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帝辛名受,天下谓之纣,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所以,是一个人;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帝乙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帝辛是帝乙少子,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所以立帝辛为嗣子,帝乙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史书把他写的那么不堪?

商纣王,原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一位天子,其父帝乙以其母生子受时已经是王后,所以子受出身比其他王子高贵,就把子受定为君嗣,子受的哥哥微子出生时与子受相同的母亲,但那时还不是王后,子微身份就低了。子受自小按史记说“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情商高,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等成人后更是“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力大惊人,筋骨强壮,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一个一等一的勇士!

子受即位后后号称帝辛,继位时30岁,在位30年,足以证明帝辛治国有方,历史上想来能在位30年的君王还真不多,帝辛在国防方面,一改前面殷商天子以防北方为主的做法,对西面周西伯侯姬昌以怀柔为主,以商王女嫁之,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付东面江淮地区以及海滨地区的东夷。

帝辛的这种战略布局,造成了一得一失两种结果,其一得,扩展了殷商在东部的疆域,打败了江淮以及海滨的人方、夷方,甚至到达了山东半岛,同时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东部地区,加大了民族团结!其一失,就是由于致力于东面,对西面的周人未加以约束,周人得以发展壮大,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帝辛,导致殷商最后为周人所灭

在治理国家方面,能够力克各种阻力,包括王族亲贵,如比干丞相、微子、箕子,该杀、该困、该逐,绝不手软,削弱贵族势力,力治沉疴,大力发展农桑业,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大胆启用奴隶出身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领兵征讨,战功赫赫!后来赫赫有名的大秦王朝就是飞廉、恶来的后代建立的。

如此说来,帝辛应该是应该一代枭雄,怎么最后亡国了,而且落了个暴君的恶名?

原因有下列几方面,

一,殷商到帝辛已经传了三十一代,就帝辛坐了三十年,已经有许多沉积的弊端,历史发展的规律,尤其王族,既有优越感,又有惰性!帝辛再努力,已成强弩之末了!

二,西周强大起来,相对殷商是新生事物,许多殷商人物都叛逃西周,而帝辛东征,军队力量损失惨重,征用的奴隶军队又临阵倒戈,再面对强大起来的西周,已经无力对应!由此牧野大战殷商大败而归!恶来也死于牧野之战,最终帝辛自焚朝歌鹿台!

三,殷商亡国后,历史是由胜利者周天子写的,为了体现以周代商的正义性,周史官以不尽其极的词语贬化帝辛,把殷商写夏桀全套的词语搬来用在帝辛身上,就连做的恶事,都是夏桀做过的,甚至费尽心思选了一个“纣”字来叫帝辛,所以帝辛才被称为“纣王”。

四,文学作品的演义丑化帝辛,《封神演义》虽然是明朝作家许仲琳写的,但关于姜子牙封神的故事传说,历来已久,神话故事,颂扬西周,贬低殷商,其实从西周就开始有了!久而久之,人们心目中的帝辛就是一个暴君,甚至有“助纣为虐”的成语,可见纣王暴君的形象一时是改变不了的!

子受辛是商纣王吗,为啥叫子受辛了,这句话是啥意思:“商纣帝子受辛先生”,请帮忙断句?

纣王姓子,本名为辛,《史记》中记载其名为受幸,

所以应该是这样断句的 商纣帝 子受辛 先生。

商纣帝很容易理解:商汤的纣王帝,子受辛:纣王名字,先生:给他的一个揶揄称谓吧