊时期生活的图景。

9、贾平凹《废都》

《废都》是贾平凹一部力作,在这部小说里,所折射出来的是当代知识分子一个真实的写照,他们不再是躲在家里研究学问,而是沽名钓誉。例如小说中的庄之蝶,他嘴里时常说在创作一部小说,但是到时也没有写一个字,这对于当下众多的知识分子来说,那就是一个大大讽刺。

贾平凹的这部《废都》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来说,那都是当代一部难得的佳作,但是这部小说,却还是被茅盾文学奖忽略了。

10、苏童《河岸》

苏童写过了很非常不错的小说,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些短篇小说,可以说每一部那都是写得非常不错,但是如果说起他的长篇来的话,那么个人认为是《河岸》。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是苏童众多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但是这部小说,也是没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

历届茅盾文学奖哪篇作品文学成就最高?你认为呢?

茅盾文学奖已经是第十届了,作为一个70后而言,在二十年前就听到这个文学奖,我刚才看了一下历届的获奖文学作品,从第一届开始,都有代表作:

比如第一届的古华《芙蓉镇》,刘晓庆主演同名影视剧作品

第二届的张洁《沉重的翅膀》,带有伤痕文学特色 

 第三届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之路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读的如痴如醉,不忍释卷,甚至还会想到学校时代的读书生活。

第四届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的兴衰讲述 历史 的变迁,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第五届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是一部很耐看的小说

第六届的几部小说没有看过,不加评价第七届贾平凹的《秦腔》算是给了贾平凹一个身份麦家的《暗算》开启了另一题材

第八届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蛙》上榜,第九届有王蒙、苏童的作品,第十届则是梁晓声的《人世间》,这部小说没有读过,倒是读过《雪城》,《雪城》也拍过电视剧好像。

茅盾文学奖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所以,一些作家作品可能很难上这个榜,比如当下的网络小说,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哪部作品最好呢?个人觉得一部好作品应该能够震撼人心,有强烈的时代感,《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暗算》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小说,如果说非要选出一部来,作为70后的我,会对路遥《平凡的世界》厚爱有加。

细说原因,可能有这三点:

一部小说,可以写出时代特点。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小人物的奋斗史,主人公孙少平,就算到了最后,也没有满足自己的人生旅程,结尾并不是完美的,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会让人对他的命运有了更多的猜测。

《平凡的世界》更像是一部悲剧,比如田少霞的死,可能不是一个意外,农家出身的孙少平和干部子弟田少霞,那个时代有可能会在一起,而现在,这几乎是做梦,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路遥也许看穿了这一点,才在小说中,让两个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一部小说,让人感同身受

《平凡的世界》我大概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学校看的,当时,作为一个中专生,每天有大把的悠闲时光,看完之后,只觉得这部小说,写的很好,很有时代感。

后来,毕业了,无业的我又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个时候的心境和学校大不一样,真正感受到小人物融入 社会 的挣扎,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情,看到动情处,几乎一夜未眠,这是难有的基本能够让我看的通宵达旦的小说。

一部小说,可以印上人生印记

看过的小说也有几百部,现在想一想,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太多,而《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不多中的一部。

因为写出了真实的人生,甚至一些感到很羞愧的事情,路遥都写了下来,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欠缺的,很多人不甘于面对现实,美化现实,而其实,现实永远比想象残酷,不要抱有梦想,一个小人物,只有不断的奋斗,才有可能活出一个人样!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篇茅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一千个人恐怕会有一千种答案。也就是说,每个阅读茅奖作品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本人认为,《白鹿原》,应该在所有茅奖作品中排在第一位。我相信,只要是逐字逐句阅读三遍以上的读者,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然,只读一次或只读片断的读者不在其列。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来验证。

、首先排除 历史 类的篇目。

《李自成》,《张居正》都是写 历史 的,写得相当精彩,也有作者的发掘和创新。但是,说到底它毕竟是根据史料发掘的作品。而其它类型的作品则是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起点就已经截然不同了。

、魔幻、神话,穿越之类的篇目。

这里不褒贬此类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只要是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魔幻的内容。比如《白鹿原》中一闪即逝的白鹿。朱先生去世时,类似于《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坐化升天等,这都是文学作品的合理想象。

但是,它的存在,只能是画龙点睛的一个点。反之,如果通篇都采用魔幻或神话,甚至拿西方什么什么主义来解释,就显得欲盖弥彰了。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文学精华相差甚远。

三、似曾相识高大上之类的篇目。

搭眼就能看出是歌颂人民,歌颂民族,歌颂正义,鞭达丑恶的作品。比如《浴血罗霄》《东方》,《黄河东流去》,《 历史 的天空》,《英雄时代》,《第二个太阳》等。这类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无疑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但在文学价值上,则显得薄弱了些。

,已固定类型的篇目。

此类作品属于先天固定的类型,比如《暗算》,属于谍战密码专业较强的类型。比如《抉择》,属于反腐倡廉类型。此类作品可以写得惊心动魅抓人眼球,也会有较好的市场效应。但在文学性上,由于他关注的重点是事不是人,作品中所谓的人,不过是代表叙事的一个符号。而文学恰恰是人学,所以也就必然会顾此失彼了。

五、自说自话不知所云的篇目。

此类作品,读了半天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再加上语言没什么特色,完全是磨磨叽叽的自说自话,没有相当的毅力根本读不下去。而读者能够知晓的,全来自作者本人或评委和批评家们的吹捧。这样的作品,根本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而是给专业人员或评奖用的。没有什么 社会 价值。

六、相当优秀的篇目。

比如《平凡的世界》,《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推拿》,《繁花》,《生命册》等,这些优秀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文学作品的楷模。阅读它们,会在读者心灵中产生强烈震撼,真正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掩卷长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只是,与《白鹿原》比起来,它们还差一个档次。

说到最后,理应回到《白鹿原》。

有人说,它是一部史诗性大作。有人说,它是一部民族秘史。这些都完全正确。

我想说的是,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人性的优劣,人格的魅力,初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放下书本,他们分明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身边。

我有一种预感:《白鹿原》所揭示的东西,远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或许再过五十年或一百年,它蕴涵的能量才能真正的发酵酝酿成熟。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如今的价值,它理应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面旗帜,一树标杆,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

《白鹿原》,它已经盖了帽了。陈忠实老师不再写长篇了,他怕他写的作品超不过《白鹿原》了,因此他就拿这本书当枕头用了。

1、史诗般的品质;

2、揭秘了一个民族你史诗;

3、宏达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

4、说古映今的思想性。

我心目中最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是《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骚动之秋》、《穆斯林的葬礼》、《李自成》。

原因很简单,一是准确真实地描写了人性人心,二是客观公正地记录了 历史 时代。

特别是《白鹿原》,我个人认为在思想性方面是最接近《红楼梦》的一部伟大作品。

《平凡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奋争向上、永不放弃、干净纯洁的正能量,堪称茅奖十年径典第一!!!

如果非要说那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那我首选《白鹿原》。

恐怕,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再能达到如此高度了。

就在前两天,茅盾文学奖开出了第十届获奖名单,有耄耋期颐的老当益壮者,也有年轻的文学新锐,更有一直持续耕耘文坛的中坚力量。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自问在下也是个喜好读书的人,茅奖的所有获奖作品,不敢说全看过,起码是影响深远的大部头都曾拜读过,自谓是小虫笑大象,蚍蜉撼大树,对他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也艳羡他们能够成为万花丛中那一抹最浓艳的亮色。

就拿刚刚得奖的《应物兄》来说,昂昂九十万字,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头,出版家也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宣传轰炸,说其就是一部这个 社会 形态下的百科全书,大有后来居上的傲人势头。

但紧接着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对于这部书,在下还不曾认真拜读过,不敢有丝毫亵渎或者冒昧,单是凭那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就够让人头疼的了。难以想象面对如此一部味同嚼蜡的鸿篇巨著,怎么会有上好的心情读的下去。

貌似现在的茅盾文学奖也不如以往那么风情高致令人仰望了,在这个时代里除了生育的娘亲没有可能出现奇迹,其他一切皆有可能。写出如此巨著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至于网上那些动辄上千万、几千万乃至巨亿的所谓作品,更是依靠那些大而无当或者虚无缥缈的噱头招徕眼球,不堪一睹,也不忍卒读。

倒是这茅盾文学奖,虽然文学目前势微,但也足以影响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走向,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和突破口,热爱文学的人士会奋不顾身的挤向这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独木桥,尽管也知道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但巨大的诱惑和名利也会驱使人们趋之若鹜,前赴后继。

我不敢说今后还也没有可能出现盖过《白鹿原》的作品,但起码在一个时期内,《白鹿原》必然以它巍峨的雄姿傲视群雄,基本站定了那个茅盾文学奖的最高峰。

也但愿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有力度和气魄的鸿篇巨制诞生问是,以慰我心,以壮我怀,使我不再大言不惭的断定《白鹿原》就是那部唯一可以流芳千古的传世名作。

路遥《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努力拼博,在艰难困苦中永不言弃的人们,至今还影响着人们!

只有《平凡的世界》,生活化的,既现实史诗,又理想境界。其他都是雕琢的,斧痕明显的,文字 游戏 ,这类以《白鹿原》和《秦腔》为最

年少时觉的《平凡的世界》最好现在觉的《白鹿原》最好,可能老了又有变化!

《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路遥陕籍作品影响深远!

茅盾文学奖作品排行榜

茅盾文学奖作品排行榜前五:《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蛙》、《一句顶一万句》、《人世间》。

1、《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2、《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首次出版于1993年。1998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3、《蛙》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首次出版于2009年12月。2011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4、《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5、《人世间》

《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人世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同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里最值得看的作品有哪些?

一、《芙蓉镇》古华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该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小说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电影。

经典摘录:

1、那是什么样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风火狂阔。

2、芙蓉镇上许多熟知他们案情的人,都偷偷躲在黑角落流泪,包括黎满庚和他女人“五爪辣”都流了泪。他们是立场不稳,爱憎不明,敌我不分。他们不懂得在和平时期,对秦书田这些手无寸铁的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

3、老天爷,生活在他的感情深处,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感觉到了生命的伟大,做了一个母亲真了不起。她们孕育着新的生命,生产新的人。有了人,这世界才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痛苦。这世界为什么要有痛苦?而且还有仇恨?

4、活下去,像狗一样的活下去!

二、《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生动地刻画出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外国人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不同,中国人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不是宗教而是语言。

这部稍嫌琐碎的小说,用不断出场的人物来说明,在中国,语言是一个人气脉里最厚重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

所以,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被语言削薄了身子,变成一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

《一句顶一万句》试图从以杨百顺为首的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去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而一个又一个不断出场的人物故事只是把这个寻找钥匙的机会围成了一个圆圈,真正的钥匙在圆圈中间。

经典摘录:

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6、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7、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你让别着心了。

三、《天行者》刘醒龙

在长篇小说《天行者》中"作家大胆闯进描写对象‘自我'内心世界中去,准确又合乎逻辑地揣摩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所想、所说、所做,同时保持他清明的理智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对生活、对人有自己的敏锐观察和见解"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还做出了恰如其分的美学评价。

《天行者》零距离的描绘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总体上来说是’民办教师的纪念碑,乡村学校的艰辛史。

本书收录前后有关联的三个故事,第一个为作者早年创作,后两个为后增补,显然前后精彩程度差别很大,以第一个故事为最优,也最沉重。作者文笔诙谐幽默,轻松自然,但不妨碍表现时不时出现的人物严肃的内心情感和贯彻始终的沉重主题,很多描写和桥段设计让人过目难忘。

经典摘录:

1、这是久经沙场的英雄,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但凡功败垂成,莫不是感天动地的悲剧。

2、姹紫嫣红,独钟一缕,至沧桑不改。天理人伦,琴瑟和鸣,伴日月轮回。

3、如果将来你有机会去城里,千万不要相信那些有了钱就急忙去买宝马车的男人。更不要相信那些将宝马车停在身边与你搭讪的男人。

4、“冬天再冷也还等得来春天,若是心里冷了下来,一生也温暖不了。李子,其实我好羡慕你。就像吃甘蔗,我是从最甜的蔸子往不甜的杪子吃,你是从不甜的杪子往蔸子上吃。我是会越吃越苦,相反,你越吃越甜。”

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温情史志,一个女人对于原始部落的最真切的留恋。难以置信的是迟子建写作时一气呵成和全篇小说气贯长虹般的美丽。

抛却她的种种警世价值而言,迟子建可以算作把男女之情写得最干净最曼妙的一位作家,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那团燃烧在部落之间的火终于还是因为伐木工人、乡村干部、社会主义的侵入而苍老了、黯淡了、熄灭了。

而围绕那团圣火展开的传奇故事却永远流淌在笔端。可以想象身在漠河老家的迟子建在三个月如此短暂的写作时间里,是如何贪恋于那些久远而动人的故事,贪恋于自己前世的记忆。

经典摘录:

1、在那段岁月,我相信照耀温度翁河的是两轮月亮,一轮在天上,由神托举着;一轮在岩石上,由我的梦托举着。

2、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

3、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4、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5、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6、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地被晒得弯了腰了。

7、月亮周围没有一丝云,明净极了,让人担心没遮没拦的它会突然掉到地上。

五、《抉择》张平

《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

小说注意调动操作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划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

《抉择》一书,不只记述了改革中各个阶层的人物表现,也是作家着笔的视点与典型化人物的抉择。而作家在写作的时侯,作品中又常反映着作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也折射出作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掩卷沉思,小说命题《抉择》,不仅是作家的构思与谋篇,又暗喻着一个沉重又严肃的话题。

经典摘录:

1、它会让你感到很神秘,而神秘就是一种权威、一种象征、一种深不可测的玄机和力量。

2、驴粪蛋外面光,走到里面,立刻就发现它里面其实要多差有多差,要多脏有多肌!

3、能力不够,却很有“魄力”,这样的领导是很值得让人深思的,有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