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收录于《全宋词》中。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宋词赏析《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评】
这首《蝶恋花》词风清丽婉转、情意深远,意境辽阔。作品深刻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受到后世之人普遍的赞誉。
【作者】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婉约派词人。
【赏析】
这是一首悲伤离别的怀念之作,作者用浓淡相宜的笔墨、温婉动人的格调、严谨细致的章法,表达了深秋时节触景生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上片描写的是作者,清晨在圆中所见的景色。
“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的是,秋天清晨的菊花和兰花。菊花上笼罩着一层凄美的烟雾,而兰花上的露珠,则好像是它哭泣的盈盈珠泪。
这样亦真亦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悲伤、迷离而又孤独的心境。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清晨的燕子,穿过帘幕飞出去了。这一句表面上描写燕子因罗幕轻寒而飞走了,实则是暗示了作者感情的写照。
接下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则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伤凄苦,作者责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其实是用月光的皎洁,反衬出自己的悲凉。
下片写登楼望远,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深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凛冽的西风,吹落绿树,为此时凄楚悲伤的气氛,平添出几分落寞与萧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明面上作者在写孤独地登上高楼,而“望尽天涯路”则表明作者眺望之远,然而仍看不见所思念之人。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作者想给思念之人,寄书信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却不知寄往何处,因为他不知道。所思之人今在何方。
作者用无可奈何的问句作为结尾,言犹未尽,让人感到情长路更长之感。
这首词的下片,用西风、路远、山长、水阔的词句,使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寂的气氛,极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句为宋词中的名句,广为流传。
《蝶恋花·晏殊》原文与赏析
晏殊
褴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篇暮秋时节怀念远人的词作,格调疏淡,境界比较高远,细腻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冷落幽寂的复杂心绪。
作品一开始,先从眼前的苑中小景着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中残菊,笼着一层似有若无的迷蒙雾气,隐含愁惨之色;兰叶上凝聚着颗颗露珠,似乎是在垂泪饮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作者心中的感触更深更重,字面上却说得更轻更淡了。“轻寒”,与其说是诗人隔着罗帷感受到阵阵的寒意,还不如说是正酝酿着的漠漠愁情。这种愁情不是突如其来,却又挥之不去,不是强烈的震撼,却又渐生渐浓,正如这深秋朝暮潜滋暗长的凉意,深入人的内心,使之惆怅无限。燕子本是候鸟,春来秋去,自是常事,但敏感的诗人却从燕去想到人离,从双飞想到孤栖。所以当朝夕相伴的燕子绕幕呢喃似不忍遽别而终于渐去渐远时,孑然独立的诗人内心更怅然若有所失。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至此,作者乃明白点出自己哀愁伤感的原因是“离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世间的聚散无常,常常会使人联想到人生的渺茫不定,欢情的短暂和世途的艰辛,倒并不限于男女的恋情。“离恨”是这首词感情的主线,作者却不从正面触及,而是以“明月”反衬。古人对月伤怀已成俗套,因为相隔万里,也能同沐清辉,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晏殊却别出机杼,写明月本无情而竟有情,应有情时而竟无情,以致照得为离愁所苦的自己彻夜不眠,此的确曲尽一波三折之妙。这种新奇而深刻的表现手法,很受后人称赏。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句,虽不能断言是仿照晏殊,但所创造的意境是相似的。
下片写登楼遥望,境界比上片高阔悲凉,愁思也更加悠远。“昨夜西风”三句构成萧瑟索漠的氛围,突出表现诗人无穷的感喟:一夜之间,碧树尽凋,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独上高楼”刻划尽孤寂无聊的失意之态,而目断天涯,所思者一去无踪,眼前空留得逶迤长途无尽地延伸。“望尽”两字形象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他久久伫立楼头,目驻神驰,而所见无非伤心之色,心中的伤感只能随着望眼弥满天涯。“欲寄彩笺兼尺素”,由“望”而来。望之不及,所以自然地想到寄书致意。“彩笺”和“尺素”同义兼用,乃以重言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但是纵有千言万语,在这渺茫的天地之间,山长水阔,万里云罗,又怎样才能找到离别的远人呢?词作的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不直言“无觅处”,而以“知何处”反诘,有上下求索之意,求索而又不可得,终归于茫然无所寄托,感情越显沉郁。晏殊另有一首《无题》诗,末联为“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情和景均相类似,却不如此句意味深长。“山长水阔知何处”,是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颇有情致。
前人评说晏词,多称其“温润秀洁”,“和婉明丽”。这首词却一洗绸缪宛转之态,登高望远,激越悲壮,内心感情十分丰富,却出之以自然平淡,含而不露,深得风人之致。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王国维《人间词话》)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